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顺应教改潮流,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并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转变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提高自身结构和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情感教育
语文是基础学科,是每一个人学习其他学科和一生发展的基础。小学语文乃是基础的基础。无论知识、能力,还是方法、习惯,都要从头抓起。基础扎实,才会有持续发展的后劲。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激发语文学习兴趣,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
兴趣就是喜欢好的情绪,就是使知者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欲望的心理,想去探个究竟,弄个明白,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动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实物展示、课件辅助或幻灯片教学的办法,让学生知道并体会花生的外表是不太好看的,但它很有用,因此我们做人也要像花生,要做对社会实实在在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从而升华了课文的主题,达到了要学习的效果或目的。也可以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进行比较,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语文学习的主动者
过去,老师们上课都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法,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无精打采,读书有气无力,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抑制,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教师的教法不够新鲜,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如果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就会有“我想学”“我要学”的现象出现,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课文虽然感情真挚,但是写作年代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很远,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缺乏感性认识,在感情上与作者之间很可能有一条“代沟”,不能相通相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同学生一起搜集资料,讲述抗美援朝的有关内容,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则要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制作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触“境”生情,教师再深情地导入课文,学生视听结合。在这样的氛围中,拉近了与作者的距离,使学生很真切地体验了中朝两国人民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情感教育的渗透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如《荔枝》这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几件小事,于细微处体现了作者与母亲深厚的母子亲情,文笔清新、质朴、平实、动人,是一篇感悟亲情,陶冶情怀的好教材。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境,议中悟情,写中悟意。让学生围绕文中“充分体现作者与母亲浓厚的母子亲情”的句子进行讨论,畅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细节描写部分,边读边体会深厚的母子亲情。在学生都为母子情而感动时,我让他们联系实际,想想自己的母亲平时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有所悟
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唤醒,学生对教材的感觉就会敏锐起来,时常会出现一些极富创意的问题,甚至可能是教师根本没有预料到的。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读到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我们从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足以看出他访求贤才的虔诚,如果当时你也跟随刘备去,你有何想法和疑惑?生:王老师,诸葛亮会不会是故意睡觉,这样才能考验刘备有没有诚心。因为我爸爸平时考验我时,也故意耍一些小花招。师: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同学们觉得呢?诸葛亮是特地考验刘备,还是确实不知道刘备在外等候呢?(学生讨论很激烈,有的说是故意,有的说是无意。)师: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分析应该有理有据呀。(马上,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了……)
五、给予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和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所以是三点水旁。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教学中学有所悟,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廖兰清.新理念下的情境教学[J].甘肃教育.2005(Z1).
[2]孔凡成.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教育评论.2005(01).
[3]李吉林.情境教学特点浅说[J].课程.教材.教法.1987(04).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情感教育
语文是基础学科,是每一个人学习其他学科和一生发展的基础。小学语文乃是基础的基础。无论知识、能力,还是方法、习惯,都要从头抓起。基础扎实,才会有持续发展的后劲。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激发语文学习兴趣,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
兴趣就是喜欢好的情绪,就是使知者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欲望的心理,想去探个究竟,弄个明白,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动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实物展示、课件辅助或幻灯片教学的办法,让学生知道并体会花生的外表是不太好看的,但它很有用,因此我们做人也要像花生,要做对社会实实在在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从而升华了课文的主题,达到了要学习的效果或目的。也可以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进行比较,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语文学习的主动者
过去,老师们上课都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法,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无精打采,读书有气无力,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抑制,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教师的教法不够新鲜,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如果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就会有“我想学”“我要学”的现象出现,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课文虽然感情真挚,但是写作年代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很远,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缺乏感性认识,在感情上与作者之间很可能有一条“代沟”,不能相通相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同学生一起搜集资料,讲述抗美援朝的有关内容,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则要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制作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触“境”生情,教师再深情地导入课文,学生视听结合。在这样的氛围中,拉近了与作者的距离,使学生很真切地体验了中朝两国人民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情感教育的渗透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如《荔枝》这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几件小事,于细微处体现了作者与母亲深厚的母子亲情,文笔清新、质朴、平实、动人,是一篇感悟亲情,陶冶情怀的好教材。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境,议中悟情,写中悟意。让学生围绕文中“充分体现作者与母亲浓厚的母子亲情”的句子进行讨论,畅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细节描写部分,边读边体会深厚的母子亲情。在学生都为母子情而感动时,我让他们联系实际,想想自己的母亲平时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有所悟
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唤醒,学生对教材的感觉就会敏锐起来,时常会出现一些极富创意的问题,甚至可能是教师根本没有预料到的。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读到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我们从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足以看出他访求贤才的虔诚,如果当时你也跟随刘备去,你有何想法和疑惑?生:王老师,诸葛亮会不会是故意睡觉,这样才能考验刘备有没有诚心。因为我爸爸平时考验我时,也故意耍一些小花招。师: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同学们觉得呢?诸葛亮是特地考验刘备,还是确实不知道刘备在外等候呢?(学生讨论很激烈,有的说是故意,有的说是无意。)师: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分析应该有理有据呀。(马上,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了……)
五、给予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和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所以是三点水旁。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教学中学有所悟,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廖兰清.新理念下的情境教学[J].甘肃教育.2005(Z1).
[2]孔凡成.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教育评论.2005(01).
[3]李吉林.情境教学特点浅说[J].课程.教材.教法.198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