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传承千年的美丽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q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亚运会志愿者“微笑姐”,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给亿万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她体现了东方女性的魅力,代表着中国礼仪之邦的风范。
  据学者考证,中国现在可见的最早的微笑,来自甘肃天水柴家坪一件仰韶文化时期的人面塑像,塑像主人双颊丰满,下颔略尖,眼小微张,嘴唇上翘,优美的弧度如同拱桥,面部因微笑而生动。
  还有出土于绍兴坡塘战国早期鸠柱房屋模型中的人物群像,他们怡然自得地微笑着,击鼓、抚琴、吹笙,让两千年之后的人们,还能感受得到他们欢快的心情。
  佛教文化中的“拈花一笑”,意味着顿悟和升华,这种智慧的微笑,多见于我国云冈、龙门、敦煌等石窟的壁画中。美学大师李泽厚认为,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衬托出的是异常宁静的主人——他们神情奕奕,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阅尽人间烟火。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微笑,本身就是一种美丽的语言。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是《诗经》中的女子,眼波流转、浅笑盈盈,款款走来;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诗中的女子,一笑惊鸿,留给才子无限的怅惘;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宋词中的女子,芙蓉帐里含羞带笑,令人怦然心动、意醉神迷……
  神韵飞动的微笑,如花蕾灿烂绽放,让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为之灵动鲜活。
  发自心灵深处的微笑,最富有幸福感和满足感;汉景帝阳陵的彩俑,向我们阐释着这一命题。
  汉景帝时正处“文景之治”的盛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因此这些彩俑个个五官端正表情愉悦,尤其是女俑,面庞丰润长相俊美。其中一尊塑衣式跽坐拱手女俑,被台湾观众喻为“汉代林志玲”,她梳椎髻,着三重长衣,眉似新月目若秋水,巧鼻微耸朱唇轻启,羞怯含情、笑不露齿。她袖手举于颚前,优雅地侧着头,似乎在倾听着什么。有观者感叹,这真是打心底流出的幸福的笑容啊。
  真切的幸福的微笑,闪耀着美丽温煦的光芒,穿越一切偏见、误解的迷障,穿透历史的尘埃,直抵人类心灵的最柔软处。但愿在今天,我们能时时发出这样的微笑,这样的微笑,在今天是我们骄傲的财富,在将来是我们珍贵的遗产。■
其他文献
拜访陈修和,是受我尊敬的一位忘年朋友之邀,他说是见陈毅的哥哥,我便以为是陈毅的亲哥哥陈孟熙。  关于陈孟熙,我知道一段发生在1950年夏季的逸闻。那时,人民解放军刚刚解放海南岛,台湾为之震动。蒋介石之子蒋经国立即召见黄埔早期学员李次白,要他凭借妹妹是陈孟熙之妻、陈毅兄嫂的特殊关系,充任秘密特使,透露蒋方愿与中共再次合作之风,以求中共缓攻台湾。李遂经香港进入大陆,果然通过陈孟熙与陈毅会面。  李次白
期刊
一、周恩来向蒋发出和谈信号,曹聚仁秘密来京投石问路    1949年国民党兵败大陆,蒋介石退居台湾。同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开国大典的礼炮,敲响了旧国民政府灭亡的丧钟。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在大陆没有立足之地的情况下,于12月7日又把“国民政府”迁驻台湾,与大陆对峙,造成海峡两岸隔绝状态。  为最后歼灭国民党残余势力,使祖国安全
期刊
近年来,清代影视剧占了很大的文化地盘,红极海内外。清代影视剧中出现的帝王将相乃至平民百姓,男性头上的后发都编着长辫子,甩来摆去甚为风光。  古代汉族男女多束发于头顶,少数民族则多编发披于背后。清王朝统治中國近300年,至辛亥革命始废除男子辫发。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全国人民兴高采烈地剪掉了辫子。  袁世凯死后,曾任前清大臣的张勋梦寐以求,想做个复国元勋。他拖着辫子做了民国的官员
期刊
1949年初夏,陈修和受朱德总司令委派,赴上海协助陈毅,联络那些没有随国民党走的兵工人才。他刚到上海,就听说老朋友、留德学兵工的胡蔚,因担任过国民党兵工署司长被捉并关押起来。他觉得这样做将妨害共产党对离弃国民党的工程技术人才的感召,便把自己的看法告诉陈毅。  陈毅随即通知放人,胡蔚第二天就被“解放”。此事对在上海的原國民党兵工技术人士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主动来新亚酒店124号办事处联系的兵工技术人士
期刊
编者按:正如本文作者所言,“认识历史思想,思考社会思潮的交锋,是我们理解历史的一把钥匙”。本文作者在《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一书中,评述了从1978年到2008年这30年间大陆的八种思潮。部分章节为了理清脉络,在时间的前后节点上有所突破延伸,但也以这30年起伏变化为主。本刊从2012年第6期起,逐一向大家介绍这八种思潮。  民主社会主义在中国曾遭诅咒  很长一段时间里,民主社会主义(又称社会民主主
期刊
2008年中秋节,24岁的青年农民工罗炼,从广东佛山一家家具厂悄然出走,无影无踪,像空气一样蒸发了。  罗炼留给亲友的只是一张寥寥45个字的纸条:“终生役役而不见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所向,讳穷不免,求通不得,无以树业,无以养亲,不亦悲乎!人谓之不死,奚益!”  至今,罗炼依然渺无音讯。  至今,罗炼的亲友以及一些网友仍在呼喊:罗炼回来!罗炼回来!  罗炼1984年出生在湖南浏阳市一个偏远而又贫困的
期刊
从“罗炼出走”到“富士康之跳”,绝非个人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是任何一个政府组织、任何个人都阻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问题在于,对于这些数以亿计拉着拉杆箱的年轻人,走进陌生的都市时,他们怎样才能找到精神支柱和人生的归宿?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据广东省团委调查,目前在珠三角地区的90后外来务工青年,已经占到务工总数的三到四成,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的演进,一批老共产党人对斯大林、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反思,提出质疑,推动人们重新思考社会主义,扩大了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指出,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强力推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人民公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是民粹主义,在全国理论界引起巨大反响和争议。  胡绳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原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了
期刊
2006年以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王占阳提出,由结构型社会主义(以所有制结构作为判断是否社会主义标准的斯大林模式)转变为功能型社会主义(以普遍幸福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历史的进步。斯大林的结构型社会主义已经在实践中失败,邓小平的“猫论”和“三個有利于”,是功能型的社会主义。功能型社会主义即普遍幸福主义在20世纪的兴起,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巨大进展。  王占阳在2006年出版的《新民主主义与新社
期刊
主张在中国推进民主社会主义的观点,早已萌芽。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中宣部理论局局长李洪林发表了一系列论述社会主义的文章。他批评了“四人帮”把普遍贫穷当作社会主义、把富裕生活当成资本主义的极左错误,批评了把生产资料全部公有化、实施高度集中管理和高积累、低消费的斯大林主义社会主义模式,重点强调了两条。  一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富裕幸福。李洪林在1979年4月发表的《我们坚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