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未了的心愿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周恩来向蒋发出和谈信号,曹聚仁秘密来京投石问路
  
  1949年国民党兵败大陆,蒋介石退居台湾。同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开国大典的礼炮,敲响了旧国民政府灭亡的丧钟。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在大陆没有立足之地的情况下,于12月7日又把“国民政府”迁驻台湾,与大陆对峙,造成海峡两岸隔绝状态。
  为最后歼灭国民党残余势力,使祖国安全统一,12月中旬,毛泽东提出“武装解放台湾”的战略思想;12月31日,中央发表了《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在1950年的光荣战斗任务就是解放台湾,歼灭蒋介石匪帮的最后残余,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大陆成立了以粟裕大将为总指挥的前线司令部,制定了跨海作战计划。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云集东南沿海,随时准备渡海解放台湾。
  台湾的局势可以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有的报纸已用“坐待毙命”来形容蒋介石的命运。用台湾著名作家江南的话来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台湾孤岛,前途一片漆黑,除了向神祈祷,或许会出现扭转命运的奇迹。”
  然而,战争的风暴并未袭击危殆中的台湾岛,却在朝鲜半岛登陆。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了。因为抗美援朝,中国军事战略重心北移,而使毛泽东“武装解放台湾”的伟大战略搁浅。
  1953年7月,朝鲜达成停战协议;1954年7月,日内瓦会议签订了越南停火协议。随着国际局势的缓和,海峡两岸的局势也趋向和缓。毛泽东为适应这种变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设想。
  1955年5月13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行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行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这个讲话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在全国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第三次合作。”
  同年春,毛泽东请章士钊写信给蒋介石,向台湾当局发出“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呼吁。章老在信的结尾处写道:“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台湾金马,唇齿相依,遥望南天,希望珍重。”
  毛泽东对这位国学大师的诗句极为赞赏,只把“南天”改为“南云”。毛泽东还说,我们同台湾谁也离不开谁,就像《长恨歌》中所说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蒋介石把枝连到了美国,而美国却连根都会挖掉。
  6月28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且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很明显,这是直接向台湾当局发出的和谈信号。
  台湾当局对中共的和平呼吁虽然持消极态度,但为了真正摸清中共的意图,也做出一些谨慎的反应。
  首先来北京投石问路的是原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著名资深记者、《正气日报》总编辑、蒋经国的私人秘书曹聚仁。1956年7月,他以记者的身份由香港秘密抵达北京。
  7月16日,周恩来邀请曹聚仁在颐和园夜宴,向曹聚仁进一步阐述了国共第三次合作的思路。曹聚仁试探性地问周恩来,关于和平解放台湾的谈话空间有多少价值。周恩来坦诚表示:“和平解放台湾的实际价值和票面完全相符。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过两次,第一次合作有国民革命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战的胜利。这都是事实,为什么不可以来合作建设呢!我们对台湾绝不是招降,而是要彼此商谈,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是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的。”
  因为曹聚仁与蒋经国关系密切,周恩来希望他将此信息转告蒋氏父子。
  这次宴会后,曹聚仁以《颐和园一夕谈——周恩来会见记》为题,在8月14日《南洋商报》上发表了重要新闻,第一次公开向海外传递了国共可以实行第三次合作的信息,在海内外,特别是在台湾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二、蒋介石秘派特使赴京摸底,周恩来东兴楼宴请宋宜山
  
  蒋介石根据章士钊的信和曹聚仁反馈的和谈信息,经过再三考虑,终于在1957年春,决定派人到大陆进行试探性接触。
  为了留有余地,进退自如,蒋介石决定从岛外物色人选。
  蒋介石约见了《香港时报》主编许孝炎,对许孝炎说:“基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则,针对中共发的和平统一攻势,决定派人到北京去一趟,实际上了解一下中共的真实意图。至于人选,不拟从台湾派出,而在海外选择。”
  许孝炎经过再三斟酌,提出3个人选,请蒋介石定夺。一是童冠贤,曾任“立法院长”;二是陈立文,曾任“立法院秘书长”;三是宋宜山,曾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人事处长,现在香港,仍然挂着“立法委员”的头衔。蒋介石最后圈定由宋宜山到大陆进行试探性接触,探听风声,了解中共是否以“和平”呼吁为烟幕,而对台湾用武,以便制定相应对策。
  宋宜山被蒋介石选定赴京,原因有二:一是宋宜山对蒋介石一贯忠贞,可谓久经考验;二是宋宜山的兄弟宋希濂原是国民党第十四兵团司令,在西南战役中被俘,此时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可以用探亲的名义前往大陆。
  宋宜山本人也觉得过去受到蒋介石的栽培,现在是报效的时候,并希望回大陆探亲,特别是探视兄弟宋希濂,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此,他欣然从命,于1957年4月从香港启程,经广州抵达北京,被国务院安排住在北京有名的新橋饭店。
  周恩来在著名的东兴楼饭庄宴请了宋宜山。周恩来说:“总的说来,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我们都是一家人。抗战后,在重庆谈判的时候,蒋先生说过,大革命时代国共两党的同志曾在一个屋里开会,共一个大锅吃饭。我希望我们还会在一起合作。”
  由于宋宜山只是奉命前来摸底的,并没有带来台湾当局的具体意见,中共方面只派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向宋宜山传达如下几点意见:第一、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第二、台湾为中国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实行自治;第三、台湾地区的政务仍为蒋介石领导,中央不派人干预,而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务领导;第四、美国军事力量撤出台湾海峡,不允许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5月,宋宜山返回台湾,给蒋介石写了一份长达1.5万字的详细报告,汇报了他与周恩来、李维汉会见的详情和中共的建议。最后他表示:“我认为中共意图尚属诚恳,应当响应。”
  报告由《香港时报》主编许孝炎转呈蒋介石,蒋介石一看火冒三丈,愤怒地说:“宋宜山被赤化了。”并命令宋宜山不许回台湾,以免影响他人。
  蒋介石之所以没有接受中共的建议,是与美国当时的对华政策分不开的。1957年5月13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发表了对华政策的三原则,即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承认台湾当局;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这就吊高了蒋介石的政治胃口,刺激了他“反攻大陆”的野心,台湾当局对大陆的政策也由“确保台湾”转向“反攻大陆”。
  
  三、炮击金门毛泽东惩罚美蒋,告台湾同胞书“联蒋拒美”
  
   1958年7月,美、蒋制造了台湾海峡紧张局势。为打击美、蒋嚣张气焰,毛泽东审时度势,纵观世界风云,下定决心炮击金门。
  8月23日,福建前线司令员叶飞遵照毛泽东电示,下达了“炮击金门”的命令。在2个小时内,福建前线炮兵共向金门密集发射4.5万发炮弹,摧毁了国民党金门守军许多阵地,击毙国民党金门防卫司令部副司令吉星文、赵家骧、章杰,有两名在阵地上的美国军事顾问也在烟火中丧生,只有司令官胡琏逃生。
  8月24日,叶飞又下令对金门守军实行第二次联合打击,击伤国民党海军运输舰“中海”号,击沉“台生”号。金门海上运输线被我军炮火切断。
  台湾海峡隆隆的炮声,震惊了台北的蒋介石和华盛顿的艾森豪威尔,他们一时摸不清毛泽东的底牌。
  8月25日,艾森豪威尔决定向台湾提供导弹和登陆艇,做好对中国大陆目标实行核打击的准备。
  8月27日,艾森豪威尔在记者招待会上,暗示他准备援引《台湾决议案》所赋予他的权力,介入台海危机。
  9月7日,美国无视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公然派美舰为蒋军护航。这是蒋介石的一箭双雕之计,既可借美国之力恢复海上运输,又拖美国与中共直接对抗,从中渔利。
  毛泽东毫不犹豫地电示叶飞“照打不误”,但在策略上表现了高度的灵活性:“只打蒋舰,不打美舰。”
  毛泽东在试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效力有多大,美国在台湾海峡介入到什么程度。
  9月8日,当美、蒋海军联合编队抵达金门料罗湾码头时,叶飞立即下令“开炮”,以密集火力集中攻击蒋舰和运输船队。美国舰队立即丢下蒋军舰船,撤至料罗湾以南5至12海里徘徊观望。蒋军舰失去保护,纷纷逃离。
  9月30日,杜勒斯在华盛顿举行记者会,就台湾局势发表谈话。他一方面坚持侵略台湾的立场,一方面又称蒋介石在金门、马祖等岛屿驻扎部队是“相当愚蠢的”、“不明智的”,也是“不谨慎的”。
  美、蒋在金门、马祖弃守问题上的矛盾已公开化,这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警觉。他审时度势,当机立断,采取了灵活的斗争艺术,对金门实行“打而不登”和“封而不死”的新决策,并由打蒋转为“联蒋拒美”。
  10月6日,毛泽东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指出“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金门战斗属于惩罚性质。”“归根到底,美帝国主义是我们的共同敌人。13万金门军民,供应缺乏,饥寒交迫,难为久计。为了人道主义,我已命令福建前线,从10月6日起,暂以7天为期,停止炮击,你们可以充分自由地运送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护航为条件,如有护航不在此例。你们与我们之间的战争,30年了,尚未结束,这是不好的,建议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
  这份文告的发表,标志着金门炮战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打蒋转为“联蒋拒美”。粉碎美国弃守“金、马”,“封锁海峡”, “孤立台湾”, “划峡而治”,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台湾独立”的阴谋。蒋介石也心领神会,拒绝了10月14日杜勒斯提出的撤出金、马沿海岛屿军队的要求。
  毛泽东在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的同时,还请章士钊先生赴香港沟通海峡两岸和谈渠道。
  10月,章士钊到达香港,立即引起海外传媒的各种推测,港台许多报纸称章士钊是中共的“和谈专使”,拟通过私人關系向台湾高层转达中共和谈条件。言其所带条件有最低和最高两种,前者是届时什么都不谈,双方先作有限度接触,诸如互相访问、通邮、通电,然后再通航;后者则同意给台湾以类似当年陕甘宁边区的地位,可拥有自己的政府、军队、党组织,经费亦可由大陆负担,只要求台湾承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10月25日,毛泽东再次以彭德怀的名义发表《再告台湾同胞书》,宣称:“我们两党之间的事情很好办,我已命令福建前线,逢双日不打金门的飞机场、料罗湾码头、海滩和船只,使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大小岛上的军民同胞都得到充分供应,包括粮食、蔬菜、食油、燃料和军事装备在内,以利你们长期固守。如有不足,只要你们开口,我们可以供应,化敌为友,此其时矣。”
  在金门炮战期间,毛泽东还通过曹聚仁把“联蒋拒美”的政策传递给台湾当局。
  曹聚仁一回到香港就大声疾呼:“国共这一对政治冤家,既会结婚同居,也曾离婚反目,但夫妻总是夫妻,床头打架,床尾和好,乃事所必至。”
  他还在《南洋商报》上发表了独家新闻,透露与毛泽东、周恩来会见的消息,称毛泽东是“史无前例的伟大人物”,周恩来是“旋转乾坤的人”。
  为探听中共对台政策动向,蒋经国亲赴香港接曹聚仁秘密抵达台北。
  曹聚仁从1956年7月首赴北京,到1959年先后六次来大陆采访,每次都受到周恩来、陈毅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并与之会谈;他曾多次与台北方面秘密联系,致力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他才华横溢,写作不择时地,只要灵感上来,挥笔成文,一气呵成。根据在祖国内地的采访,他先后写成并出版了《北行小语》、《北行二语》、《北行三语》,在海内外,特别在台湾产生强烈的反响。周恩来称他为“爱国人士”,他是在国共两党高层都能说上话的人。
  曹聚仁抵达台北的第三天,蒋介石就由蒋经国陪同在日月潭接见了他。曹聚仁向蒋介石传递了中共对台政策未变的有关信息。蒋介石认为共产党比他高了一筹。
  
  四、章士钊三赴香港架设和平桥,陈立夫著文邀毛泽东周恩来赴台
  
  通过三次海峡危机,毛泽东把对台政策从“武装解放台湾”调整到“第三次国共合作”,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思想。
  1960年7月,毛泽东请章士钊先生再赴香港向台湾当局传递和谈信息。行前,7月17日,周恩来约章士钊谈话,他说:“曾啸天已回香港,吴铸人可能来港,此二人是台湾当局了解情况的人。谈话时,可以将以下意见透露出去,蒋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名和利的问题,只要把台湾归还祖国,国家是可以补助的;名的问题,当然不只在台湾,而在全国。荣誉职务很多,可以解决的,中共自有善处。既可以有台湾之实(权和利),又有全国之名,不比只做一个台湾山头而且美国迟早要更换掉好吗!但蒋介石大概要等到美蒋矛盾爆发时才会选择的,美、蒋矛盾总是要爆发的。”
  章士钊二赴香港,通过秘密渠道转达了中共对台政策及有关信息。
  1965年7月20日,李宗仁毅然回国。这一举动给台湾当局极大震动,因为李宗仁曾是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
  1971年10月,中国进入联合国,台湾当局从联合国中被驱逐出去;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上海签发了《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对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毛泽东抓住时机,发出“促蒋和谈”的指示,对台湾当局晓以大义,申明利害,为争取第三次国共合作而努力。
  1972年下半年,为架设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之桥,章士钊再次动意去香港,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尽最后一份力量。毛泽东得知章老有突赴香港的念头后,于1973年春决定派章士钊三赴香港,促进国共和谈。周恩来亲自安排专机送章老赴港。
  5月中旬,章士钊抵达香港启德机场。92岁高龄的章老此行说是探望他在香港的第三夫人殷德贞女士,实际上是肩负着国共和谈的重要使命和毛泽东、周恩来的重托,在“文革”中断7年之久,又将架起大陆与台湾的和谈之桥。
  章老似乎意识到这是他在人世间最后一次履行伟大使命,做最后一次拼搏。他到香港的第二天就安排会见各方故友,为祖国和平统一尽最后一点余力。然而,病魔并没有给他留下时间,到港不到一个半月就夺去了他的生命,成为历史的遗憾。
  1975年春,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和谈心切,在香港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假如我是毛泽东》的文章,欢迎毛泽东、周恩来来台湾访问,与蒋介石重开谈判路,以造福于国家和人民。
  他呼吁毛泽东能“以大事小,不计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国共两度合作的先例,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大陆的信息还没有反馈过去,蒋介石于同年4月5日清明节在台北溘然病逝。
  毛泽东晚年在病榻上仍然关心祖国统一大业,他带着未了的心愿于1976年9月9日与世长辞。周恩来则先他而去。他们留下的悬在心头未竟的事业,祖国统一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桩。■
其他文献
两千年前,黄瓜被张骞的骆驼带到我国,成为我国广泛种植并大受欢迎的蔬果之一。如今,一年四季、不论冬夏,均可吃得到,也吃得起。  但在古代,例如唐宋的冬天,身为普通百姓,想吃根黄瓜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原因之一是那时黄瓜的产量非常低,陆游有句“白苣黄瓜上市稀”,就是明证。  诗人王建有两句诗说:“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这个“内园”,说的是皇家的园圃,这“瓜”就是长安骊山的农民引来温泉水,在温室
期刊
春秋交替,陈修和在上海兵工厂已工作了数年,厂长张群也另有高就。当年他初来时为了笼络陈修和,使陈不在蒋介石那里指摘他的失当举措,曾许愿要送陈去德国留学。然而,当他发现陈绝非拨弄是非之人后,便将口头之惠置之脑后。  接替张的是宋子文的亲信郭承恩。郭既不懂军工,且贪鄙厚颜,利用购买生产原材料大吃回扣,并通过报假账恣意贪污。而新任兵工署长陈仪见郭以贪污中饱暴富,也眼红手热,下令关闭上海兵工厂的火药厂,以便
期刊
1929年仲夏的一天,在上海警备区司令部政治部当主任的陈孟熙突然来到陈修和的寓所,悄声对他说:“大哥,好消息,五弟来信了,说是将从汕头乘香港船来上海,要我们去接他。”  “真的吗?”陈修和心头掠过一阵喜悦,但随即又涌出缕缕担忧。喜的是为追寻自己的主义舍生忘死的五弟仍安然无恙,且兄弟又得团聚;忧的是近期上海环境严酷,彭湃、颜昌颐等共产党人刚刚惨遭捕杀,颜昌颐还是陈毅的入党介绍人。五弟此时来沪,风险太
期刊
1945年8月17日,盟军统帅部发布第一号命令:“台湾及北纬16度以北法属印度支那境内的日本高级指挥官以及所有陆海空和辅助部队,应向蒋介石委员长投降。”据此,蒋介石命令国民党陆军一方面军司令卢汉率全军入越,在河内设立占领军司令部,接受日军投降。与此同时,国民党行政院还组成一顾问团,协助接收。  陈修和的老朋友凌其翰被举为顾问团负责人,他于赴越途中在昆明逗留数日。因陈修和担任过兵工署及联勤司令部驻越
期刊
……十跳、十一跳、十二跳、十三跳!  这每一跳都是一个生命的消失!  这每一跳都引起社会的阵痛!  人们不禁要问:富士康怎么了?富士康的员工怎么了?  富士康第一跳发生在2009年7月16日。一名叫孙丹勇的大学生从兆利花园A3栋12层跳下,而引发这桩血案的缘由是因为一部手机。  孙丹勇1985年9月出生在云南省宣威市龙潭乡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从小学习刻苦,成绩优异,2004年,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成
期刊
越南事务处理完毕,陈修和回到兵工署,其时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何应钦也已到了重庆,他遂准备见何汇报接收经过。一位黄埔五期的同学,闻讯后请陈修和携其同往。  到何应钦处,陈修和简述了在越情形,何认为他处理得当,十分满意。随后,陈修和将同学引进内厅,与何应钦见面,自己坐在外屋等候。  不料,没过两分钟,何应钦突然从里屋探出半个身子,高声叫道:“陈修和,你快进来。”何应钦的大呼小叫让陈修和摸不着头恼,他应声
期刊
10月初,何应钦前往河内视察受降情况,提议成立占领军第五处,参与越南日军受降和善后事项。任命卢汉为处长,陈修和为副处长。陈修和又一次来到越南,卢汉的处长有几分挂名的性质,具体负责的重任落在了陈修和的肩头。  由于法国方面的全力活动,美国新总统杜鲁门放弃了刚刚去世的总统罗斯福不允法国重返印度支那的主张。法国将军勒克莱作为盟国代表之一,参加了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的日本投降仪式。  在这之后,法国利用蒋
期刊
新中国建立后,陈修和被任命为中央技术管理局副局长,以他在共产党、国民党两方面俱有威望的联系,对各方面情况的熟悉,因而在高级技术人才的安置、调配、任用上做了许多十分有益的工作。  1952年,中央技术管理局撤销,当时的重工业部部长何长工希望陈修和到重工业部当副部长兼总工程师。可他此刻无论如何也不肯再担任行政领导工作了,于是被当时的政务院聘为参事,成了没有具体职务的高级顾问。  没有具体行业划分的羁绊
期刊
陈修和草成一函,交郑介民发出,可久久不见回音。陈修和对郑介民说:“这样干等也不是事儿,东北接收头绪繁多,我以前曾到沈阳兵工厂搞过调查,不如趁此等信之机,去那里看看。”  来到沈阳兵工厂,陈修和看着往昔偌大的一个兵工企业如今破败不堪,作为一个老兵工,他心情十分沉重。  东北一些黄埔出身的将领,如杜聿明、廖耀湘、宋希濂等,虽说他们置身于中共军队摩擦的第一线,但他们内心似乎也厌倦在抗日刚刚结束之际,又把
期刊
拜访陈修和,是受我尊敬的一位忘年朋友之邀,他说是见陈毅的哥哥,我便以为是陈毅的亲哥哥陈孟熙。  关于陈孟熙,我知道一段发生在1950年夏季的逸闻。那时,人民解放军刚刚解放海南岛,台湾为之震动。蒋介石之子蒋经国立即召见黄埔早期学员李次白,要他凭借妹妹是陈孟熙之妻、陈毅兄嫂的特殊关系,充任秘密特使,透露蒋方愿与中共再次合作之风,以求中共缓攻台湾。李遂经香港进入大陆,果然通过陈孟熙与陈毅会面。  李次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