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来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处理好课文——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与文本的对话包括
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懂了什么)
2.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意义的获得,使得对话仅在认知层面上进行,难免变得枯燥与单调。现代阅读教学提倡以读为本,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每读一次都有一次的收获,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阅读的基本条件,使他们能在与文本的不断对话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享受,发现并提出问题。
我在上《挑山工》一课时,审题后就“你对挑山工有什么了解”这个问题组织学生交流预习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挑山工的工作是挑货上山;有的说挑山工走的路比游人多,但比游人先到山顶;有的说挑山工的身材都是又矮又粗,肌肉黑黝黝的……之后我大胆的给了学生将近十分钟的时间,请他们采用各种喜欢的方式(齐读、默读、小组读等)反复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和问题。如果说前面的交流还只是学生于课文粗浅的对话,那么,经过充分的读书、思考,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就较为深入了。这时的学生不仅谈到了挑山工走的折尺形线路,品味了这样走的高妙之处;也谈到了挑山工有步步踩实、勇往直前的精神等,从学生的发言来看,他们已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
世界,在平常的对话中基本把握了课文的内涵。
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具体言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其次才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着。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如:在学习《黄鹤楼送别》一诗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如果我是孟浩然,哪位同学用诗句来安慰我,为我送别?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我会永远记住老朋友。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别忘了我这位朋友,我才思念你们呢?
伴着下课的铃声,学生在《朋友》的歌声中为老师送行。这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了师生零距离,沟通无障碍。对于激活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保障的作用。
三、在现有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高效往往把个体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和学生的对话联系在一起,即展开合作学习,低中年级可以围绕重点词、句、段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高年级还可以围绕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揣摩最基本的表达方法,以及多数同学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贵在通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引申或拓宽,而后再自悟、自读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果。课堂在恰当地处理好以上几种关系之后,要适当拓宽内容,引进课程资源,即拓展对话:
1.课堂内的延伸:每学完一个单元都要求学生找一些相关的篇目来阅读,如学完《雨》这一单元后,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些阅读篇目《春雨》《给我一点》《小雨沙沙》等。这样的引进,学生乐于参与,使语文课程尤其阅读教学成为一泓不断更新、永远流淌的活水。
2.课外阅读:家长引导孩子读课外
书,设立和时间赛跑的课外阅读统计表;坚持每日十分钟阅读,提供拼音读物,为了确保这些阅读对话的实效性,要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
总之,课堂内外跨越时空的对话应是理想的阅读教学境界,因此我们应更激扬的呼唤对话,应更执着的拓展对话,应该讲旺盛的生命力融渗在这浓郁的对话里。
一、与文本的对话包括
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懂了什么)
2.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意义的获得,使得对话仅在认知层面上进行,难免变得枯燥与单调。现代阅读教学提倡以读为本,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每读一次都有一次的收获,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阅读的基本条件,使他们能在与文本的不断对话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享受,发现并提出问题。
我在上《挑山工》一课时,审题后就“你对挑山工有什么了解”这个问题组织学生交流预习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挑山工的工作是挑货上山;有的说挑山工走的路比游人多,但比游人先到山顶;有的说挑山工的身材都是又矮又粗,肌肉黑黝黝的……之后我大胆的给了学生将近十分钟的时间,请他们采用各种喜欢的方式(齐读、默读、小组读等)反复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和问题。如果说前面的交流还只是学生于课文粗浅的对话,那么,经过充分的读书、思考,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就较为深入了。这时的学生不仅谈到了挑山工走的折尺形线路,品味了这样走的高妙之处;也谈到了挑山工有步步踩实、勇往直前的精神等,从学生的发言来看,他们已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
世界,在平常的对话中基本把握了课文的内涵。
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具体言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其次才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着。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如:在学习《黄鹤楼送别》一诗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如果我是孟浩然,哪位同学用诗句来安慰我,为我送别?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我会永远记住老朋友。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别忘了我这位朋友,我才思念你们呢?
伴着下课的铃声,学生在《朋友》的歌声中为老师送行。这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了师生零距离,沟通无障碍。对于激活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保障的作用。
三、在现有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高效往往把个体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和学生的对话联系在一起,即展开合作学习,低中年级可以围绕重点词、句、段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高年级还可以围绕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揣摩最基本的表达方法,以及多数同学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贵在通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引申或拓宽,而后再自悟、自读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果。课堂在恰当地处理好以上几种关系之后,要适当拓宽内容,引进课程资源,即拓展对话:
1.课堂内的延伸:每学完一个单元都要求学生找一些相关的篇目来阅读,如学完《雨》这一单元后,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些阅读篇目《春雨》《给我一点》《小雨沙沙》等。这样的引进,学生乐于参与,使语文课程尤其阅读教学成为一泓不断更新、永远流淌的活水。
2.课外阅读:家长引导孩子读课外
书,设立和时间赛跑的课外阅读统计表;坚持每日十分钟阅读,提供拼音读物,为了确保这些阅读对话的实效性,要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
总之,课堂内外跨越时空的对话应是理想的阅读教学境界,因此我们应更激扬的呼唤对话,应更执着的拓展对话,应该讲旺盛的生命力融渗在这浓郁的对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