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览文化域境中的黎族民歌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uo32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海南黎族民歌文化研究》是首部文化视域下关于黎族民歌的多维阐释著作。该著作主要从黎族民歌的本体艺术特质、黎族民歌的历史演进历程、黎族民歌的审美价值、黎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全面阐述海南黎族民歌的文化艺术风貌。该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提供了创新性的学术研究思维,对丰富我国少数民族声乐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
  [关键词]海南黎族民歌文化;历史学;音乐分析;美学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7-0016-02
  
   在当前的民族声乐中,关于黎族民歌的搜集、整理、分类归纳涉及较多,并出版发行了一定数量的黎族民歌歌曲集与集成,多以民歌本体为出发点,而关于黎族民歌文化的研究相对匮乏。这说明以往少数民族民歌艺术研究还是以挖掘整理民歌为主,而关于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音乐文化学等多视域下黎族民歌研究甚少。正如该著作所述:“黎族民歌是黎族音乐的灵魂和根基,故探究黎族民歌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自新中国成立来,音乐工作者就开始着力于黎族民歌的探查、搜集、整理,出版了相当数量的黎族民歌曲集,这些都为黎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不得不令人深思的是,黎族民歌的探究一直停留于民歌本体的基础性研究,关涉黎族民歌文化的考究甚少。基于此,笔者将论文的着眼点置于‘黎族民歌文化’[1] 。”《海南黎族民歌研究》一书的出版较好地弥补了当前我国黎族民歌文化研究的缺失,从根本上提升了黎族民歌的理论高度与人文厚度。
  第一,该著作能够站在民族声乐艺术理论的高度,从历史学、人类学及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对海南黎族民歌进行多视角的深入理论研究。不仅增补了关于黎族民歌文化的研究论域,同时也为此后的传统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开创性的学术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同时还较为全面地勾勒出海南黎族民歌的历史脉络与文化风貌,深刻、全面地揭示出海南黎族民歌的艺术价值与人文价值,同时也展现出作者作为民族声乐理论研究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开阔的学术视域。
  第二,该专著从更为宏阔的多元文化理论视角着眼,同时,又能落到具体的民族声乐演唱之实处,对海南黎族民歌的演唱特征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对于黎族民歌的唱腔特点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在我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割裂的现象。这种所谓的割裂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音乐理论和音乐表演理论间的割裂。音乐毕竟是表演的艺术,但在很多时候,我国的音乐学、音乐美学等理论研究,往往会脱离音乐表演技术而“为了理论而理论”,形成形而上学、脱离实际的现象,这便造成了音乐学、音乐美学理论与音乐表演的割裂。另一方面是音乐表演艺术理论研究本身中的割裂,也就是在针对某一具体音乐表演形式的理论研究,如内蒙古民歌、黎族民歌等,不同的研究者往往会由于自身的专业性质而产生一定的偏颇。音乐学理论研究者大多仍然陷入形而上学的老路,而专业歌者则又因自身的学养积淀不足而只能将论点集中在稍显浅层、晦涩和抽象的演唱技术层面,这便造成了不同专业音乐理论研究者之间的割裂。如此一来,音乐学、音乐美学专业研究者的音乐理论研究成果往往不能对演唱实践产生太大助益,而歌者的演唱技术,亦不能为理论研究提供实践验证。但在本书的第四章,作者主要从歌词、演唱形式、唱调特点、润腔特征等四个方面,对海南黎族民歌的演唱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和闡释,将音乐理论方法与具体的演唱特征相对接,从而更加深刻和全面地揭示出海南黎族民歌艺术的真谛与核心价值,同时也弥合了以往此类音乐研究中的割裂现象,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而言,这也为同类型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研究思维和可行范式。
  第三,该著作首次站在民族文化的高度和视角,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海南黎族民歌的发展衍进进行了深入详尽的剖析与梳理,这与以往单纯的资料罗列与介绍相比无疑是跨越式的进步,使其研究更加具有理论深度与学术价值。该著作运用历史学研究方法,更加深刻系统地展现和揭示黎族民歌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成熟艺术形态的民歌艺术形式,其历经千百年传承,至今仍在黎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我国的民歌艺术舞台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及意义,且对于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更加深刻的分析和阐释。揭示出这样一个理念——当前的人类世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种文明、每种文化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依靠武力、物质、经济等硬实力方面,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竞争和价值观的竞争。虽然从整体而言,越是先进的文化,或者文明越能够产生更发达的经济和物质条件,及更为强大的武力,发达的经济和优渥的物质条件也是文明与文化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却不是唯一的标准。也就是说,决不能仅凭发达的经济和物质来判定一种民族文化优秀与否。一些落后的文明可能会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或者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而拥有相对发达的经济,而一些先进的文化也可能因此暂时在经济和物质上落后,但如果我们能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用历史发展的宏观视角去看待和审视这一问题,就会发现,我们所处的时代,或者百年,无非是漫长人类历史中发展的一个小小片段,一朵小小的浪花,而一个优秀的民族、一种优秀的文化,必然会在漫长的人类文明长河中绵延不绝,并能够为整个世界做出伟大的贡献。在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中,人们的样貌、衣着、语言、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但一个优秀国家、优秀民族的精神文明却保持了最大的稳定性和继承性。可以说,民族精神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整体的进步发展是核心的、不可替代的,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的。对于任何国家和民族而言,民族精神都是其文化和价值观的最根本核心所在。
  第四,该著作在对于黎族民歌的艺术形态的研究理念与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作者主要运用现代音乐分析方法对海南黎族民歌进行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分析与归纳,这对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民歌的研究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著作的第五章中,从曲式结构、旋律特征、节奏节拍特征、调式特点五个方面对海南黎族民歌进行了更加深入和详尽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分析与归纳,这在海南黎族民歌的研究中尚属首次。这为我们对于海南黎族民歌的了解提供了更加崭新的视角,对海南黎族民歌产生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与认知。就像其在第五章结尾所论述的:“黎族民歌是黎族文化的精粹,黎族民歌独具特色的音乐特征彰显多重黎族文化的风貌。民歌的音乐特征不仅映现民歌自身的特质,同时也浸透于多元民族文化之中。毋庸置疑,黎族民歌的音乐特征是研究黎族民歌自身、探究黎族民歌演唱特征、窥视黎族民歌文化的基石。故此,全面、系统、深化黎族民歌音乐特征的探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意义及作用。”[2]   民族声乐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的建设与完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的工程,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种类众多,风格各异,因此在音乐研究方法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上还远远没有达到一个完善的,或者说理想的水平,更不用说与西方古典音乐的音乐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了。因此,要想使我国的音乐研究理论水平和研究方法上更加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更加有效,更加完善,还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探索研究。張睿博士的这一著作为我们民族声乐理论艺术形态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开创性的实践经验,为此后传统民族声乐理论研究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值得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与研究。
  第五,该著作从美学的角度对海南黎族民歌艺术的价值与意蕴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全面的总结归纳。在以往的黎族民歌艺术的研究中,人们往往会将其习惯性地定义为一种原生态的声乐艺术形式,其音乐美感也是原生性的。因此,并不具备现代美学层面上的研究价值与意义,但作者在此研究中却能够站在民族声乐理论研究的高度,运用现代美学原理与研究方法,对海南黎族民歌的人文与音乐之美进行深入的、全面的分析与阐释,这是十分具有创新精神与价值的。从多个角度,对黎族民歌的多重审美特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归纳总结。从实用性方面的“实用之美”,到音乐欣赏美的“愉悦之美”,从音乐人本主义的“愉悦之美”,再到音乐结构属性的“动态之美”,都进行了详尽、深入的分析与阐述。从美学的高度解释了,黎族民歌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成熟艺术形态的民歌艺术形式,其能够历经千百年传承,至今仍在黎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我国的民歌艺术舞台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价值和意义,除了其本身蕴含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内涵外,其本身具有的极高艺术审美价值也是其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之所在。可以说,黎族民歌的审美价值蕴含于其人文价值之中,同时又是自身人文价值最鲜明、最突出、最具魅力的表现层面。这就从黎族民歌研究的角度延伸到了更深层次的艺术核心美学属性的层面之上,“黎族民歌自身即包含着‘美’的因素,黎族民歌或高亢或婉转的曲调、或稀疏或密集的节奏、或欢快或悲泣的歌词等等无不映现了黎族民歌之美;黎族民歌通过曲调、节奏、歌词等彰显黎族人民的精神气节、情感体悟和道德品格,使聆听者在欣赏黎族民歌时能通过黎族民歌的曲调、歌词等的变化深刻感受到黎族人民的精神情感和思想品德,产生美的体悟与感受;再者,黎族民歌通过音乐语言的变化展现出黎族民歌的时代变迁与黎族历史的发展演进,使黎族民歌富有历史的厚重感,能使听众感受黎族民歌和黎族历史之动态美。总之,黎族民歌通过自身之美引起听者的审美感受,这就是黎族民歌的审美价值”。[3]
  民族声乐理论作为较为年轻的音乐学科,其自身在理论建设和研究方法论还略显稚嫩。该学科的研究视野宽阔,融汇我国56个民族的声乐理论研究,而每一个民族的民歌都是其特色文化的外在彰显。该书的作者通过自身勤奋的钻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克服了研究方法无先例可循的实际困难,在她的民族声乐理论长篇著作《海南黎族民歌文化研究》一书中真正做到了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全方位、多角度地将海南黎族民歌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审美价值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与阐释,对我们认识海南黎族民歌,学习海南黎族民歌,欣赏海南黎族民歌,传承海南黎族民歌提供了翔实、有力的理论基础与依据,同时也为我国少数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提供了创新性的学术研究思维,在我国少数民族声乐发展史和少数民族声乐理论建设中记下了浓重的一笔,对于丰富少数民族声乐理论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注释:
  [1]张 睿.海南黎族民歌文化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7:14.
  [2]张 睿.海南黎族民歌文化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7:189.
  [3]张 睿.海南黎族民歌文化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7:201.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摘 要]萨马街鄂温克族野猪舞,是一种萨马街鄂温克人自祖先起保留至今的传统集体舞蹈。体现了鄂温克人在狩猎时期,对勇猛无比的野猪最原始的畏惧与崇拜之情,代表了鄂温克人果敢质朴,勇往直前的民族性格。它的表演过程是由两两相对的舞者组成的舞蹈队,集体舞蹈来完成的。主要动作分为压腕马步行进,面对面屈膝撞肩,举右臂力量抗衡等。动律特点为,以规整的4/4拍为节拍,以重音在前的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组合的节奏型为主
期刊
[摘要]线上教学无疑是2020年教学工作者中最热门的话题,同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也是未来教学发展的趋势。本文以本人基于雨课堂平台[1]的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线上教学经验为依据,分析了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的特点和线上教学的长处短处,分享了若干种适合《视唱练耳》课程的雨课堂线上教学模式,并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视唱练耳;线上教学;雨课堂 
期刊
[摘要]《巴托克小宇宙钢琴教程》是匈牙利音乐家贝拉·巴托克创作的钢琴教程,共分为6册,前三册是专门为钢琴启蒙教学设计编写的,但与传统的钢琴启蒙教程不同的是,在教学一开始就运用了大量的20世纪音乐技法与元素,如人工音阶、双重调式以及多调性等,让学生从接触音乐的开始就聆听大小调之外的协和与不协和的声音。与此同时教程非常注重复调音乐的学习,这些复调与现代音乐技法内容的学习丰富了钢琴启蒙教学中的多样性,在
期刊
期刊
[摘 要]科技的飞速发展引发电子音乐创作技术的不断革新,同时在电子音乐创作技术不断革新的背后,电子音色也越来越占据作曲家心中的位置,那么同时也正有一些传统作曲理论因为电子音色的加入而被打破,抑或被创新。那么,本文就将从电影音乐中管弦乐写作的电子音色使用部分,去探讨“电子音色的乐器化”,对传统管弦乐写作有哪些新的配器手段和启发。  [关键词]电影音乐;管弦乐配器;电子音色;电子音色乐器化  电影诞生
期刊
[摘要]公共艺术课程是实现高等院校美育的主要载体,美育作为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维度,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意义。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公共艺术课程融合思政元素进行教学创新与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尝试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进而以影视音乐作品赏析为例,讨论课程思政背景下影视音乐作品赏析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影视音乐;
期刊
[摘 要]古风音乐自诞生以来,其隽永的歌词、典雅的曲调被视为21世纪的一种新音乐风格,由此受到许多听众的喜爱。尤其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古风音乐更是从小众走向大众,其音乐特点更可看作是传统音乐的现当代表现,但在古风音乐“火爆”现象的背后,其隐含的问题也不能被忽视,这些问题对古风音乐的主流化进程产生不利影响。故笔者将从古风音乐对传统文化的现当代表现和古风音乐“主流化”进程中的困境两大方面对其进行
期刊
[摘 要]本文以Raymond Monelle 提出的军事音乐主题及其能指(signifier)、所指(signified)三者间的关系为框架,讨论了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中能指暗合的一些世纪交替中的军乐现实,并结合19世纪早期社会和贝多芬个体历史分析其所指为对1809年法奥战争的描绘与作曲家“英雄”情感的寄托。  [关键词]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军事主题;“英雄性”  一、绪论  贝多芬的
期刊
[摘要]冀东民歌涵盖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是燕赵文化的重要载体。很多冀东民歌的演唱家、作曲家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挖掘了大量的民歌素材,创作出大量冀东风情的民歌作品,为冀东民歌做出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冀东民歌的挖掘和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集到民歌两千余首,其中优秀的有《捡棉花》《放风筝》《绣灯笼》《茉莉花》等。《捡棉花》是一首地方色彩非常浓厚的昌黎民歌,它是呔韵民间音乐文化的经典代表,旋律优美、
期刊
[摘 要]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作为19世纪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不仅具有才华横溢的歌剧创作天赋,而且其艺术歌曲作品同样独具魅力,许多作品流传在世,因其音乐的艺术表现独具特色、情感处理柔和巧妙而为众人所喜爱、欣赏。罗西尼的许多作品都被学界音乐家所研究,但是有关以爱情诗为歌词内容的艺术歌曲《诺言》的研究较为缺乏。本文以《诺言》为例,研究罗西尼个性化的音乐艺术歌曲,其曾在许多音乐会上而被广为传唱,也常常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