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音乐元素的借鉴与模仿——试论布里顿三部教堂寓意剧音乐创作的共性特征

来源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dq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里顿三部教堂寓意剧是其所有歌剧作品中唯一具有一定程度内在统一性与连贯性的系列作品。就音乐创作而言,最显著的内在统一性与连贯性是对东方音乐元素的借鉴与模仿。具体而言,重点体现在三部剧中对支声复调的运用、乐队的编制、特殊记号的选择三个方面。同时,布里顿既不完全依赖于东方音乐元素和创作手法,也绝非完全凭借个人的主观臆造,以西方人及其西方传统文化的标准来审读东方音乐文化,而是以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交融的方式来加以借鉴与模仿。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在英美音乐学界,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1927-2012)以其独树一帜的音乐批评占据特殊地位。集法语文学博士、职业钢琴家、音乐著述家于一身的他,早已是众所周知的“奇迹”。 ①罗森并非音乐学“科班”出身,他的批评并非建基于某种学院派的理论体系或学术立场,而是依赖于敏锐的听觉体验、长期的表演经验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其著述呈现出学界罕见的鲜活与自由。这一特点在其风格批评专著《浪漫一代》中得到尤为集中的体现。
姚晨的《琵琶弹戏》作为一部当代作品,在创作上具有独特的构思和结构,器乐与人声形成了相继铺陈、交替发展、组合叠加的多种变化。琵琶的旋律性主题音调与模拟性情态音响作为建立音乐性格与情绪的重要手段,贯穿整个作品的创作。表演者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多次创造性地再现了这部作品,使作品的表演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版本;该作品创作的独特性蕴藏着表演的多种可能,使这部作品在舞台表现上呈现出开放性,在当代音乐的创作与表演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中国民族歌剧是中国歌剧的重要分支。对中国民族歌剧研究应该从《白毛女》入手。歌剧《白毛女》广泛汲取民间音乐素材,将音乐创作用于主要戏剧人物形象和内心刻画,揭示戏剧主要矛盾,为外来歌剧“本土化”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旅德作曲家陈晓勇以宛如“一朵小花”般极致简练的声音材料,多样化的展衍手段与音响塑形,以及在追求时间历程中声音变化之种种可能性的思维驱动下,创作了管弦乐作品《时代万花筒》,并最终为听众呈现出一幅万花筒般绚彩、奇幻的音响“世界”。本文将从跨媒介灵感启发及其材料转化、局部结构及其主要衍变方式、管弦乐写作特点与作品整体曲式结构特征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其独特的作曲技术构成及音乐语言的个性特征。同时作为音响文本的个案分析,本文力求以点带面地揭示出作曲家创作成熟时期的写作观念与审美内涵。
“孤岛”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复杂多变的斗争环境中联合音乐界的救亡力量,利用租界的特殊性以及国民党在群众运动方面的弱势,通过实验音乐社对俄苏歌曲的译介、传播来动员大众(尤其是职业青年)抗战救国,发展党的力量,产生广泛影响,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姜椿芳和陈歌辛是其中的关键人物。
黄源洛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重要的作曲家,除了歌剧《秋子》以外,他一生的音乐创作却鲜为人知。黄源洛曾留下一批珍贵的音乐手稿资料,其中包括极具史料价值的《秋子》追忆稿。本文分三个部分对黄源洛音乐手稿加以整理,试图揭示他的音乐创作面貌,特别是对他1950年之后创作与身份上的转变予以思考。最后希望以黄源洛手稿整理为个案,加强对近现代音乐家手稿的收集、整理、研究与保存。
“地歌”是最古老的三味线音乐体裁,也是日本近世邦乐的源头。在众多的地歌曲目中,有一类突出三味线器乐魅力的乐曲被统称为“手事物”,这类乐曲着重挖掘三味线的器乐潜质,改变了地歌固有的声乐体裁形象,成为三味线器乐体裁之滥觞。文章根据“手事物”的发展特点梳理和归纳了其发展路径,对形成原因进行了解析,认为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百余年间,日本地歌歌词的规整化审美倾向、三味线技法的丰富创新、不同曲种之间的交流影响和地歌传承应用的特殊性等因素促成了“手事物”的蓬勃发展。
美国作曲家威廉·博尔科姆作为20世纪钢琴音乐创作最强有力的开拓者之一,对钢琴音响和技法拓展的概念是前卫且富于想象力的,为了挖掘作品深刻的音乐内容而不断尝试将多种音色元素与技法相融合。本文对博尔科姆钢琴作品中的技法进行了宏观归纳和微观分析。博尔科姆钢琴创作技法的拓展运用,一定程度地反映了20世纪钢琴音乐创作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为创作与演奏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当代钢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空间与音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