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cai95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本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美学范畴。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和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意象的“意”是包孕在“象”中的,是融入水中的盐,无形而有味。在一个意象中,我们看得见的是“象”,而品得出的是“意”,通常情况下意象多是隐喻性质的。近年来,在国内外有关教师教育及教师发展的一些研究中,“意象”一词(对应的英文词为image)被借用来作为分析工具,尤其是作为分析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思路,从而为教师发展研究开辟了一个独特而别有意义的视角。
  Elbaz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以独特方式拥有的一种特别的知识,它突出了教师行动的情境和决策取向的属性,以特定的实践环境和社会环境为特征,是高度经验化和个人化的。这种知识可以用一个大致的三层级结构方式来组织:实践的“规则”(rule,具体的指示)、实践的“原则”(principle,概括度居中等)、“意象”(image,宽泛的、隐喻式的陈述)。其中,意象是最不明晰、也最具包容性的,通常渗透着价值的判断。“学校就是家”、“藏身之地”、“躲在专家知识后面”等意象的视觉性质和直觉吸引力可以抓住教师关于自己、教学、课堂情境以及学科的看法的某些基本方面,并有助于将教师运用于实践的原则与规则联系在一起。
  在陈向明教授有关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课题研究中,也把“意象”作为一个独特的分析视角。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在教育教学场景中以什么状态和形式呈现?教师如何思考和表达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如何形成的?个人生活史、教学反思和实践共同体对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和发展有什么影响?这些都是研究者需要追问和探究的。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必然要求研究者进入教育现场,走入教师的日常生活世界。课题组成员通过深入学校与一线教师进行访谈,倾听他们的故事,接纳他们的情感表达,捕捉他们话语中使用的意象,进而挖掘提炼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小苗苗”与“大白菜”即是两所学校的两位教师在接受访谈时提到的两个词,研究者把它们提炼出来作为有关学生的隐喻:学生是“小苗苗”,或者学生是“大白菜”,它们反映了两位老师内心深处极其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而这种不同又外显在他们的行为和对待学生、对待自己工作的态度中。
  在与研究者的交谈过程中,两位教师都没有受到任何言语或行为方面的暗示,如“你是怎么看待学生的”,而是完全直接从自己的话语体系中顺手拿来使用它们。成老师(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与研究者聊自己的工作和所在学校,聊到兴头时,说:“就像你是一个厨子我也是一个厨子,我做的菜比你的味道好吃。(那是因为)你只有一棵白菜,你倒腾来倒腾去还是白菜味啊。我信手拈来,要鲍鱼有鲍鱼,要灵芝有灵芝,做得香喷喷。其实你比我有本事,但是你的菜能比我折腾的好吃?你什么也没有。你只有一颗烂白菜还发霉变质了。不可能,注定了。重点中学的孩子,一背,诗来了,一引,名言警句来了。滔滔不绝的,那当然越来越好了。你们把全区不要的学生都搁这里,我们考不了第一,太正常了!学习存在这样的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而在张老师(一位退休的小学体育教师)那里,当被问及有哪些好的教学经验可以传授给年轻一辈时,她说:“你首先得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体育,宣传这方面的知识,知道我们做的时候该怎么做;像给一年级学生上课的时候,我就给他们说,你就是一棵小松树,那就要像小松树一样挺拔。讲清楚了他们就知道怎么站了。这也就是进行思想教育,它一定能够要贯穿在课的当中。”接着,她又用了一个同样性质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你得让他们知道,老师在培养小苗苗呢,不是随随便便上这一节课。让孩子们从小就有这个意识。”这两个词都是从当事人话语中自然流淌出的、没有经过任何伪饰和加工的概念,也许这正是意象的特征:最上位、支配性的和具包容性的。正如常言所说的,积淀于心、融于血液中的思想和话语是最自然、但也往往是最不自知的。
  最原始最简单的观念正是真我思想的体现。“小苗苗”和“大白菜”这两个非常简单的词语,体现了两位教师在学生观、教育观、自我概念和效能感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在成老师那里,学生是定型了的,固化的,就是一颗“怎么折腾也还是白菜味的大白菜”,老师本领再大也不可能给做出鲍鱼海参味来。学生是有明显区别的,别的重点学校的学生发展水平高,肚子里有东西,自然越教越好;而自己的学生是很差的“料”,一棵烂白菜,甚至还发霉变质了,所以,再怎么努力也白费,白菜不会变成海参,“不可能,注定了”。在这样的学生观下,教师自然很难主动求进取,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尝试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点,因材施教。他就这样怀着一种悲观的情绪和信念,或者怨天尤人,或者自怨自艾,找不到成功感。而且也会为学生的错误、不良成绩甚至失败寻找非教师一方的原因和借口,从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逐渐印证并精致化自己原来的假设和观念。这是一种悲观的宿命论观点,在消极意象下,统领的是同样消极的原则和行为规则。
  而“小苗苗”所体现的则是完全相反的观念。小苗苗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是在不断生长的,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同时,它也是娇嫩的,需要呵护的。张老师是一个非常爱孩子的、教了一辈子体育的老教师,孩子是她快乐的源泉,所以她退休了又接受返聘回到小学,在和孩子们的生活中寻找活力和乐趣,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充实。而且,小苗苗是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并需要“塑造培养”的,张老师作为一个体育老师,非常强调体育的重要性,学生必须从小有个好身体,长大后才能做大事情,而且体育课上必须“有规矩”。小苗苗这个形象、有生气的意象统领着积极、用心和“绿色”的原则和行为规则,于是,就有了张老师针对学生特点的因材施教,比如对一年级孩子说“你就是一棵小松树,那就要像小松树一样挺拔”,比如把动作要领编成歌谣,让学生有兴趣且记得牢;就有了她所主张的情境教学法;就有了现在的她谈及自己的成绩时所使用的“桃李满天下”。一个爱孩子、爱工作、自信自豪的老教师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小苗苗”与“大白菜”这两种不同的“象”,隐含着截然不同的“意”,表达出不一样的价值判断,自然也会带来迥异的行为。当然,本文的分析有断章取义之嫌,尤其是“大白菜”的背景和来历:成老师为何会产生了如此消极的心态?这样一种无奈情绪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是什么导致他形成了类似的实践性知识?作为一个初步的分析成果,结论也是非常简单和粗略的,仅取豹之一斑。以“意象”作为捕捉和分析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一种独特思路时,必须注意的一点是,意象的产生是有缘起和情境脉络的,它不是孤零零地存在于主体的脑海中,由外显话语表露而又直接指导其行为的,我们的分析应该是整体性、脉络性和关联性的,带着一种历史的、文化的视角,这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王哲先
其他文献
编者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要求被提出来,强调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黑纸白字表达的是良好的愿望,但当这样的初衷以“量化”的任务形式加以固定时,总会让人心生隐忧,担心这样的课外阅读要求会给已不堪重负的学生增加额外的压力,沦为应试教育的“帮凶”。阅读,这件几千
“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实之美恶,其发也不揜。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昭晰者无疑,优游者有余。体不备不可以为成人,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  ——韩愈《答尉迟生书》  一、从“文”看“人”  1.缘起  本次期中考试的作文题目很温馨——《一件幸福的事》。  命题时考虑此题没有审题障碍,考生人人有话可说、有事可讲,并且在写作的过程中,考生可经历一次愉悦的情绪体
教育的根本要义在于人文化成、以文化人。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用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首先是中国文化——把做人的基础打好。其中的关键,就是文化、传统和经典熏陶。中国的教育理论,就是要去理解、呈现和解释中国人现实发展状态的历史成因及其社会、文化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中国的人文化成理想及其成就之道。因此,教育理论研究者也好,教育实践工作者也罢,要成就一番大业,最好从涵泳中国文化经典、体认教育传统
《中国教师》:您认为当前韩国一些大学在招生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困境?  金:韩国的大学在招生过程中主要面临两个困境。第一个是生源急剧减少。虽然韩国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晚婚且只生育一个孩子或者不生孩子。因此从整体上来说,全国的生源都在减少,尤其对于一些偏远城市的大学来说,生源更少。第二个困境便是财政问题。韩国的大学也很重视其在世界上的排名情况,因此大学倾向于招聘更多的来自英美国家
当今的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我为主体,主动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目前,高中课程教学大多仍然沿用传统的方式,政治也不例外,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政治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便更好地
只戴一顶帽子,是优秀大学的典型特征。在大学探索“我是谁”和“我支持什么”的征程中,这是一切的起点——可能也是终点。西方大学从建立之初至今,一直恪守三条基本原则: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在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在社会制度的不断变革中,此三者一直被看做大学之为大学的根本,此三原则是大学不同于他者的“帽子”。正是因为只戴着这样一顶“帽子”,大学才会感到最具活力;大学不再需要
编者按:2013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国际顶尖教育学院联盟(IALEI)年会暨“高等学校招生政策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联盟轮值主席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承办。来自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育研究院、丹麦奥尔胡斯大学教育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研究院、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教育学院、南非开普敦大学
文本解读是教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关于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过程,是阅读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解读文本的准确与否、深入与否,都会直接影响着教学设计的优劣和课堂效率的高低。笔者从四个角度谈谈对文本解读“有效性”的看法,供大家商榷。  一、文本价值的教学选择  一般而言,选入中学课本作为教材的文本,其内容是丰富的,其教育教学价值是多样的。面对“丰富”和“多样”的文本,
刘恩山,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理科工作委员会会员,东亚科学教育学会(EASE)执委(前任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分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研制项目负责人。  《中国教师》:刘教授,您好!2011年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注重重要概念的教学,并在内容标准中具体描述了50个重要概念,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首次就普及学前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并强调要明确政府职责,提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完善成本分担制度,规范幼儿园办学标准、收费制度,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以及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前教育一直在走美国模式。中国幼儿园通常是指为3—6岁儿童提供保教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