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235钢与5052铝合金感应-静压焊接头界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

来源 :焊接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f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有效实现车身上的钢/铝复合结构连接,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焊接与连接技术——感应一静压焊(induction-pressure welding,IPW).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扫描显微镜对钢/铝合金连接界面的组织形貌进行观察,通过X射线色散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及显微硬度计测试了钢/铝连接界面的化学成分、金属间化合物种类以及显微硬度.结果 表明,采用感应-静压焊工艺可以实现Q235钢与5052铝合金的有效连接.接头界面上1、2号试样的金属间化合物平均厚度分别为115,85 μm.接头界面的微观组织形貌呈锯齿状,并且组织向钢侧生长.接头界面组织的硬度明显高于两侧钢铝基体组织的硬度,1,2号试样接头的抗拉强度分别为49,158 MPa.同时,在整个感应-静压焊工艺过程中,随着加热温度的降低,金属间化合物厚度呈线性减少.此外,还发现铝原子的扩散能力显著高于铁原子.故而,在钢/铝感应-静压焊接头界面生成了富铝的金属间化合物Fe2Al5和FeAl2.创新点:(1)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焊接技术——感应一静压焊方法用于车身钢/铝复合结构的连接.(2)系统研究了感应-静压焊工艺对Q235钢与5052铝合金界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其他文献
基于江苏启东邻近海域2019年4月 、10月海水的调查数据,探讨该海域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无机磷(DIP)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氮磷营养盐的构成特点,评价该海域的营养水平,通过DIN、DIP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DIN和DIP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表明,春季各监测站位DIN、DIP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355、0.005 mg/L.秋季各监测站位DIN、DIP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226、0.012 mg/L.该海域春季受长江冲淡水影响显著,表层DIN、DIP平面分布总体均呈现南部高、北部低
为了解决铝合金与高强钢材料之间连接困难的问题,保证铝合金与高强钢之间的连接质量,采用摩擦塞铆焊工艺实现了6061-T6铝合金和DP1470高强钢的连接,并通过对接头宏观形貌和微观组织特征的观察、接头力学性能的测试以及接头失效形式的对比,研究了摩擦塞铆焊所获接头连接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转速是影响焊接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焊接试验过程中,转速控制范围为5000~8000 r/min,接头的抗拉强度随转速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转速达到7000r/min时,接头所承受的剪切载荷最大,可以达到6.3kN,此时得
编制“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 、环境质量底线 、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基础.以儋州市为研究对象,衔接“美丽海湾”建设需求,从“三水”(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协同角度提出解决儋州市重点海湾环新英湾地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分区管控方案,重点讨论了基于陆海统筹原则的环新英湾地区“三线一单”编制重点和特色,提出了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探索了一套符合沿海地区特色的生态环境要素分区管控方案编制方法,为其他沿海城市“三线一单”划定提供借鉴.
为了实现焊缝跟踪、焊枪高度及其空间姿态的检测和闭环反馈控制,有效控制任意空间姿态焊接接头的焊缝成形质量,构建了基于视觉传感与重力感应融合的焊枪空间位置、姿态在线检测与闭环反馈控制系统;结合建立的检测数学模型,检测系统实现了对焊枪相对于工件的空间位置和姿态、焊枪相对于重力加速度方向的空间姿态、焊接接头相对于重力加速度方向的空间姿态的在线实时检测.结果 表明,系统实现了焊枪空间姿态的实时反馈控制,控制精度可达0.1°,并实现了电弧焊接过程中的焊缝横向实时跟踪和焊枪高度实时调控,焊缝横向跟踪与焊枪高度调控的平均
7xxx系铝合金电弧增材制造过程中因组织不均匀与元素偏析导致成形试样性能较低,针对这一问题,对电弧增材制造7075铝合金薄壁件进行固溶+人工时效热处理(T6态),对比研究了热处理前后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7075铝合金沉积态试样中晶粒被网状共晶组织包围,Zn、Mg和Cu元素在晶界富集,产生元素偏析.经过T6态热处理后,大部分共晶组织溶解,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得到明显改善.与沉积态试样相比,热处理后试样的抗拉强度与断后伸长率增加,抗拉强度从(279.4±5.3)MPa提高至(493.9±10.2
感应钎涂技术是材料表面修型提性的重要技术手段,分别选用碳钢和陶瓷作为基板进行感应钎涂试验,系统研究了粉状和膏状钎涂层温度变化规律,分析了钎涂过程热量传递方式和路径.结果 表明,感应钎涂时涂层材料不能被直接感应加热,钎涂层升温的热源几乎全部来自于钢基体的热传导,液固界面剧烈传热并梯次推进,促进了金属钎料的熔融铺展;当基材由导电且能够被感应加热的碳钢替换为陶瓷时,涂层材料升温只能依靠自身生热.粉状钎涂料呈游离态,粉末颗粒之间及粉末颗粒与金刚石之间充满气体,基体的热量难以传导至上部,粉末难以充分熔融,而添加粘结
采用钨极氩弧焊填充纯铜焊丝进行T2紫铜/316L不锈钢异种金属焊接工艺试验,分析了接头微观组织的形成机制.结果 表明,使用纯铜焊丝时,铁-铜液相分离对铜/钢焊缝组织的形成起主导作用.以铜为基体的焊缝中分布着大量由铁一铜初次液相分离形成的富铁球,在其内部还分布有标志着铁一铜二次液相分离的富铜相.富铁球内的析出相在表面能梯度和密度差的作用下,向富铁球中心呈球状聚集.由于成分和所处区域的冷却速率不同,富铁球呈现不同的形貌.基于熔池边界凝固理论,分析了接头铜/钢界面未混溶区宏观偏析机制.填丝焊时,熔池边缘形成非等
对于钛/铝异种金属熔钎焊接头,钛合金侧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层的形态、厚度对接头力学性能存在显著影响.传统微观组织表征+宏观力学性能测试的方法无法直观获得纳米尺度下裂纹的萌生及扩展过程.基于此,采用原位TEM表征技术,对钛/铝熔钎焊接头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层处的拉伸断裂行为展开研究,阐明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层对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 表明,金属间化合物层物相主要以TiAl相和TiAl3相为主,在原位TEM拉伸过程中,焊缝熔合区铝合金晶粒内部容易发生位错塞积,裂纹倾向于在位错塞积处萌生扩展.界面层不是拉伸试样的薄弱
聚焦于激光熔覆高熵合金表面强化技术,开展了6mm厚TC4钛合金板材表面激光熔覆FeCoCrNi高熵合金涂层的研究.首先通过X射线衍射(XRD)对FeCoCrNi高熵合金熔覆层进行物相分析,探究其相组成.随后,利用金相显微镜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手段,探究了熔覆层以及其与TC4基体结合界面处的微观组织形态及物相分布.结果 表明,Ti,Ni组合和Ti,Co组合具有最大的负混合焓(△Hmix),因此易造成部分物相中(Ti,Ni,Co)的富集,而其周围相中则会呈现出(Fe,Cr)的富集.结合界面上部和下部主要
引入监督策略对粒化条件邻域熵进行改进,提出基于监督粒化的条件邻域熵属性约简算法.在4个公开的数据集上对算法性能进行了试验.结果 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具有较高的约简率和分类准确率.建立了基于该算法的铝合金焊接接头疲劳寿命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并基于互信息理论分析了焊接接头疲劳寿命各影响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应力集中系数受接头类型与焊接方法影响最大,受焊脚长度影响最小,说明在计算应力集中系数时接头类型与焊接方法的影响需要重点考虑;等效结构应力范围对于接头疲劳寿命影响的权重为0.4612,名义应力范围的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