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凉”义解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antes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乘凉”一词我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热天在凉快透风的地方休息”。《汉语大词典》中“乘凉”一词有两个义项:1.趁着凉爽的时候。2.热天在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第一个义项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乘凉”意义不同,姑且不论,第二个义项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差不多。这样的解释是正确的,也是我们都能看懂的。但如果我们再问,其中的“乘”是什么意思?它为什么可以和“凉”一起来表达“热天在凉快透风的地方休息”这一意义呢?在现代汉语中“乘”(chéng)主要有这样一些义项:①用交通工具或牲畜代替步行。②利用(机会等)。③佛教的教义。④姓。⑤进行乘法运算。这些意义都不能用来解释“乘凉”中的“乘”。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在刘坚、江蓝生先生主编的《唐五代语言词典》里收了“乘凉”这个词,解释为“追逐凉爽之处”。唐五代时期“追逐”有追寻、寻求的意思,因此“乘凉”中的“乘”的意思是“追寻、寻求”,“乘凉”就是“追寻凉爽的地方”,笔者认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证明这一点。
  
  一、古代汉语中“乘”有“追寻、寻求”的意思
  
  容庚《金文编》里说:“乘,升也,从大在木上。”“乘”是一个会意字,从大从木,“大”是一个大人张开双臂的形象,因为古代的车都是木制的,所以“木”在这里实际上指的是“车”,人在木上就是描绘人登车的形象。由此可知“乘”的本义是“升、登”。这个本义在古代文献中很常见,如《易·同人》:“乘其墉,弗克,攻,吉。”其中的“乘”就是“升、登”的意思。古代文献中“乘”经常和表“车”的名词搭配,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作用很突出,一辆战车配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步卒总是跟随着战车去进攻敌人,因此“乘”从与战车的搭配中引申出了一个新的意义,即“进攻、追逐”。在古代文献中我们能看到大量的“乘”表示“进攻、追逐”的例子。如《左传·宣公十二年》:“若二子怒楚,楚人乘我,丧师无日矣。”“乘我”就是“进攻我”。追逐一个事物往往是有所求,因此“乘”很容易从“追逐”引申出“追寻、寻求”的意思,如桓宽《盐铁论·力耕》:“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乘”和“追”对举,意思相同,都是“追寻、寻求”。
  由上可知,“乘”本义为升、登,引申为进攻、追逐,又由进攻、追逐引申为追寻、寻求。“乘凉”的“乘”意思正是“追寻、寻求”,由于现代汉语中“乘”的“追寻、寻求”义已经消失,所以我们对“乘凉”的“乘”也就不好理解了。
  
  二、古代汉语中“乘凉”义的表达
  
  我们今天所用的“乘凉”一词并非到现代汉语才出现,从唐五代时期开始,“乘凉”已经用于表达“热天在凉快透风的地方休息”的意义了。如齐己《夏日原西避暑寄吟友》诗:“热烟疏竹古原西,日日乘凉此杖藜。”除了“乘凉”之外,古汉语中还有不少词和“乘凉”意义相同。如:
  (1)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杜甫《羌村》)
  (2)使人远来冲热,且向窟里逐凉。(敦煌变文《王昭君变文》)
  (3)夏月寻凉,便居山北。(同上)
  (4)趁凉行绕竹,引睡卧看书。(白居易《晚亭逐凉》)
  (5)山寺取凉当夏夜,共僧蹲坐石阶前。(唐·卢延让《松寺》)
  从上面的文献例证可以看到,“追凉”“逐凉”“寻凉”“趁凉”“取凉”在汉语发展史中都曾经用于表示“热天在凉快透风的地方休息”这一意义,和“乘凉”是同义词。
  通过进一步考察我们发现,“追”“逐”“趁”本义都是“追赶”,并且都由“追赶”引申指“追寻、寻求”,这我们也很容易在文献中找到证据。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臧获之所愿托其足于骥者,以骥之可以追利辟害也。”“追利”就是“追求利益”。南朝陈徐陵《鸳鸯赋》:“闻道鸳鸯一鸟名,教人如有逐春情。”“逐春情”就是“求春情”。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凡秋收了,先耕荞麦地,次耕余地,务遣深细,不得趂(‘趁’的异体字)多。”“趂多”就是“求多”。“寻”本来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引申有“求取”的意思,如《墨子·修身》:“思利寻焉。”高亨《诸子新笺·墨子·修身》注为:“寻,求也。”现代汉语中还有并列式合成词“寻求”,可见,“寻”也有“求”的意思。“取”本来指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引申也有“求”的意思。如汉张衡《西京赋》:“列爵十四,竞媚取荣。”“取荣”就是“求荣”。可见,“追凉”“逐凉”“趁凉”“寻凉”“取凉”中的“追”“逐”“趁”“寻”“取”与“乘凉”中的“乘”意义相同,都是追寻、寻求的意思,只是“乘凉”在这一组同义词的竞争中得以留存,成为现代汉语这一意义的常用表达形式罢了。
其他文献
编者按:本栏目刘华正老师的文章是对2007年第3期谭海生老师《中小学生写作用语应提倡华丽反对朴实》一文的讨论。江熙、乔桂英两位老师的文章是对2006年第12期陈成龙老师《让探究性学习与初中生相伴而行》一文的讨论。    《语文建设》2007年第3期刊登了谭海生老师《中小学生写作用语应提倡华丽反对朴实》一文,其观点“提倡华丽反对朴实”似有矫枉过正之虞,但只有如此才有可能较彻底地解决作文评价中重质轻文
同事的孩子正读高中,日前得到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读本》第四册,被其选材广泛、精当所吸引,不免捧读预习,遇有问题就上网检索,多数可获解决,自觉获益匪浅。可惜并不是每个问题都能如此解决。  《〈阅微草堂笔记〉两则》一课《泥古不化》一文头两句说:“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编者注:“斋公:对道士的尊称。”孩子不明白“厚”应该如何解释,翻看词典,发现“厚”有一个义项是“厚待、优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正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
为纪念关汉卿、弘扬地方文化,江苏省淮安市旅游局拟仿汉代“祭孝妇冢,因表其墓”的做法,立窦娥纪念碑一座。试代拟200字碑文镌刻碑阴。——这是笔者教学《窦娥冤》时设计的一个讨论题。  课堂教学如同炒菜,时常要加一点调味品。为窦娥立碑,即属此类。但这点调味品加得是否适宜,学生却颇有争议。  第一,可不可以树碑?有人认为,窦娥为文学作品人物,窦娥故事不是历史事实,树碑立传从何谈起?不能制造“假文物”。另一
德国在全世界看来是一个谜一样的国家。一方面,我们恭敬地从它那里求索生存的智慧,赞叹它孕育下的人民的严谨品质,颂扬它是理性的国都。另一方面,恰又是它几近疯狂地发动了两
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针对信息产业发展对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机制和学生的自身特点,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师知识结构优
不少人误解和曲解了新课杯天于淡化知识教学的思想,把“淡化”知识教学理解成了“弱化”知识教学,甚至是不要知识教学.这种错误的认识和做法也影响到了写作教学,使写作知识教学弱
近日看报,见到一则材料,内有“恰好”一词,感觉用得恰恰不好。原文是:  (1)1988年,刚及而立之年的刘卫星得了乳腺癌,恰好这时阎维文正在准备参加全国第三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参加比赛,妻子的手术就要推迟进行,阎维文产生退出比赛的念头。(《文摘报》2005年11月24—26日第6版)  “恰好”用在这里,仿佛阎维文参加比赛,对妻子治疗活动有帮助,但事实却是:参加比赛不利于照顾妻子,甚至要推迟妻子
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阅读议论文的能力,但对序言和跋文还很陌生,相关练笔也很缺乏。
一、设计说明 《鹤群》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与《石榴》《海燕》《白鹅》相比,这篇课文不对个体事物作细致描写,而是把笔墨集中在“鹤群”的描写上,着重表现群体的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