浅谈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fang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目的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地理素质教育是实现全民族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和人生观教育。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呢?
  
  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设好引言
  正如柏拉图所说:“强迫学习的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由于引言是一堂课的开端,运用得恰如其分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要设计好引言部分,就要求教师深刻了解所教内容和引言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好课堂气氛,达到引起学生兴趣的目的,例如:我在讲“主要山脉”的时候,开场白就问同学们喜不喜欢爬山,大部分同学都说喜欢,因为我们当地的地形主要是平原,大部分同学没有见过山。所以,趁着同学浓厚兴趣,提问个别爬过山的同学,简单地问他爬的是什么山,当时的情景如何?这样利用学生之间羡慕的心理,促发他们的求知欲。接着就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游览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引入正题“主要山脉”。再如,我在讲“洋流”时用这样的引言:“1914年德军在欧洲沿海布设的水雷,后来竟然在新地岛附近找到了,这是什么力量使这些物体横渡大洋飘流这么远呢?”紧接着说明海水是流动的,从而引入“洋流”的概念。
  2.巧用语言艺术,创设地理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老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地理学科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特点的交叉学科,内容丰富,综合性强。大部分知识是学生没有也不可能亲自经历,并且有些地理知识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学语言不仅准确清晰,而且要发挥创造性,把死教材讲活,创设地理情境,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听起来如同身临其境,回味无穷,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讲《台湾省》时,为了引入新课,我先提出问题:“高山族分在我国的哪一地区?”同学回答:“台湾省”,接着我又问:“具体分布在台湾的哪一地区?”有些同学的回答就有些迟疑。于是我顺水推舟,为了回答大家的问题,请大家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当那美丽的阿里山和潺潺的河水,伴着优美动听的旋律,在画面上出现时,同学们情绪高涨,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样既陶冶大家的情操,又增加了自身的知识,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和殷切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生各种能力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刺激学生的探求动机,引导学生去思维、去探索、去推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1.灵活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
   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求教师吃透大纲、钻透教材,既要找出新旧知识的“接触点”、“结合部”,又要涉身于学生初学者的地位,要符合学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这样问题一经提出,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例如在讲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时,首先提问“黄土高原为什么会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可适当点拨,让他们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原因去考虑,最后得出结论,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遭到破坏,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形成了黄土高原现在的地表形态。接着教师顺势提出下一个问题“黄土高原的黄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自然而然地又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风力作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教学任务的胜利完成。
  2.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一段时间以来,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正向思维的引导,而忽视了逆向思维的开发。其实两者应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出思维的火花。例如:在讲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时,先用启发式教学,通过中国地形模型,引导学生从正面进行思维、讨论,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三个有利条件,接着我运用逆向思维提出:如果我国地势东高西低,那又会对我国造成哪些影响呢?这个问题犹如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了一颗石子,马上激起了学生创设思维的浪花,于是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假如地势东高西高,不仅前三个有利条件不再存在,还会带来一些不利因素。
  
  三、将环保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
  
  中学地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阐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21世纪议程》中所强调的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求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正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主题。在地理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懂得协调人地关系,协调好社会经济与生态平衡的关系,不能以高消耗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短期经济利益,而损害子孙后代生存的条件;不能走片面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必须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还是一个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生态恶化、环境质量逐年下降的趋势如不及时遏制,将会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加强环保教育,增强环保意识,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乃至世界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反复实践,就有方法”,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敢于创新,改革传统教学之不足,就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群益中学)
其他文献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严格管理班级既是学校领导对班主任工作的要求,同时也是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期望。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大形势下,高中政治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注入方式,着力从激发兴趣入手,灵活运用多种手段,积极引导学生乐学善思,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高中政治;学习主动权;归还学生  传统高中政治教学存在“三多三少”特点(即抽象的多具体的少,遥远的多现实的少,观念性的多实用性的少),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由于“害怕政治”而“远离政治”,又因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