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gh45h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发扬革命精神等方面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旨在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适宜的意见和建议,为传播洪湖红色文化、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关键词: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红色文化
  1 红色教育基地概况
  洪湖市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这里民风淳朴,古迹甚多。历史和现实在这里辉映,生态与文化在这里融合,让洪湖这片土地如此厚重,如此斑斓。这里也曾风雨交加、跌宕起伏,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满目疮痍的土地如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疗伤愈合,沐雨前行。土地革命时期是洪湖革命斗争兴盛时期。
  洪湖市有诸多历史遗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616处,其中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31处,这为发展红色旅游奠定了基础。2005年11月20日,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位于湖北省洪湖市西部的瞿家湾镇,距洪湖市区55千米,共有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9处,它们大部分集中于瞿家湾镇红军街(老街)和沿河路街道南北两边,其余散布在附近村湾。
  2 红色教育基地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建设不到位
  近几年来,洪湖市的红色革命圣地盛名在外,游人络绎不绝地前往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旧址瞻仰学习。在红色名声传唱之余,其红色教育建设有些力不从心,情怀缺失,止步不前。老一辈人往往红色革命情结深厚,而后来小辈在和谐社会中成长,对革命情愫不能完全理解,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甚至产生消极思想,对革命精神扭曲解读,作风慵懒、懈怠,亟需加强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洪湖市在推进红色教育方面虽有努力,但成效不大。一是红色培训欠缺。培训前期准备工作不够,培训实践有时流于形式,很难达成思想上的提升。二是红色宣讲教育不够完善,大众只知洪湖赤卫队名头,不知洪湖革命史,未能使群众普遍地参与红色故事讲解之中。
  2.2 陈列布展水平较低
  陈列布展是纪念馆展示历史文化或革命文化的基础。纵观洪湖市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等陈列布展情况,有些许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展陈大纲、版式稿编写粗糙。史实准确是所有历史类展陈的基础,有些版式稿主观意识较强,措辞不够严谨,历史史实认识浅薄,细节设计差错较多,历史追溯攀高求远,功绩评价渲染夸大。二是文史发掘不力。本固才能枝荣,根深才能叶茂,研究的深度决定了展览和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纪念馆长远的发展。三是展陈地域特色不明显。文物陈列展览多是老形式、老手段,未能结合湘鄂西革命史以新的手段推陈出来,且相应的专题教育展览少,观众的参与体验感得不到满足。
  2.3 文物史料征集研究不够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告诉我们,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馆藏文物富有历史内涵,是革命精神力量的载体。让馆藏文物“活起来”,有史有魂地传承红色基因、宣传红色文化。观众对馆藏文物知之甚少,对馆藏文物研究较少,对史料征集不够,对史实研究不够,未能挖掘精神内涵。
  2.4 骨干队伍建设薄弱
  专业的领域需要专业的人才。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等具有历史沉淀和文化教育意义的地方,需要有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目前洪湖市虽有一批技术人员,但是不能适应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潮流,缺乏年轻的文博专业人才。讲解员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文物保护专家空缺,不利于文博事业的长远发展。
  3 规范红色教育基地的措施
  3.1 坚持正确导向,提升思想站位
  思想决定行动,思维决定行为。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在实际工作中学会贯通。深入学习、领会、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精神的重要指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3.2 不断提高展陈设计水平
  革命精神是教育之魂,没有革命精神支撑的宣传教育很难突出主题、把握方向。陈列水平高低直接影响革命精神的弘扬。洪湖市各博物馆、纪念馆需在展陈设计上下功夫,从各方面着手落实。一是精化编写内容。注重在展陈大纲和展陈版式稿下功夫,对陈述文字精雕细琢,力求严谨,把握政治口径。二是定位准确。展陈要突出表现地域特色,展示洪湖精神,将地域文化融入展陈设计理念中,更好地表现精神内涵,发挥学习教育作用。如有必要,可聘请革命史学者、专家参与陈列大綱撰写,全程参与指导方案的编写、形式设计和制作,努力把党的历史和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展示好、宣传好。
  3.3 加大文物征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洪湖市各红色革命地要在争取资金的同时,下大力气,采取多种措施、多种途径广泛地征集文物,不遗余力地增加馆藏文物数量,并加大加强文物研究工作。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充实研究力量。二是尽可能多地为研究人员提供外出学习进修机会,汲取经验,学有所用,用其所长。三是开展研究课题,进行专题研讨会,鼓励研究人员积极参加,并和兄弟馆与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
  3.4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不断加强支部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人才队伍,培养更多“金牌”讲解员。为更好地满足广大观众参观、瞻仰、学习、教育的多样需求,提倡以精细化服务优化观众的参观体验,包括增加定时讲解、增设预约通道、延伸服务阵地、增配场馆资料等。这些措施覆盖观众排队到参观结束全流程,不放过任何服务细节。
  参考文献
  [1]胡明红.博物馆如何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6).
  [2]刘林.发挥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路径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6).
  [3]翁路英.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价值的主体性回归[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3)
  [4]刘红兵.浅议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其他文献
摘 要:水月观音是中唐时期中国自创的观音形象之一,之后历代均留下大量绘画和雕塑艺术品。文章聚焦以铜为媒材的水月观音造像,探讨了在晚唐五代、辽宋、元明清等几个历史阶段,其在图像与风格等方面,由雍容富贵至简雅素净,后又在藏传佛像影响下再次繁复华丽的演变历程,并以此为据,对两例仿古作品进行了鉴别。  关键词:水月观音铜像;图像;风格;演变;鉴别  水月观音,即“观水中月之观音”,是汉传佛教三十三种观音变
期刊
摘 要:博物馆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社会日益现代化、国际化的今天,把外语工具使用起来,投放到博物馆教育工作中,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宣传教育工作中,是一个值得让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文章将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品牌教育活动“南博之夏”多年的外语活动实践为例,结合教育学理论,对西汉南越博物馆历年使用外语工具的教育活动做出回顾和探索研究。  关键词:博物馆 未成年人 宣教活
期刊
摘 要:鼻烟作为自明末清初进入我国的舶来品,因其具有提神醒脑等功效,逐渐为上流社会所接受并流行起来。而承载其的鼻烟壶不断化简就繁,出现了不同的材质与工艺,渐渐由实用品转变为工艺品。文章选取安徽博物院鼻烟壶藏品若干件,就其造型和艺术特色等逐一进行赏析。  关键词:鼻烟壶;清代;内画  鼻烟壶是盛放鼻烟的一种便携式容器,随着鼻烟的逐渐流行而出现。所谓鼻烟,是以鼻子吸食的烟草制品,其制作工艺十分考究。优
期刊
摘 要:著名旅法女画家潘玉良,是近代中国较早走出国门、学习西画且卓有成就的杰出代表。她出身贫微,却志存高远,一生致力于“合中西于一冶”的艺术探索,其作品中展露出的东方韵味成为其艺术特色中最独具魅力的标签。她将对祖国的深情倾注于画作,正是因为这种情愫,潘玉良的作品拥有着浓浓的艺术感染力,可谓“情系故土 画魂尤生”。文章从安徽博物院藏潘玉良美术作品中选取数幅,探讨其画作背后的东方情缘。  关键词:东方
期刊
摘 要:钱延康是著名的油画、水彩画家,创作内容尤以森林题材最为著名。钱延康1929年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师从颜文樑。钱延康学生时期就打下了扎实的绘画艺术功底,一生执着于用笔写大自然的力和美,用色彩的真情实感打动人。文章从钱延康捐献给家乡常熟博物馆的诸多作品中遴选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森林鹿群》,与诸同好共同赏析,共同领略其醇厚的艺术功底和诚挚的艺术感情。  关键词:钱延康;油画家;精湛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社会教育工作的重要承担者,依托馆藏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的展览策划和教育项目让藏品“活”起来,是博物馆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博物馆通过不断突破,整合教育资源,推出优质的教育项目,对于规范社会教育工作、提升教育水平、完善教育功能都会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分析和评选优秀教育项目,推动博物馆教育项目进校园、社区,有利于发挥博物馆的传承作用,也对将来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关
期刊
摘 要:北京正式建都的历史是从贞元元年(1153)金代的海陵王完颜亮将都城迁到当时称为燕京的北京,并改名为中都开始的。这一决定从此改变了北京这个城市的命运,北京成为一代王朝的正式首都,从此开始走向成为世界最伟大、最繁荣首都之一的道路,经过了历代王朝的发展变迁,一直沿用到现代。这一历史事件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现。金中都在历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它改变了整个北京城的发展轨道,对北京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形成
期刊
摘 要:商周的青铜器纹饰是青铜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动物纹饰是主体。文章从装饰艺术的角度重新审视商周青铜器的动物纹饰,从平面纹饰、立体部件装饰和器型三个维度考究动物纹饰的发展和变异,从而发现神俗动物形体、意蕴的变化规律,窥视古人意趣。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动物;装饰  商周时期被称为中国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不仅作为兵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杂器等充斥于贵族的生活中,而且还作为礼器现身
期刊
摘 要:林则徐淡泊、仁爱、勤勉的家风泽被后世、传诵至今。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优秀家风助力社会和谐发展。新时代,学习、传承林则徐家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呼唤,对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大有裨益。  关键词:林则徐;家风;淡泊;仁爱;勤勉;廉洁  福州是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这里钟灵毓秀、人文鼎盛,孕育了一位享誉世界的名人——林则徐。作为中国近代史的揭幕人,林则徐不仅是名族英雄
期刊
摘 要:文章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审视族谱中蕴含的积极因素具有的当代价值,理解博物馆搜集、整理、研究族谱的意义。思考在新的时代,如何创新运用,通过陈列展览、社教活动让族谱文化资源更生动、更鲜活,更实际地面向社会、贴近群众,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这对于人民群众焕发家国情怀、增强民族根脉意识、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文化自信根基、承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