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x1984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集合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和光辉思想,经过这数千年的发展和丰富,让语文成为了一门充满思想和智慧的学科,现在的教学不需要灌鸭式,而是要让学生学得活跃,要提倡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要领,学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
  一、有趣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取得圆满和成功的关键,课堂也莫过于如此,所以在导入新课时,可以用提问题的方法,述故事的方法,也可以设计悬念等方法导入,从而让学生轻松进入情景语文。比如我在讲《矛和盾的集合》这课时,我对学生说:“人们看到鸟儿飞翔从而发明了飞机,从鱼儿的上浮下潜中受到启示,发明出潜水艇,而书中的发明家也是从矛和盾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坦克,那么他是怎么受到启发的呢?”此问题一出,立即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有些学生还表现了迫不及待的样子,就这样轻松进入到了文本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做引领的智者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员要做好引领的智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认知能力理解程度不同,就会引发争辩,作为教师就不能另眼旁观,而要奇妙面拨,进而明白谁是谁非,我想学生经过思想的碰撞,通过争辩,就会进一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有些许争辩并不是什么坏事,关键在教员要引导好就行了。
  三、 注重理解,活跃课堂
  文章的精髓在于理解,每一篇文章都是上好的文本,当中的精妙语言、深刻的道理、独特的看法,都是学生该去理解和掌握的,在宝贵的40分钟内,教员要在读中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多朗读,直到悟出其中的内涵,如教学《去年的树》,我就采取了扮角色的方式来解读课文,我让学生扮小鸟和树枝,小鸟和大门,小鸟和女孩(小鸟看着灯火会说什么)。这时,课堂就活跃了,学生直抒心语,一吐为快,既理解了文章精髓,又调动了学习情绪。
  四、注重平时训练,打好阅读基础
  首先要加强语词的训练,要让学生多下功夫理解,多读多写,铭记于心,其次增强句子的练习,平时课堂上,教员要抓住意境,抓构造庞杂又难理解的句子进行训练,再次要增强段的训练,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员要抓住自然段的重点,段与段之间的链接等去引导学生训练。
  五、课外的重要
  学生要成长需要在不同环境中锻炼,学习也是如此,学语文不光是在课堂内感受几篇课文就能造就文化素养的,还要引导学生延伸到课外感受大自然,从实践中去领悟真理,这样视野就能开阔,从而为课内学习语文提高认知能力。
  总之,语文课是一个繁花盛开、景色别致的公园,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只要豁达、务实、开明,就能上好语文课,给孩子们带来一片艳阳天。(作者单位:江西省横峰县龙门乡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其他文献
著名音乐大师科尔辛格说过:“要把音乐化成土壤,让学生在此欣赏到音乐花的美丽与芬芳。”这也是目前音乐课改的责任和理念。笔者在任教高中音乐课时,尽量引进时代新音乐元素和新课改的教学艺术,大胆采用了集中和分散的“三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尽量做到在音乐课程执教上的“四个”结合。  一是抓住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做到课堂知识与课外活动结合  如今,新课改提倡“阳光体育”活动,要求每天开展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这
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创新思想是贯穿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部分。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保证学生更好的学习状态,体育教学要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构建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入手,不断优化体育教学模式,提升体育教学成效。下面笔者就如何优化提升体育教学效率和效果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和尝试,与广大同仁探讨。  1.营造和谐学习环境,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不少初中体育教师都有这样的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各种语文知识和养成思想道德观念的主渠道。因此,我们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为,“实例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卓有成效的方法之一。  一、实例教育的基本含义  实例教育指的是教育者直接向学生展示真实的、有价值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例,影响受教
在中学的教学科目里,体育课算得上是学生最喜欢、最感兴趣的一门课程。在体育课中,教师可以自由发挥个性特长,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巧及能力,真正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体育课中得到快乐、学到知识、感受趣味,更是体育教育的育人目标。然而在思想认识上,有些学生对体育课漠不关心,对体育教学内容和活动没有热情,更没有激情。面对教师的教学,这些学生始终一声不吭,他们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