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演练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HANGQI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
  《文化不是味精》,这一题目来自2017年12期本刊发表的阿城的同题文章。
  作家针对现实生活中“泛文化”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一不为“文化”正名,二不指责人们对“文化”的运用,而是向世人,特别是那些有着话语权的人们应表明审慎、认真地表达自己的“文化”观点与态度,正确看待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言虽近意颇深,于诙谐中见精神。
  “文化,真的不是味精!”纳兰鲁直同学着眼现实,嬉笑中含有嘲讽,从现实生活中入手,揭开某些人的伪文化面纱,有胆识,有文采。
  娜仁高娃同学立足民族与国家,轻松的语言中透出犀利的光芒,有破有立,巧妙地将文化自信的精神传达到位而又避免空洞说教,值得一读。
  演练题目:文化不是味精
  参战学校:北京市第十八中学 (指导教师:李锦超)
  内蒙古北师大乌海附中 (指导教师:黄小祎)
  “文化”与“味精”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 纳兰鲁直
  “文化不是味精”?在常人眼中,“文化”其实就是生活的调味剂,比如,“你真没文化”“这位文化功底深厚”“此公家学文化源远流长”,诸如此类的话总不乏回响在耳畔,大家总在文化的气氛中谈文化,甚至于连“茅厕”也有了文化的浓浓气味,不信,您瞧瞧,校園文化、班级文化、板报文化、墙壁文化、厕所文化……离开“文化”,厕所都显得“没有文化”!
  与其说“文化”充斥于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不如说个别人只是故作文化姿态,或者用所谓的文化来装点自己尚没有发育成熟的“文化躯体”。“文化”在此类人的思想中,只是一个摆设,究其根本,连“味精”也算不上。
  某大学的教授,给学生做一场报告,报告的主题倒是不记得了,但她轻慢的态度与傲慢的神情就足以证明她的无知与没文化。若说她没有文化,也许有些不准确,因为她是位博士生导师。但说她有文化显然是玷辱了“文化”这两个简单的字。
  校园如此,看看其他用以表达“文化”的场景吧。听一位很有名的学者讲《论语》,当其带着自己的书和博士研究生大驾光临时,顿时引起听众的啧啧声一片,之后便是热烈而激动的掌声,毕竟,我们都是虔诚的受教者,可是,学者的解读却令人喷饭。一派小知作派,记忆力蛮好,理解力甚差,说得大家昏昏欲睡。要让我们这样读《论语》,岂不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
  文化是要提倡的,但要有根在。这个根就是倡导者的学养,就是对文化的敬畏,蜻蜓点水的所谓“文化”不要也罢,更要喊一嗓子:别用自己的所谓文化来装点自己尚不健全的心智,慎用“文化”的符号来装饰自己苍白的面容:文化,真的不是味精!
  文化不是味精
  □内蒙古北师大乌海附中 娜仁高娃
  涂在脸上的就是胭脂,抹在嘴上的就是口红,顶在头上的就是帽子,遮在屁股上的就是裙子,这似乎就是常理,大家深信不疑。可事实真是这样吗?阿城先生说文化是有内涵的,而不是味精,这里把人们常常用以标榜自我的符号打得稀里哗啦,遍地开花:什么是文化?是读了几本书的知识,是写了几行字的条幅,还是背得下《论语》写得出《离骚》?其实这只是表象,只是文化的某个符号而已。当然,还有人不服气:难道就没有文化了吗?当然也不是,我觉得,某种程度上,真的文化少而假的文化多,真有文化者少假冒有文化者多,这就可怕了。这个时候,文化连味精都算不上,只是光腚上的遮羞布,自欺欺人。
  文化是浸润了历史的久远流传的。没有了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文化总还是洗衣盆里的泡沫,阳光下也有片刻的色彩,可是不久便一个一个地灭了,不复存在。于是,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有记载五千年文明的文字!这种自豪是没有经过装饰的原生文明。
  文化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生命滋养。把文化与人类文明、人的生命割裂开来,这是可怕的。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制造品,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去都不曾消逝的精魂,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强调文化自信,首先要有文化;强调文化立人,首先要培育文化。所以,每一个国民都是本国文化的承继者、光大者、体现者、创造者。一旦人失却了血液里文化因子,该民族的传统便要丢失了,那个时候,谁也无法捡拾起曾经的文明与过往的文化。那些远去的古老文明便是流着眼泪的证明,马雅文明、印加文明就是例证,神乎其神的传说无法延续丢失的魂魄。
  文化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符号,也不是用来调剂品位的味精,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就是文化,没有谁把这几个字写在脑门上;跌倒了扶一把,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却足以说明文化的力量。文化就是这样,从一个不起眼的行为透露出人心胸的阔大,不张扬,不自矜,安然存在。
  (编辑:李跃)
其他文献
读初中的时候,我英语老师时常给我们讲“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把后面的四个大字挂在黑板上方的墙上。那时候这位老师很看中我,故我的英语是各科当中学得最好的。  后来读高中,除了英语好,我对生物学非常感兴趣,尽管那时候生物还不是高考课,但是在我们学校开展的全校生物学竞赛中我获得了一等奖。1998年参加高考,我仅考了一个一般的本科院校。  我哥哥的意思是让我复读考个重点大学,本来就是理科生,数理化也
诗人说:“我只是想,这样地跟着你走在黑暗里。”有人步调轻盈,有人老态龙钟,有人一步三回首……不管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姿态,不管你是否愿意,生命的行走都不容我们抗拒,更不能被我们终止。生命的光影,就在这行走里被拉长和拔高。我们甚至可以听到,生命在行走中拔节成长的声音。  一片相思叶(节选)  □李沐遥  这一片滴血的叶  哭泣着拥抱大地  用它一生最后的一点力气  和着向死而生的情意 
小学音乐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音乐课程并不是小学生的主要考试科目,所以音乐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而且许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根据音乐课本的教学要求来设置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上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日常接触到大量的流行网络歌曲,传统音乐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导致音乐教学效果较差。  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教学创新
爸爸自己说他是乡下人,后来有了城里人的妈妈,再后来有了我。  爸爸没读过书,是个文盲,平时不爱说话,只知道不停地劳作。在我记忆里爸爸什么活都干,好像也没有他不会干的活。家里买菜、做饭、家电修理,甚至小时候他还能给我修鞋。  高中的我开始着迷于手机游戏,我的学习成绩也大幅度下滑。这些变化很快就被爸爸发现了。他说:“别玩游戏,好好学习!”无数次“别玩游戏,好好学习”之后,爸爸的态度变了,终于他对我提出
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老舍  这世上什么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  ——刘震云  如果沒有音乐,生活就是一个错误。  ——尼采  我渴望生活,但当生活经过我时,我并不看它,我只看路。  ——马丁·瓦尔泽  在馥郁的季节,因花落,因寂寞,因你的回眸,而使我含泪唱出的不过是一首无调的歌,却在突然之间,因幕起,因灯亮,因众人的鼓掌,才发现
现在,想象有一个满月的夜晚。想象有一片树林,月光穿透浓密黝黑的枝叶。想象有一条溪流,潺湲着穿过樹林。这是雪后的夜晚,河面上浮着薄冰,树叶上白皑皑一片。  这是奥尔森在他《低吟的荒野》中《神奇的月光》这一节里讲述的动物们在月光里有着疯狂行为的无数个夜晚之一。雪地上撒欢奔跑的雪兔,月夜的鸟啼、狼嚎、狐叫、蛙鸣,以及仲冬舞蹈的雪兔。这是一场狂欢的盛宴。  我想我可以想象出这样一个夜晚,以及那些有魔幻色彩
有一阵子,我在医院工作,医院的标语常常写着:病人第一。爱心第一。  我看了觉得很奇怪。医院的管理高层也是动不动就把爱心挂在嘴边。有一次和一个高层起了争执,他问我:“除了医术外,你觉得一个医护人员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猜他希望我说出来的答案是:“爱心”,但我却说“先让自己快乐”。  他问:“先让自己快乐?这岂不自私?”  我回答“这一点也不自私”。  在我看来,一个不快乐,却必须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的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读诗时间:时值落叶萧萧的寒秋,此时此地送友人远行,别绪离愁,将何以堪!然而至此,诗思却陡然一振:“浩然离故关”——友人此行,心浩然有远志。“江上几人在”,想象归客将遇见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尾联写当此送行之际,开怀畅饮,设想他日重逢,更见惜别之情。  这首诗逢秋而不悲
适用主题:输与赢;忠于自己的内心;笑对生活;生命的意义……  好像最近几年非常流行“人生赢家”这个词。在各大杂志封面和微信那种加上“转疯了”的标题上频频出现。点进去看,不外乎事业成功,婚姻幸福。  我爸爸医院有一个阿姨,一生都没有结婚,今年五十多岁了。她一直在弹钢琴,跳芭蕾,气质非常好。还是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妈妈带我用爸爸医院发的洗澡票去公共澡堂洗澡,我看见阿姨右边没有乳房,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巨大
看的地方越多,我越不相信旅行的教育意义。旅行值得去是因为它有趣。旅行是为了感官,而不是为了品格。我认识的旅行次数最多的人并不比其他人更深刻、更聪明。  ——《金融时报》专业作家嘉南·加内什接受采访时谈旅行  活着就是旅行。我从一天去到另一天,一如从一个车站去到另一个车站,乘坐我身体或命运的火车,将头探出窗户,看街道,看广场,看人们的脸和姿态。这些总是相同,又总是不同,如同风景。  ——费尔南多·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