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音乐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iac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风音乐自诞生以来,其隽永的歌词、典雅的曲调被视为21世纪的一种新音乐风格,由此受到许多听众的喜爱。尤其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古风音乐更是从小众走向大众,其音乐特点更可看作是传统音乐的现当代表现,但在古风音乐“火爆”现象的背后,其隐含的问题也不能被忽视,这些问题对古风音乐的主流化进程产生不利影响。故笔者将从古风音乐对传统文化的现当代表现和古风音乐“主流化”进程中的困境两大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关键词]古风音乐;文化传播;文化意义
  一、概念
  关于“古风音乐”,学界至今未给出明确定义,根据百度百科所给出的定义,“古风音乐”即21世纪新出现的一种音乐风格,其特点是:歌词古典雅致、措辞整齐,宛如诗词歌赋,曲调唯美,注重旋律,多用民族乐器,不同于摇滚音乐的金属感和古典音乐的厚重感,古风音乐自有其独特的中国式美感。[1]古风音乐最初主要是对国产仙侠中国风类RPG游戏配乐进行填词演唱,《仙剑奇侠传》《轩辕剑》等均成为古风音乐创作的主要素材,为了配合游戏的中国风氛围,这些古风音乐创作者便选择民族乐器和民族调式来进行创作。初期的古风音乐创作全凭热爱,一些有着共同喜好的人聚集在一起,编曲填词,并在相对应的小圈子内传播,贴吧、分贝网、5sing等都是古风音乐爱好者们欣赏这些作品的主要渠道,但因受众面积小,缺乏系统推广,最终散落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中。即便如此,却也同时催生了许多原创音乐团体的产生,如现在大火的墨明棋妙原创音乐团体就在这一时间段内成立,这也是古风音乐的初步发展。
  2012年,拥有墨明棋妙团队的米漫传媒开展了一系列线下活动,并成功在北京举办了古风音乐会,自此古风音乐开始“出圈”,2015年可以说是古风音乐的黄金一年,先后在人民大会堂、鸟巢和居庸关成功举办古风音乐专场音乐会,也从这一时间段开始,在党中央大力提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政治前提下,“古风音乐”收获更好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古风音乐”逐渐告别自娱自乐的萌芽阶段,更多专业音乐力量的加入促使音乐风格更加丰富,“古风”二字所代表的原有形态已经无法涵盖现有发展,于是便出现用“国风音乐”一词,用以概括所有含有“中国风”元素的音乐。2019年底,第六届中国音乐产业高端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期间对于古风音乐的兴起与发展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同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发文《“国风音乐”悄然流行》,国风音乐开始受到主流关注。
  在古风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创作者们一直高舉复兴传统文化的旗帜,这样的想法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时暴露出其存在的不足,故笔者认为,古风音乐可以看作是传统音乐在新时代的一种表现形式,并对其如何更好地宣传传统音乐进行探究。
  二、古风音乐——传统音乐的一种当代表现
  周显宝、熊楚月在论文《民间文艺复兴:草根乐风与多元审美——中国网络古风流行音乐考察与研究》中,将古风音乐分为古风歌曲和古风器乐曲两大类。有唱词的被称为古风歌曲,常通过化用古典诗词或直接为古典诗词填曲的方式,来凸显古韵;无唱词纯音乐则称为古风器乐曲,大多选用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以合奏或独奏的方式进行演绎。故笔者将古风音乐视作传统音乐的现当代表现,并从两方面对古风音乐进行解读。
  (一)古典诗词填曲,再现词曲共生
  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表现形态在我国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它兴起于原始巫术和早期宗教,到了周代,礼典制度将其制度化,为仪式所用。随着时代发展,礼典制度的衰败,仪式的没落,使得诗、乐、舞三者也逐渐走向分离独立,诗成为一种独立的“歌乐”形式,不再需要乐器伴奏,舞蹈相随。这种“歌乐”形式具有“词曲共生”的特点。
  随着朝代更迭,战乱频生,“乐语孤传为诗”的现象出现,绝大部分优秀古典诗词的音乐部分,因未得到妥善记录和恰当保存而逐渐遗失,这些诗词仅以纯文学形式被流传下来。“以乐载文”“词曲共生”的表现形态难以再现,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近代以来,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一批知识分子从海外留学回国,他们运用在西方所学音乐知识,为古诗词重新编曲。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创作步入复兴之路,大量的古诗词歌曲被创作出来。这些作品呈现出专业性强,演唱难度大的特点,但这也使其影响力被大大局限,仅在专业歌者之间流传。近年来,国风音乐异军突起,他们重新为传统古诗词编曲或选择合适曲调配上古诗词来演唱。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专业性低,演唱难度较小,曲调简单朗朗上口,并依托网络进行传播,在青少年群体中迅速掀起了一股“古风潮”。
  2014年,古风歌手Winky诗发布了《九歌·山鬼》专辑,《山鬼》一篇本出自《楚辞·九歌》,全文以“山鬼”的口吻讲述了一位美丽痴情的少女在山中与心上人幽会,但心上人却并未赴约的故事,是为祭祀山神之歌。Winky诗将《山鬼》重新谱曲,雅致清新的旋律使得《山鬼》这首作品蹿红,仅以网易云音乐一家音乐平台来看,对这首作品的留言评论达到近5万条,超过300个歌单将其收录进去,4次登上云音乐飙升榜,这些都直接印证了这首作品的“爆火”。2018年,这首作品也登上了在鸟巢举办的国风极乐夜音乐盛典,受到了青少年的热捧。
  无独有偶,国风音乐创作团队平行世界工作室在2017年发布高考生的备战歌曲作品《琵琶行》,由奇然、沈谧仁演唱,徒有琴编曲,全曲旋律简单,旋律中穿插的念白、副歌部分的戏腔都颇有“古韵”。这首作品一经推出迅速引起热议,网易云音乐上这首作品的评论高达12万条,被网友戏称“终于找到背古诗的正确打开方式”。获得较大成功的平行世界工作室一鼓作气,以高考必背古诗词作为创作内容,将晦涩难懂,拗口难背的古诗词纷纷谱曲,力求朗朗上口,现在已经推出《阿房宫赋》《逍遥游》《离骚》《琵琶行》四首作品,均在年轻人这一群体中产生实际影响。
  (二)拓宽民乐受众,丰富演奏内容   古风器乐曲主要包括网络游戏中的背景音乐,以及影视作品中的一些具有“新世纪音乐”风格的器乐作品。[2]这些作品以传统民间器乐为主,以现代西方作曲技巧和计算机编曲为辅,从而创作出符合现代年轻人审美特点的古风音乐作品。2009年,由国风原创音乐团队墨明棋妙创作,河图作曲演奏的一首二胡独奏曲《雨碎江南》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雨碎江南》全曲为G调,旋律线条清晰,曲式结构简单。二胡作为弓弦乐器,声音近似人声,婉转动人,凄凄切切,颇似戴望舒《雨巷》中所描绘的意境。作品推出之后,反响不俗。《雨碎江南》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众对二胡甚至是传统民族器乐的认知,这一点在网友的评论中有所体现。
  一直以来,大众对传统民乐的认知存在一定误区,往往呈现两个极端。一方面认为传统民乐“曲高和寡”,作品专业性强,大众难以欣赏;另一方面则认为传统民乐演奏常见于老年群体,用以自娱自乐,演奏曲目老旧古板,难登大雅之堂。虽然这两个认知都过于片面,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传统民乐所处地位较为尴尬的问题。笔者认为,古风器乐曲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现状。
  首先,古风器乐曲的出现拓宽了传统民乐的受众范围。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促使网络虚拟因素大量渗入,推动了二次元文化的盛行。这样的发展对当代青少年带来直接冲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古风器乐曲依托二次元文化和网络进行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传统民乐与当代青少年的距离。且这些古风器乐曲旋律雅致婉转,结合古风小说或游戏的场景,容易引起共鸣。
  其次,这些古风器乐曲往往演奏难度低,以《雨碎江南》为例,全曲没有转调和装饰音修饰,所有音符在二胡第一二把位完成,节奏简单易掌握,对于初学者较好驾驭,想在短时间内演奏下来也不算难事。这也促使这首作品被多种乐器移植,形成裂变式传播。
  综上,古风器乐曲的出现拓展了传统民乐受众群体,在某种程度上扭转了青少年群体对传统民乐的认知。同时,古风器乐曲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传统民乐演奏内容。
  次世代国风MMORPG游戏《剑侠情缘网路版叁》(以下简称《剑网三》)一经上线,拥趸者无数。为了配合游戏的国风元素和背景设定,《剑网三》的游戏配乐中主要选择民族器乐进行演奏,这些乐曲在题材选取方面有别于传统器乐作品,场景、门派设定甚至是游戏中的某个NPC,都成为了可选取的创作题材,以门派藏剑山庄背景音乐《藏剑·雪霁春波》为例,作品以埙声引入,古朴雅正之感油然而生,正符合藏剑山庄“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以心为剑”的门派特点,可以很好地勾起玩家對藏剑山庄的记忆。这也是对传统民乐创作题材和演奏内容的丰富。
  但除了积极作用之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古风音乐是“似古非古”,对于并不了解传统音乐的青少年来说存在着一定误导。这样的观点不无道理,这也是古风音乐在发展中所切实面临的问题。
  笔者认为,古风音乐固然存在这样的不足,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古风音乐成为了青少年接触传统音乐的一种新的“打开方式”,许多青少年对传统文化、传统音乐的观念发生了改变,这样的积极作用不能被忽视。同时,古风音乐也引起了相关专业人士的关注,方锦龙、陈军等演奏名家也纷纷参与进来,可以想见,未来古风音乐的发展必然是会更加规范专业的。
  三、古风音乐“主流化”进程中的困境
  古风音乐的音乐风格、创作主体、传播途径都有别于当下主流的流行音乐。古风音乐对网络线上的依赖性较强,创作主体集中于因兴趣而自发集合的社团和工作室,缺少专业音乐力量的加入。从这些特点来看,古风音乐都呈现出亚文化的特质。青年亚文化中的伯明翰学派认为主流文化会通过“意识形态收编”和“商业收编”两种方式对亚文化进行重新控制,而“商业收编”是一种更隐秘和常见的方式,被收编后的亚文化失去抵抗能力,逐渐消解。[3]纵观古风音乐的发展脉络,伯明翰学派所提到的两种收编方式都已经出现,但古风音乐现存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它的“主流化”进程产生不利影响。要建构主流文化,一方面官方价值观要摆正姿态,一方面大众文化也要做出调整,实现二者的合流[4]。故笔者将对古风音乐“主流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做出论述。
  (一)版权界限模糊,抄袭现象时有发生
  自古风音乐兴起至今,外界质疑的声音从未停止。其中,版权界限模糊及抄袭问题成为古风音乐的“重灾区”,常为外界所诟病。古风音乐在发展初期大多选择“选曲填词”,即选择一些旋律优美婉转的歌曲作品,重新填词进行翻唱。如河图《寒衣调》,原曲为日本歌手一青窃的歌曲《かざぐるま》;不才的《参商》,原曲为李炜、杨洋合唱歌曲《诺》等。通俗来讲,一首翻唱的作品用于商业用途,且未向原作者支付稿酬,就构成侵权行为。古风音乐发展始于翻唱,其背后的版权隐患从一开始就是存在的,但囿于早期相关政策不够完善、大众版权意识相对淡薄、大多数音乐只在小范围传播未产生太多经济利益等原因,这个问题长时间被古风音乐圈内人忽视。如以冬的《我的一个道姑朋友》,最初只是作为《剑网3》同人歌曲,在游戏玩家这一小圈子内传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人意识到并追究其侵权行为,但伴随着古风音乐逐渐受到主流文化的关注,且大众的版权意识逐步提高,这首歌曲最终因为侵权被全网下架,直到购买版权后才重新上线。
  除此之外,另一位“古风音乐人”李袁杰也陷入抄袭风波。在综艺节目《明日之子》中,导师华晨宇即兴提问李袁杰D调六级和弦,但李袁杰表示自己并不懂这些,这一段节目在播出后引起热议。李袁杰作为“古风音乐人”,其原创代表作《离人愁》在抖音app收获7亿点击量,但就是这样一位“原创作者”,却表示自己不懂乐理,不禁让人思考《离人愁》又是如何创作的。事实上,《离人愁》这首作品在最初火爆全网时,便被网友质疑抄袭《烟花易冷》《山外小楼夜听雨》《清明雨上》《红尘客栈》四首作品,节目播出后更是坐实了网友的质疑。李袁杰自诩传播古风音乐的原创音乐人,但其作品却涉嫌抄袭,这样的反差不免让大众对古风音乐产生质疑。   这些版权问题以及抄袭事件的频繁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古风音乐在音乐圈的风评不佳,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古风音乐的主流化进程。伴随着古风音乐逐渐受到主流关注,各种线下古风音乐会的不断开展,对古风音乐作品的高要求是对听众消费的保证,更是对古风音乐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歌词问题
  除抄袭问题和版权风波之外,古风音乐在歌词创作方面也一直受到大众诟病。部分古风音乐歌词的创作者年纪较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较为片面,对一些历史典故、诗词骈文的理解较为肤浅,故而在创作中出现矫揉造作、词藻堆砌、文意不通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古风音乐的主流化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以古风歌曲《盗将行》为例,这首作品一经推出,其歌词部分就被一位大学教授批判,称其为“狗屁不通”。由此引发了原唱和粉丝的强烈不满,一时间路人和粉丝各执一词。最初发表言论的大学教授也被众多粉丝围攻,认为他并不了解古风音乐,不配发表言论云云。通过这件事情不难看出,整个古风音乐市场的风向发生了一定变化,古风音乐不再是小众群体的专利,伴随着运营层级的改变;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古风音乐不得不开始接受大众对其各角度的审视。
  这一次引发热议的《盗将行》,其歌词中最受到诟病的是这一句:“你的笑像一条恶犬,撞乱了我心弦。”作者原意是表达女子的笑容使他心旌荡漾,但“恶犬”这一用词,却实在令人发笑,这样的辞藻实在很难受到褒扬。出现这种情况的还有李袁杰的《离人愁》,其中一句“今两股痒痒”,也被指出逻辑不通,辞藻堆砌的问题。
  但伴随着古风音乐的不断发展,这个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许多古风音乐的优秀词作也不应该被忽视。以《十二风华鉴》为例,歌曲以十二国粹,即中医、中国茶、武术、围棋、书法、京剧、国画、瓷器、汉服、丝绸、剪纸、刺绣为各段主题,旨在赞美华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歌词中用典颇多,如描述书法时一句:“曾令黄庭换白鹤”即是化用了李白“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鹤”一句,同时用了王羲之以手书《道德经》向一道士换一群白鹅的历史典故;另有写中医时一句:“博采众论众方,”是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勤求古训,博采众亏。”整首作品歌词古音颇浓,对听众民族自豪感、归属感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不失为一首优秀的古风音乐作品。这样的音乐作品对古风音乐的主流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结  语
  习近平同志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古风音乐发展至今,从小众文化逐渐走向被大众接受,成为流行音乐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发展历程中对传统的坚持有目共睹,值此难得的历史机遇,古风音乐应当正视自身优缺点,取自身精华,去原有糟粕,去芜存菁,为复兴传统文化做出自身贡献。
  注释:
  [1]百度百科。
  [2]屠金梅,周航宇.竹笛音乐在当代大众媒介环境中的继承与创新——以竹笛在“古风音乐”中的运用为例[J].音乐传播,2018(03):52—57.
  [3]孙洋洋,徐  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青年亚文化轉向[J].视听,2018(10):145—146.
  [4]王  伟.大众文化、官方价值观的合流与主流文化的建构[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8):103—105.
  [收稿日期]2020-05-21
  [作者简介]李卓玲(1994—  ),女,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王  伟(1993—  ),男,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南宁  530000)
  (责任编辑:刘露心)
  详细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教育路7号广西艺术学院.李卓玲
  联系电话:18503300208  邮箱:787646098@qq.com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汪毓和所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教材的多次修订的史料梳理,从中发现在有关历史人物的叙事话语的变迁,从而对“重写音乐史”论争进行进一步思考,论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与国家在场的伦理关系,进一步阐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史学研究视角,以及探寻历史之本真,进行学术自省,以求更加接近历史之“真相”的期许。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国家在场;叙事话语;“重写音乐史”  
期刊
[摘 要]《阿贝格变奏曲》这首作品风格轻快 ,主题旋律优美动听,音乐情感细腻,炫技手法和华丽的曲風并存,是舒曼第一部钢琴作品。这部作品奠定了舒曼钢琴音乐创作的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当时社会的音乐创作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本文以舒曼的《阿贝格变奏曲》为研究对象,从创作风格,乐曲结构和音乐意境及结合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对作品进行演奏实践。  [关键词]浪漫主义音乐;舒曼生平;创作背景;演奏分析  一、浪漫派的
期刊
[摘要]钢琴课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学习音乐各相关课程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我院音乐学专业依托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专业和省级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在钢琴教学中,加大了中国钢琴作品的比重,尤其加入了山西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钢琴作品以及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伴奏。为了更好地完善音乐学专业建设,提高钢琴教学质量,围绕地方性、应用型这一办学方针,我院编
期刊
[摘 要]本文的重点在于分析D村少儿舞蹈教育的生存环境以及逆境的改善策略进行探究。通过本人从学校、家长、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D村少儿舞蹈教育顺境所产生的原因,也从学校周围交通、师资、学科教材以及学生本体分析了D村少儿舞蹈教育逆境所产生的原因。又借鉴国内外优势经验和探讨提出了改善D村少儿舞蹈教育逆境的几项策略。最后阐述了D村少儿舞蹈教育的未来展望。  [关键词]少儿舞蹈;教育现状;改善策略  一、农村
期刊
[摘 要]萨马街鄂温克族野猪舞,是一种萨马街鄂温克人自祖先起保留至今的传统集体舞蹈。体现了鄂温克人在狩猎时期,对勇猛无比的野猪最原始的畏惧与崇拜之情,代表了鄂温克人果敢质朴,勇往直前的民族性格。它的表演过程是由两两相对的舞者组成的舞蹈队,集体舞蹈来完成的。主要动作分为压腕马步行进,面对面屈膝撞肩,举右臂力量抗衡等。动律特点为,以规整的4/4拍为节拍,以重音在前的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组合的节奏型为主
期刊
[摘要]线上教学无疑是2020年教学工作者中最热门的话题,同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也是未来教学发展的趋势。本文以本人基于雨课堂平台[1]的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线上教学经验为依据,分析了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的特点和线上教学的长处短处,分享了若干种适合《视唱练耳》课程的雨课堂线上教学模式,并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视唱练耳;线上教学;雨课堂 
期刊
[摘要]《巴托克小宇宙钢琴教程》是匈牙利音乐家贝拉·巴托克创作的钢琴教程,共分为6册,前三册是专门为钢琴启蒙教学设计编写的,但与传统的钢琴启蒙教程不同的是,在教学一开始就运用了大量的20世纪音乐技法与元素,如人工音阶、双重调式以及多调性等,让学生从接触音乐的开始就聆听大小调之外的协和与不协和的声音。与此同时教程非常注重复调音乐的学习,这些复调与现代音乐技法内容的学习丰富了钢琴启蒙教学中的多样性,在
期刊
期刊
[摘 要]科技的飞速发展引发电子音乐创作技术的不断革新,同时在电子音乐创作技术不断革新的背后,电子音色也越来越占据作曲家心中的位置,那么同时也正有一些传统作曲理论因为电子音色的加入而被打破,抑或被创新。那么,本文就将从电影音乐中管弦乐写作的电子音色使用部分,去探讨“电子音色的乐器化”,对传统管弦乐写作有哪些新的配器手段和启发。  [关键词]电影音乐;管弦乐配器;电子音色;电子音色乐器化  电影诞生
期刊
[摘要]公共艺术课程是实现高等院校美育的主要载体,美育作为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维度,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意义。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公共艺术课程融合思政元素进行教学创新与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尝试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进而以影视音乐作品赏析为例,讨论课程思政背景下影视音乐作品赏析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影视音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