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精神,教师必须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求异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精神”从七个方面进行分析,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学生 思维创新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上谈到这样一点,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发展。针对这一点,教师们在教学生中,应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精神呢?本人觉得应从七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
意识
自信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基础,只有自信的人才有创造的愿望和创造的意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帮助每一位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能,鼓励他们树立“我能行”的信心,努力为他们提供独立探索知识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尊重他们提出的各种见解,让他们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有创新的可能,从而燃起求知欲和创造的烈焰。
二、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技能,并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中分别提出要求,使学生产生不同水平、不同种类的问题意识,并加以引导训练,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敢于怀疑,善于发现,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过:“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从仔细观察入手,引导他们观察事物可以有步骤、多侧面、分层次进行,在此基础上,再对观察对象进行联想、思考,并反复质疑,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的欲望
好奇心既是激发创造性活动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原动力。我常根据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热情,驱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先让学生报出一个个分数,我马上判断它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一试,果真如此。学生惊叹之余,急于悟出其中快速判断的奥秘,对此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主动探索的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在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独立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使学生有所创见,有所创造,促使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创新见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如,一次教学“圆的认识”时,当我介绍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方法后,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疑问:“如果不用圆规,有没有办法画圆呢?”这个富有探讨性的问题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激烈讨论,他们终于发现了用“绳子画圆”、“木条画圆”的操作方法等。可见,学生质疑,激发了自己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乐趣,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问题,往往解决一问题更重要。”
五、提倡敢于争论,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针对教学中的疑、难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议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论,既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如,让学生解答一道题目 :“ 有两根木材同样长,第一根锯下 ,第二根锯下 米,哪根木材剩下的部分长?”出现了四种判断结果。这时我把握“火候”,组织学生讨论,他们各抒己见,个个争得面红耳赤。我不压抑学生情绪,让他们争一争,说说自己的见解。经过激烈的讨论,得出三个结论:(1)若两根木材的长度都是1米时,两根剩下部分同样长。(2)当两根木材的长度大于1米时,第二根剩下的部分长。(3)当两根木材的长度大于3米而小于1米时,第一根剩下的部分长。
六、加强学生直接思维的训练
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创造中,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础和源泉。因此,在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跳出常规解题模式。勇于标新立异,想别人没想到的方法,找别人没找到的窍门,寻找最佳解题捷径,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力。如:“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30件,4天完成。实际只用3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按常规解法列式是:30×4÷3—30(件)。如果引导学生认识“4天任务3天完成,时间提前1天,这1天的任务是10件,必须平均分配在3天内完成”这一实质,得到新颖解法:30÷3=10(件)。这样缩短了条件和问题的距离,把繁琐的思维
提高到直接思维,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可见,运用直觉思维解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新颖性和独特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
七、重视学生发散求异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散的求异思维,发散求异的目的在于创新。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大胆打破常规,寻求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可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教学中运用的“多变”手段,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如,比较 和 的大小,按常规需要先通分再比较,若能引导学生用巧妙方法进行比较,就简便多了。经常进行这样的求异训练,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新精神的熏陶,会变得更聪明,更富有创造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学生 思维创新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上谈到这样一点,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发展。针对这一点,教师们在教学生中,应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精神呢?本人觉得应从七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
意识
自信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基础,只有自信的人才有创造的愿望和创造的意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帮助每一位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能,鼓励他们树立“我能行”的信心,努力为他们提供独立探索知识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尊重他们提出的各种见解,让他们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有创新的可能,从而燃起求知欲和创造的烈焰。
二、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技能,并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中分别提出要求,使学生产生不同水平、不同种类的问题意识,并加以引导训练,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敢于怀疑,善于发现,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过:“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从仔细观察入手,引导他们观察事物可以有步骤、多侧面、分层次进行,在此基础上,再对观察对象进行联想、思考,并反复质疑,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的欲望
好奇心既是激发创造性活动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原动力。我常根据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热情,驱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先让学生报出一个个分数,我马上判断它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一试,果真如此。学生惊叹之余,急于悟出其中快速判断的奥秘,对此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主动探索的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在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独立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使学生有所创见,有所创造,促使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创新见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如,一次教学“圆的认识”时,当我介绍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方法后,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疑问:“如果不用圆规,有没有办法画圆呢?”这个富有探讨性的问题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激烈讨论,他们终于发现了用“绳子画圆”、“木条画圆”的操作方法等。可见,学生质疑,激发了自己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乐趣,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问题,往往解决一问题更重要。”
五、提倡敢于争论,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针对教学中的疑、难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议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论,既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如,让学生解答一道题目 :“ 有两根木材同样长,第一根锯下 ,第二根锯下 米,哪根木材剩下的部分长?”出现了四种判断结果。这时我把握“火候”,组织学生讨论,他们各抒己见,个个争得面红耳赤。我不压抑学生情绪,让他们争一争,说说自己的见解。经过激烈的讨论,得出三个结论:(1)若两根木材的长度都是1米时,两根剩下部分同样长。(2)当两根木材的长度大于1米时,第二根剩下的部分长。(3)当两根木材的长度大于3米而小于1米时,第一根剩下的部分长。
六、加强学生直接思维的训练
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创造中,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础和源泉。因此,在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跳出常规解题模式。勇于标新立异,想别人没想到的方法,找别人没找到的窍门,寻找最佳解题捷径,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力。如:“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30件,4天完成。实际只用3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按常规解法列式是:30×4÷3—30(件)。如果引导学生认识“4天任务3天完成,时间提前1天,这1天的任务是10件,必须平均分配在3天内完成”这一实质,得到新颖解法:30÷3=10(件)。这样缩短了条件和问题的距离,把繁琐的思维
提高到直接思维,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可见,运用直觉思维解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新颖性和独特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
七、重视学生发散求异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散的求异思维,发散求异的目的在于创新。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大胆打破常规,寻求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可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教学中运用的“多变”手段,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如,比较 和 的大小,按常规需要先通分再比较,若能引导学生用巧妙方法进行比较,就简便多了。经常进行这样的求异训练,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新精神的熏陶,会变得更聪明,更富有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