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林和王若水:民主社会主义最初的啼声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lclu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张在中国推进民主社会主义的观点,早已萌芽。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中宣部理论局局长李洪林发表了一系列论述社会主义的文章。他批评了“四人帮”把普遍贫穷当作社会主义、把富裕生活当成资本主义的极左错误,批评了把生产资料全部公有化、实施高度集中管理和高积累、低消费的斯大林主义社会主义模式,重点强调了两条。
  一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富裕幸福。李洪林在1979年4月发表的《我们坚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一文中说:“不能抽象地说,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是坚持社会主义。标准只有一个:能不能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能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即使公有化程度比较低,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如果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不管你的公有化程度多么高,也不能算坚持社会主义。”“凡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不管是哪本书上的,不管是谁肯定过的,都必须改革。”他在1989年6月出版的《四种主义在中国》一书中说:“新的社会主义虽然没有蓝图,却有一条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稍微具体一点说,就是有利于人民富裕幸福,有利于国家兴旺发达。”在这本书中,李洪林解释了他提出的“新社会主义”在经济方面的内容: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对外开放。
  二是发展民主。李洪林在1979年6月发表的《我们坚持什么样的无产阶级专政》一文中说:“民主的意思就是由人民决定:谁来组成国家政权,谁来执行人民的意志。民主首先不是作风问题,而是国家制度问题,也就是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各级领导人,组成国家机关,为人民办事的问题。”
  虽然李洪林的文章也有当时历史的局限,但他表述的以上两条,是民主社会主义的要点。
  前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若水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震动了中國理论界。
  王若水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积极的人道主义。王若水在1980年写的一篇重要文章题目就是《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他在1983年1月写的《为人道主义辩护》一文说,人道主义就是以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幸福、人的发展、人的自由为主旨和目标的观念和哲学。王若水反驳了中国极左思潮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人道主义的攻击和指责,他要求抛弃“文革”时期的“全面专政”,反对社会中存在的等级和特权,并且承认“人是目的,不仅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而且是一切工作的目的”。王若水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说自己的哲学是实践的唯人主义哲学。
  王若水依据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提出要解决思想上、政治上、经济上和人类劳动的异化问题。王若水认为,对于中国来说尤其尖锐的问题是:“政府变成了老爷,不受人民控制了,变成了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异化,政治上的异化。”王若水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言论自由,实行普选制,保障人民行使对官员的罢免权。
  王若水在《1921年》一文中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原理,就是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水平。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以前,是不会灭亡的,“马克思死后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仍在发展,证明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形态所能容纳的生产力还没有全部发挥出来”。因此,列宁在落后的俄国实现社会主义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连斯大林都说,十月革命的时候,俄国没有任何社会主义的萌芽。王若水在文章中引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罗莎·卢森堡的话,批评苏联的专政实验是“没有普选,没有不受限制的出版和集会自由,没有自由的意见交锋,任何公共机构生命就要逐渐灭绝,就成为没有灵魂的生活,只有官僚仍是其中唯一的活动因素”。王若水在另一篇文章《民主引论》中说:“几十年实践经验证明,苏维埃的形式是失败的。”
  王若水在《没有结束的求索》一文中说:“我不是列宁主义者。”他说:“马克思主义中还有一些宝贵的东西,而这恰恰是官方所否定的。我不自居为正统,我主张对马克思主义加以修正。我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批判的、人道主义的。” “我要用社会主义的实践来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时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批判社会主义的实践。”王若水认为,马克思主张的废除私有财产不能成立,把社会问题的根源归结到私有经济也是站不住的。王若水还指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由是社会主义的精义。
  王若水这些理论主张,正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
其他文献
陈修和草成一函,交郑介民发出,可久久不见回音。陈修和对郑介民说:“这样干等也不是事儿,东北接收头绪繁多,我以前曾到沈阳兵工厂搞过调查,不如趁此等信之机,去那里看看。”  来到沈阳兵工厂,陈修和看着往昔偌大的一个兵工企业如今破败不堪,作为一个老兵工,他心情十分沉重。  东北一些黄埔出身的将领,如杜聿明、廖耀湘、宋希濂等,虽说他们置身于中共军队摩擦的第一线,但他们内心似乎也厌倦在抗日刚刚结束之际,又把
期刊
拜访陈修和,是受我尊敬的一位忘年朋友之邀,他说是见陈毅的哥哥,我便以为是陈毅的亲哥哥陈孟熙。  关于陈孟熙,我知道一段发生在1950年夏季的逸闻。那时,人民解放军刚刚解放海南岛,台湾为之震动。蒋介石之子蒋经国立即召见黄埔早期学员李次白,要他凭借妹妹是陈孟熙之妻、陈毅兄嫂的特殊关系,充任秘密特使,透露蒋方愿与中共再次合作之风,以求中共缓攻台湾。李遂经香港进入大陆,果然通过陈孟熙与陈毅会面。  李次白
期刊
一、周恩来向蒋发出和谈信号,曹聚仁秘密来京投石问路    1949年国民党兵败大陆,蒋介石退居台湾。同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开国大典的礼炮,敲响了旧国民政府灭亡的丧钟。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在大陆没有立足之地的情况下,于12月7日又把“国民政府”迁驻台湾,与大陆对峙,造成海峡两岸隔绝状态。  为最后歼灭国民党残余势力,使祖国安全
期刊
近年来,清代影视剧占了很大的文化地盘,红极海内外。清代影视剧中出现的帝王将相乃至平民百姓,男性头上的后发都编着长辫子,甩来摆去甚为风光。  古代汉族男女多束发于头顶,少数民族则多编发披于背后。清王朝统治中國近300年,至辛亥革命始废除男子辫发。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全国人民兴高采烈地剪掉了辫子。  袁世凯死后,曾任前清大臣的张勋梦寐以求,想做个复国元勋。他拖着辫子做了民国的官员
期刊
1949年初夏,陈修和受朱德总司令委派,赴上海协助陈毅,联络那些没有随国民党走的兵工人才。他刚到上海,就听说老朋友、留德学兵工的胡蔚,因担任过国民党兵工署司长被捉并关押起来。他觉得这样做将妨害共产党对离弃国民党的工程技术人才的感召,便把自己的看法告诉陈毅。  陈毅随即通知放人,胡蔚第二天就被“解放”。此事对在上海的原國民党兵工技术人士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主动来新亚酒店124号办事处联系的兵工技术人士
期刊
编者按:正如本文作者所言,“认识历史思想,思考社会思潮的交锋,是我们理解历史的一把钥匙”。本文作者在《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一书中,评述了从1978年到2008年这30年间大陆的八种思潮。部分章节为了理清脉络,在时间的前后节点上有所突破延伸,但也以这30年起伏变化为主。本刊从2012年第6期起,逐一向大家介绍这八种思潮。  民主社会主义在中国曾遭诅咒  很长一段时间里,民主社会主义(又称社会民主主
期刊
2008年中秋节,24岁的青年农民工罗炼,从广东佛山一家家具厂悄然出走,无影无踪,像空气一样蒸发了。  罗炼留给亲友的只是一张寥寥45个字的纸条:“终生役役而不见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所向,讳穷不免,求通不得,无以树业,无以养亲,不亦悲乎!人谓之不死,奚益!”  至今,罗炼依然渺无音讯。  至今,罗炼的亲友以及一些网友仍在呼喊:罗炼回来!罗炼回来!  罗炼1984年出生在湖南浏阳市一个偏远而又贫困的
期刊
从“罗炼出走”到“富士康之跳”,绝非个人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是任何一个政府组织、任何个人都阻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问题在于,对于这些数以亿计拉着拉杆箱的年轻人,走进陌生的都市时,他们怎样才能找到精神支柱和人生的归宿?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据广东省团委调查,目前在珠三角地区的90后外来务工青年,已经占到务工总数的三到四成,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的演进,一批老共产党人对斯大林、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反思,提出质疑,推动人们重新思考社会主义,扩大了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指出,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强力推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人民公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是民粹主义,在全国理论界引起巨大反响和争议。  胡绳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原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了
期刊
2006年以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王占阳提出,由结构型社会主义(以所有制结构作为判断是否社会主义标准的斯大林模式)转变为功能型社会主义(以普遍幸福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历史的进步。斯大林的结构型社会主义已经在实践中失败,邓小平的“猫论”和“三個有利于”,是功能型的社会主义。功能型社会主义即普遍幸福主义在20世纪的兴起,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巨大进展。  王占阳在2006年出版的《新民主主义与新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