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特色发展诉求中的学校文化承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zhi19841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优质特色发展是普通高中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应然选择和时代诉求,是避免“同质化”而提升办学品质的必由之路。学校文化承创是优质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应当选择学校文化承创的价值趋向,以此作为普通高中走向优质特色的“顶层设计”。
  关键词: 优质特色 学校文化 传承创新
  当前的普通高中教育正由“外延式高位均衡”向“内涵式高位均衡”发展。在日益强调教育公平的当下,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特色强优质,优质促发展,发展铸品牌”已成为很多学校建设的不二追求。虽然实现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路径很多,但是文化办学无疑是最理想的表达与建构。基于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办学,方可造就有灵魂的教育。优质特色发展需要学校文化作底色,需要学校文化的浸润。
  一、优质特色发展与学校文化的基本内涵
  优质特色发展是一种以优质和特色为追求的发展方式、发展原则、发展策略和发展状态。优质是指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包括办学水平的高品质、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培育人才的高素质、师资力量的高品能等。特色是指在科学办学思想指导下,逐步培育、发展形成的,并获得显著办学效益的个性办学风格或模式。尽管内涵发展已成为基础教育的主旋律,但是当前高中教育“同质化”现象严重:学生发展趋同性增强,不同学校教师的话语内容、方式相近;不同学校的办学目标、教育管理、课程教学等差异不大。“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的教育,既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又难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为此,《教育规划纲要》适时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推进学校的优质特色发展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应是一所学校提高办学品位、克服“同质化”倾向的必由之路。正如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所期待的那样,现代化高中教育应当形成“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格局。特色具有“人有我优”的特性,特色与优质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优质在,根基在,特色在,优势在。只有坚持优质第一、特色优先的原则,学校才能成功打造教育品牌,获得发展的支撑点和提升的高平台。
  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基础上逐步培育形成的、占据主导地位并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和恪守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它是外显于校风校貌,内隐于人们心灵中的,且通过学校先进的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学术氛围、优良的组织工作、积极的制度规范、良性的教学过程等,对人们的心态、思维、行动方式等各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并最终将这种影响沉淀、凝结、升华、聚集到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体系。教育家陶西平指出:“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也就是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精神文化。”[1]学校文化的基本内涵是:它是在一所学校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不断凝练、积淀而生成的;它始终是学校群体所共同认同的一种价值理念并内化为自身行为的一种准则;它还是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课程文化、学校群体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多元复合体,其中学校精神文化是其核心价值之所在。一所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文化,文化的底蕴和内涵支撑着学校的发展。学校文化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辐射作用等决定了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支撑点。学校文化是学校灵魂、意志和精神的体现,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内驱力,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精神源泉。
  二、文化承创与优质特色发展的共生共融
  学校文化是有记忆的,是可以流传的,是不可以复制的、有个性的;它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最本质之所在,表现为自身的“优质特色”。所谓“优质特色发展”,其根本就在于学校最具竞争力的核心——优良的学校文化不断演进、创生。学校发展必须优质特色,学校文化必须精雕细琢。通过“优质特色发展”所铸就的学校品牌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成就的,与学校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的文化共生共融。对于一个学校来讲,深厚文化底蕴是一个学校进行品牌打造与传播的必然选择,保持一种文化在学校里生存与发展,是众多学校追求的方向。当一个学校品牌成为某种文化象征的时候,它的传播、影响是难以估价的,这个学校品牌就与它所代表的文化一样,是不可克隆的。换言之,学校文化是彰显学校优质特色的旗帜,而优质特色本身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离不开学校文化的培育,而学校教育是在传统、现实与未来之间寻求结合点的事业,作为文化传递、创新、发展的重要工作,其必然存在一个继承传统、适应现实、开创未来的“三位一体”的问题。学校文化的建设必须在这三者之间寻找自己的着力点和平衡点。所谓“文化承创”,即“文化传承与创新”,学校文化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学校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学校发展的主题。学校文化是广大师生根据学校血脉渊源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在传承和创新中形成的。“传承”让学校文化拥有根系,“创新”让学校文化持续发展。传承与创新是学校文化的本质属性,是学校文化的发展之本,而学校的优质特色正是在此过程中不断形成并壮大的。优质特色需要文化的传承与凝练。教育家顾明远说:“何谓特色,顾名思义,是指不同于一般,不是平平常常,而是要有所创新,具有个性,而且这种个性能够形成传统,代代相传。”因此,学校要走优质特色发展的品牌之路,就必须充分凝练传统文化意蕴,注重文化基因的传承,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深厚学校文化底蕴。优质特色还需要文化的创新与升华,没有文化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升华和在积淀过程中不断地丰厚,学校的优质特色终将成为“明日黄花”。学校优质特色的发展需要对学校文化不断重新进行整体构建和全新打造,找到学校文化的生长点、优生点,不断创生文化。只有如此,文化才能源源不断地给学校的优质特色发展输入新鲜血液,从而真正让学校品牌焕发无穷的活力。总之,理想的学校优质特色发展当是一种文化的生长、优生和升华。
  三、优质特色发展诉求中的文化建设纲要
  学校文化承创是优质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选择学校文化承创的价值趋向作为普通高中走向优质特色的“顶层设计”,这就对学校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的文化建设必须有一个能在宏观上描绘学校理想的文化形态,中观上勾勒学校文化愿景的“设计图”和“路线图”,微观上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的文化建设纲要,其基本表达如下:
  学校文化的寻根与自省。“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文化是有根的,因为文化是历史的投影,是恒远的留痕。文化在时间中生成,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文化寻根,即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目的作一次长途跋涉,找回精神上的家园;学校文化寻根,即对学校自身文化传统意蕴的追溯爬梳,优质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真正价值正源于对学校自身血脉的认识,学校文化影响和制约着学校成员并代代相传。学校文化寻根可从纵横两个纬度进行,前者是通过学校历史叙事研究“原始察终”、“疏通知远”,从学校的发展历史中寻找学校文化的发展轨迹;后者主要是通过对本校历史文化资源的爬罗剔抉,整合、提炼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继而,需要从内外两个视角对学校文化传统的内核进行审视诊断,前者立足于学校(包括文化)发展的现状,后者直面学校(包括文化)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机遇,分析优劣,去粗取精。
  学校文化的定位与重构。学校文化的定位是学校文化建设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是对文化寻根与自省的一个系统而又凝练的扬弃、归结与升华,也是学校文化脉络伴随学校优质特色发展而不断演进、无限创生、建构的基石和助推器。学校文化定位要以优质特色为切入点,每一所学校都有不同的办学价值追求,以文化衡量,每一所学校都应具有独特的文化定位。进行文化定位还要厘清理想和现实的问题:进行学校文化的定位是为学校的发展定出的一个文化的基调,这个基调具有现实的基础,不是唾手可得的,但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化的。它一定是学校基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考量所作出的理性选择。文化的定位不是领导拍脑袋形成的,它的产生一定是获得群体认同的,指引学校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重构文化,赋予学校核心价值追求以新的文化特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学校文化始终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始终处于生成过程之中的存在。学校文化的建设的恒常指向总是学校文化的重构,即依托学校文化传统中最优质特色的核心价值,立足学校自身实际,根据社会变革方向,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的精神构建新的学校文化。
  参考文献:
  [1]陶西平.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J].基础教育参考,2007(12):1.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文化承创的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FHB110009)的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纵观近年高考文科综合的试题设计,不难发现,高考试题中引用大量具有时代感的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但是无论怎样,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必须落实在教材的基本内容或理论范围之内,因此,高考复习要立足教材,狠抓“双基”,构建知识网络,以基础不变应高考万变。下面我们共同探讨高三地理的教学方法和复习指导。  一、进行全面系统复习,采用中心问题法,有机结合初高中教材。  目前的高考试题覆盖面
ESBE是面向对象的施工平面优化布置混合专家系统。本系统由专家系统,现场布置计算程序、施工现场数据库、CAD子系统和用户接口/三维图形子系统组成。文中讨论了各组成部分集成
本文在研读中国一代文豪鲁迅的《伤逝》和美国重要作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两部杰作基础上,试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依据两部小说中主人公的爱情从开始萌芽
概念隐喻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本文以奥巴马2012年胜选演说词为语料分析说明事件域认知模型在概念隐喻中的应用。事件域认知模型(
摘 要: 在连续的语流中,某些语音成分由于受临近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的快慢、强弱、高低的不同,或者由于所处位置的特殊,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本文通过对习水县隆兴镇方言连读音变的调查,着重描写了隆兴方言连续变调、儿化、脱落与合音这四种语流音变现象及特点。  关键词: 隆兴方言 变调 儿化 脱落 合音  习水县隆兴镇位于习水县西南部,距县城28公里。地处黔北赤水河北岸,在北纬280左右。与本县马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