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绳等老一代共产党人质疑斯大林、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模式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fm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演进,一批老共产党人对斯大林、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反思,提出质疑,推动人们重新思考社会主义,扩大了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指出,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强力推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人民公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是民粹主义,在全国理论界引起巨大反响和争议。
  胡绳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原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了这个问题。
  什么是民粹主义?胡绳说,主张不经过资本主义,直接从小农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就是民粹主义。民粹主义名为憎恶资本主义,实际上害怕和躲避资本主义。
  胡绳说,原来中共党内决定从1949年起,用十几年时间搞建设做准备,再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毛泽东匆匆忙忙于1953年就发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叫“穷过渡”,是依靠政权力量人为促成。胡绳在文章中说:“这种穷过渡的思想,当然只能使人联想到民粹主义。”另外,1958年全部农村都跃进到了人民公社化,并称人民公社是进入共产主义的“金桥”。胡绳说,当时农业生产力并没有任何显著提高,国家的工业化正在发端的时候,认为从人民公社就能够进入共产主义,这是什么思想?只能说这种思想在实质上属于民粹主义的范畴。胡绳还指出毛泽东在“文革”中的“割资本主义尾巴”以及打倒“走资派”等种种斥责和声讨资本主义的行径也是民粹主义。
  胡绳把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实践定位为民粹主义,引起了左派的责难和批判,但启发了党内外思考。民粹社会主义显然是社会主义的扭曲和变形,其结果是离共同富裕的目标越来越远,这是毛泽东执政时期人所共知的事实。
  原任贵州省委书记的朱厚泽于1985年至1987年初担任中宣部长。他在1986年发表的“三宽”讲话,经媒体广泛报道,引起巨大反响。三宽即宽容、宽厚、宽松。
  朱厚泽在1986年召开的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讲话说:对于与我们原来的想法不大一致的思想观点,是不是可以采取宽容一点的态度;对待有不同意见的同志,是不是可以宽厚一点;整个空气、环境,是不是可以搞得宽松,有弹性一点。完全刚性的东西是比较容易断裂的,它不能抗冲击,而社会生活中的冲击随时都会有,会从各个方面来。有一点弹性、柔性,不但有利于发展,也有利于抗冲击。多少带有一点弹性、柔性,对于处理我们思想文化问题、经济政治问题,小至家庭、夫妻、父子、母女,大至国家大事、民族关系,都会好一点。
  他的口气是商量的,但是针对的是控制过严的刚性体制,因此十分敏感。显然,朱厚澤要求社会主义应该更加民主,更多自由。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前中组部常务副部长李锐著《庐山会议实录》后来多次再版,是公认的传世之作。李锐先后出版《早年毛泽东》、《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等多部著作,是著名的毛泽东研究专家。《庐山会议实录》是迄今为止有关这一重大事件最具权威性的历史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李锐以亲身经历者身份,令人信服地阐释了毛泽东在1959年庐山会上严重的左倾错误,以及毛泽东的专制主义给党内造成的危害。在书中,李锐评述了毛泽东的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的来龙去脉,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毛泽东模式给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的挫折。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宋晓梦著《李锐其人》一书(第375页)说,李锐要求深入展开对毛泽东晚年的研究。李锐说:“研究毛泽东晚年实践和毛泽东晚期思想,这件事在今天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这应当是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的一个大题目……我们说开放,说改革,开放什么?改革什么?我以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毛泽东晚期思想指导下长期形成的封闭状态下开放,就是改革毛泽东晚年定型的一些既定的政治经济模式。”
  近些年来,基于毛泽东晚年思想实践给中国社会主义造成的损失,李锐一直大声疾呼实现社会主义宪政。
  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高放2009年为华炳啸著的《超越自由主义——宪政社会主义的思想言说》一书所作序言中说:“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工农劳苦大众掌权的崭新的社会制度,却由于缺少社会主义的自由、民主和宪政而遭到失败。苏联东欧的巨变使我们深切认识到没有自由、民主和宪政也就没有社会主义。可见,社会主义自由、民主和宪政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生死存亡的首要问题。”
  高放早在1987年接受《改革与理论》杂志记者采访时就强调民主对于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他说:“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就民主政治建设、政治体制方面来看,是重复斯大林的做法。在指定接班人上,他比斯大林更进一步。他在1969年指定林彪为接班人并写进了九大党章,这在整个国际共运史上是史无前例的。由此可见,我们在政治体制中民主建设很不足,这是我们政治体制的严重弊端。实际上,我们过去的政治体制里面有封建专制的某些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使广大干部看到政治体制的弊端,看到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首要性和迫切性……不要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可以不讲民主建设了。从民主建设对经济建设的巨大促进作用,从过去我们长期民主不足,集中过度、专政过头等缺点来讲,在我们今天,应当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
  杜光是中共中央党校资深教授,曾任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主任、图书馆馆长。他在2009年写的一篇怀念胡耀邦的文章《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中,引用了恩格斯关于应该采用合法斗争方式(议会选举)的论述之后说:“无论是夺取政权,还是消灭私有制,暴力革命都已经不是唯一的选择。暴力革命固然是诞生新社会的产婆,但是如果孕育新社会的旧社会远没有达到预产期,暴力是不可能接出活生生的婴儿的。以人来做比方,胎儿只有两三个月,产婆硬要把婴儿拽出来,这个小生命还能活得成吗?深知,旧社会的母胎里根本就没有怀孕,作为产婆的暴力革命却武断地认定胎儿已经在母胎里发育完成,一定要剖腹取儿,其后果我们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不但得不到新生儿,而且母体也将遭到严重的损害,健康状况一落千丈。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远没有达到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的程度,共产主义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共产主义主张的暴力夺取政权和暴力消灭私有制,不能不在事实面前让步。”
其他文献
10月初,何应钦前往河内视察受降情况,提议成立占领军第五处,参与越南日军受降和善后事项。任命卢汉为处长,陈修和为副处长。陈修和又一次来到越南,卢汉的处长有几分挂名的性质,具体负责的重任落在了陈修和的肩头。  由于法国方面的全力活动,美国新总统杜鲁门放弃了刚刚去世的总统罗斯福不允法国重返印度支那的主张。法国将军勒克莱作为盟国代表之一,参加了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的日本投降仪式。  在这之后,法国利用蒋
期刊
新中国建立后,陈修和被任命为中央技术管理局副局长,以他在共产党、国民党两方面俱有威望的联系,对各方面情况的熟悉,因而在高级技术人才的安置、调配、任用上做了许多十分有益的工作。  1952年,中央技术管理局撤销,当时的重工业部部长何长工希望陈修和到重工业部当副部长兼总工程师。可他此刻无论如何也不肯再担任行政领导工作了,于是被当时的政务院聘为参事,成了没有具体职务的高级顾问。  没有具体行业划分的羁绊
期刊
陈修和草成一函,交郑介民发出,可久久不见回音。陈修和对郑介民说:“这样干等也不是事儿,东北接收头绪繁多,我以前曾到沈阳兵工厂搞过调查,不如趁此等信之机,去那里看看。”  来到沈阳兵工厂,陈修和看着往昔偌大的一个兵工企业如今破败不堪,作为一个老兵工,他心情十分沉重。  东北一些黄埔出身的将领,如杜聿明、廖耀湘、宋希濂等,虽说他们置身于中共军队摩擦的第一线,但他们内心似乎也厌倦在抗日刚刚结束之际,又把
期刊
拜访陈修和,是受我尊敬的一位忘年朋友之邀,他说是见陈毅的哥哥,我便以为是陈毅的亲哥哥陈孟熙。  关于陈孟熙,我知道一段发生在1950年夏季的逸闻。那时,人民解放军刚刚解放海南岛,台湾为之震动。蒋介石之子蒋经国立即召见黄埔早期学员李次白,要他凭借妹妹是陈孟熙之妻、陈毅兄嫂的特殊关系,充任秘密特使,透露蒋方愿与中共再次合作之风,以求中共缓攻台湾。李遂经香港进入大陆,果然通过陈孟熙与陈毅会面。  李次白
期刊
一、周恩来向蒋发出和谈信号,曹聚仁秘密来京投石问路    1949年国民党兵败大陆,蒋介石退居台湾。同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开国大典的礼炮,敲响了旧国民政府灭亡的丧钟。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在大陆没有立足之地的情况下,于12月7日又把“国民政府”迁驻台湾,与大陆对峙,造成海峡两岸隔绝状态。  为最后歼灭国民党残余势力,使祖国安全
期刊
近年来,清代影视剧占了很大的文化地盘,红极海内外。清代影视剧中出现的帝王将相乃至平民百姓,男性头上的后发都编着长辫子,甩来摆去甚为风光。  古代汉族男女多束发于头顶,少数民族则多编发披于背后。清王朝统治中國近300年,至辛亥革命始废除男子辫发。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全国人民兴高采烈地剪掉了辫子。  袁世凯死后,曾任前清大臣的张勋梦寐以求,想做个复国元勋。他拖着辫子做了民国的官员
期刊
1949年初夏,陈修和受朱德总司令委派,赴上海协助陈毅,联络那些没有随国民党走的兵工人才。他刚到上海,就听说老朋友、留德学兵工的胡蔚,因担任过国民党兵工署司长被捉并关押起来。他觉得这样做将妨害共产党对离弃国民党的工程技术人才的感召,便把自己的看法告诉陈毅。  陈毅随即通知放人,胡蔚第二天就被“解放”。此事对在上海的原國民党兵工技术人士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主动来新亚酒店124号办事处联系的兵工技术人士
期刊
编者按:正如本文作者所言,“认识历史思想,思考社会思潮的交锋,是我们理解历史的一把钥匙”。本文作者在《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一书中,评述了从1978年到2008年这30年间大陆的八种思潮。部分章节为了理清脉络,在时间的前后节点上有所突破延伸,但也以这30年起伏变化为主。本刊从2012年第6期起,逐一向大家介绍这八种思潮。  民主社会主义在中国曾遭诅咒  很长一段时间里,民主社会主义(又称社会民主主
期刊
2008年中秋节,24岁的青年农民工罗炼,从广东佛山一家家具厂悄然出走,无影无踪,像空气一样蒸发了。  罗炼留给亲友的只是一张寥寥45个字的纸条:“终生役役而不见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所向,讳穷不免,求通不得,无以树业,无以养亲,不亦悲乎!人谓之不死,奚益!”  至今,罗炼依然渺无音讯。  至今,罗炼的亲友以及一些网友仍在呼喊:罗炼回来!罗炼回来!  罗炼1984年出生在湖南浏阳市一个偏远而又贫困的
期刊
从“罗炼出走”到“富士康之跳”,绝非个人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是任何一个政府组织、任何个人都阻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问题在于,对于这些数以亿计拉着拉杆箱的年轻人,走进陌生的都市时,他们怎样才能找到精神支柱和人生的归宿?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据广东省团委调查,目前在珠三角地区的90后外来务工青年,已经占到务工总数的三到四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