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效课堂,将科学探究进行到底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907603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所以科学课的教学根基在于充分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获得学习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因此科学教师要以科学探究为切入点,建设有效课堂,高质量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积极开发学生身边的资源,强化科学探究的实践性
  
  在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但是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能力引导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话,那么就有可能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兴趣顿失。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有价值的问题,做科学的有心人。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科学教材上所提供的问题是有限的,当学完了一些内容之后,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新的科学探究学习。每一学期让每一个学生至少选择一个探究主题进行探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选题的范围,由学生自主选择。我们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从学生的身边感兴趣的问题中挑选一些探究性主题,引导学生探究。例如:校园植物的调查、学校绿化率、学校周边环境、废旧电池的回收……这些都是很好的活动主题,而且也很适合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教师保证每周都有较长的活动时间,让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和伙伴一起探究,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才能长期有效地坚持下去,科学探究活动才能进行到底。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蕴含着大量的科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选择联系生产、生活中学生能看到但不懂其原理或缺乏进一步探究的身边实际问题作为探究课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善于运用知识和关心生产、生活实际的习惯。如市场上经常有以自来水冒充纯净水进行销售的现象,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一瓶纯净水的真伪。
  
  二、选择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发展科学探究的创造性
  
  探究性学习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因此途径和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靠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需要去解答的“一题多解”问题,以及需要学生走出书本和教室、走向社会、利用网络查寻、调查访问等手段才能解答的问题,均可纳入探究性学习的范畴。如探究“一块矿石的密度”,学生会利用不同的实验器材、不同的原理,设计出多种探究方案。又如“鉴别铜与黄铜”,学生会根据它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不同进行实验探究。开放性的问题会刺激学生自己产生具有新意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常为学生不能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茫然无策。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能选择有价值的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预测和假设。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现科学探究的民主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如果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不仅能顺利、有效地完成教学认识过程,增强信心,而且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优越性,养成良好的合作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进”的局面。学生要合作,首先要有个合作的团体,过大过小的团体都不利于学生合作。我认为4~6名学生组成一个团体比较好,而且应该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在日常的教学中我首先将全班学生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我认为小组成员也应该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我们在具体的探究教学中,给每个组员分配好任务。一个小组5个学生:一名材料员,一名实验员,一名记录员,一名管理员,一名汇报员,这样让每个孩子都有事情做,都有自己该完成的任务,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了好生唱主角,差生当听众的现象,更好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
  
  四、营造宽松环境,展示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探究性学习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充分展示他们的潜能,而不是仅仅瞄准少数尖子学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在实验材料、时间、空间等方面彻底开放,让每个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学生就会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学习,真正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科学课的真谛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真枪真刀地进行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中要充分放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他们像沉睡的巨人一样,等待着教师去唤醒。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引导者、参与者,更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合作者。教师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发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能让学生更加自信,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将探究活动推向高潮。正是我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营造了宽松的探究环境,因而我的课堂才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要参与课题的确定,自己搜集材料,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最后整理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只有学生的主动性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探究性学习才叫成功,否则便是失败。
  
  五、采取问题驱动的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在科学课堂中,探究教学是最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欲望。但从实践来看,如何在科学教学中保持探究的有效性是科学教师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我认为要保持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可以采取问题驱动的方法。让学生的每一次探究活动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一个对于学生来讲稍微有点难度的问题。如如何用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是八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一个重要的实验,要学生直接设计实验很困难,即使做完实验还有不少学生很难理解,我们可以采取问题驱动的方法来突破学生自主设计的瓶颈,领会教材设计者为什么选择这个实验的目的。问题一: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可能生产以下三种想法:(1)直接测定氧气的体积,要想测定氧气的体积,就要想办法把氧气分离出来,但是怎么把氧气从空气中分离出来呢?(2)把氧气以外的物质消耗掉,剩下的就是氧气,但是我们还不能准确知道除了氧气以外的气体都是什么?(3)把氧气消耗掉,测量其体积少了多少?进一步讨论,学生最终选择第(3)种方法。问题二:消耗氧气的最佳方法?学生想到两种方法:(1)用动物的呼吸消耗氧气。(2)用物质的燃烧消耗氧气。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排除第一种方法,选择燃烧消耗氧气,但是空间不能无限。 问题三:选择怎样的可燃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想到:(1)蜡烛 (2)木炭 (3)红磷 (4)白磷 ……通过讨论认为:蜡烛、木炭燃烧后都有气体生成,而且生成的气体不能完全被水吸收,这样测得的数据一定不准确。及时点拨学生:红磷或白磷燃烧后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固体小颗粒,这个实验用红磷或白磷比较好。问题四:如何证明气体体积少了多少? 燃烧结束后,怎样才能证明气体体积少了多少呢?演示注射器吸水实验,随后学生很自然地由压强知识想到:减少的气体可用水来填充。至此,再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方案选择适当仪器和药品动手实验。问题五:如何改进实验方案?相互交流时,各组学生畅所欲言,水进入容器的体积占容器内原来空气体积的多少呢?学生得出三种不同结论:约为1/5、多于1/5、少于1/5。哪个是正确的呢?科学家已经测得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我们一起探究得出不同结果的原因。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得出小于1/5的原因可能有:(1)红磷或白磷量少,不能把氧气消耗完;(2)密封不好,有气体进入;(3)没有等装置冷却就打开弹簧夹。得出大于1/5的原因可能有:(1)塞子塞慢了;(2)弹簧夹没有夹紧,从水中的导管口漏气;(3)由于塞子没有塞紧,从塞子和瓶口之间的缝隙漏气。 可见,燃烧过程中向外漏气,实验结果就大于1/5;冷却过程中向里漏气,实验结果就小于1/5。问题六:如何拓展思维?现在我们知道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我们的实验成功了。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至此我们能否体验200多年前当时的科学家是怎样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思路?我们能否推断容器中剩余气体有哪些性质(尽管我们对剩余气体所知不多)? ……通过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调动,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得到充分地挖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科学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有效课堂,让他们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探究。相信我们每个教师都能坚持不懈地把科学探究活动开展下去,上好每一节科学课,将科学探究进行到底。
  
  (责任编辑 廖银燕)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技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关键。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初中女生在操作技能方面属于相对较困难的学习群体,对其学习信息技术困难的成因进行研究和探索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初中女生学习信息技术困难的现状笔者长期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女生的信息技术成绩明显比男生的要差。笔者跟踪调查了初一
结合《数列》一章内容,谈谈关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几点思考.
马里兰监狱出租场地建太阳能电站马里兰Solar公司将向该州的一个监狱租借约100万m^2土地作为太阳能发电用地,项目建成后可发电约20 MW。(肖石摘译自《SmartBrief》,July 2011)
新课程背景下提出并强调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的一次伟大解放。它的意义远超出教育的本身。历史学科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文本”,关注历史人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历史事件的深沉性、多面性。还体现在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性差异,重视情感的熏陶。因此,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教师要注意渗透人文精神,创造和谐、融洽、欢乐的人文氛围,让学生心灵的天空永远沐浴着人性的光辉。  一、
一、前言    中国各个地区的学校为响应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力图把创新的教育思想传授给学生。自从新课程改革之后,中学英语“教教材”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受到挑战,取而代之的是“用教材教”理念的不断深入,到目前为止也产生了一定的效益。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教学理念虽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由于新教改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部分教师还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不能够及时地调整
体育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都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仅有教师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正确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对待学生才能有利于调动和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呢?    一、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活动的心理原因,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积极的核心。在体育活
《漓水长清》是一部巨型的诗文集,厚重的文本思想内容精深,感情色彩纷呈,形式多种多样,辞采充盈诗意。在多种类别的作品中,尤以散文随笔、报告文学、诗词歌赋引人入胜,语言的
在2008年9月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大联考数学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填空题:AB为过抛物线y^2=2px(P〉0)焦点F的一条弦,
课外活动在语文教学和提高学生素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语文教学只重视课内教学,学生课外语文活动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少语文功底。一节语文课学生读书的时间往往只有十来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的提问所占据,特别是进入初三后,学生被动地紧跟教师赶进度,学生要做的只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除了课本外,恐怕很难再有时间阅读其他书籍。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没有
主要在熵损失下,研究二项分布参数P的E-Bayes估计;并通过数值检验的方法验证二项分布参数P的E-Bayes估计的合理性和优良性;最后,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二项分布参数P的E-Ba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