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量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来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bqn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揭示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土壤氮素转换的调控机理和根际微生态效应,以种植模式为主因素[设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和玉米/大豆套作(IMS)3种处理],以玉米、大豆施氮总量(玉米、大豆施氮比例为3∶1)为副因素[设不施氮(NN,0 kg?hm-2)、减量施氮(RN,180 kg?hm-2)和常量施氮(CN,240 kg?hm-2)3个处理],研究了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下不同施氮量对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相应单作相比,套作下玉米根际土壤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提高25.37%和8.79%;套作大豆根际土壤真菌、放线菌、固氮菌数量高于单作大豆;套作玉米根际土壤蛋白酶、脲酶活性和套作大豆根际土壤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各施氮水平间,减量施氮下玉米、大豆根际土壤真菌数量较常量施氮和不施氮均有所提高;施氮提高了玉米、大豆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大豆根际土壤固氮菌数量以减量施氮最高,比不施氮和常量施氮高17.78%和5.67%;玉米根际土壤蛋白酶活性、脲酶活性和大豆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均以减量施氮为最高。适宜的施氮量不仅能增加玉米/大豆套作土壤中真菌、放线菌、固氮菌的数量,还能提高土壤蛋白酶、脲酶活性,调节土壤氮素的转化,促进玉米/大豆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实现节能增效。
其他文献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阕的词句,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密州任上的第二年。近千年来,人们大多认为这首词是以对月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学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其封闭的形式、僵硬的思想、高耗低效的现状令人忧心。教学方式步入了烦琐分析、满堂提问的误区。课堂上,教师满堂讲、满堂问,学生被动接受
当前各类高考美术辅导不断模式化、速成化,高校专业基础色彩教学不断面临新的困境,如何使学生步入科学合理的高校专业基础教育轨道,是高校基础色彩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转变
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视觉认知书面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得阅读技能和思想的程序和过程。其实质就是对书面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的心理过程。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
心理气氛又称心理气候、心理氛围。《中国教育大辞典》认为,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
词源学上有两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说明了同一个道理:掌握语法的人也就是具有魔力之人。17世纪,当时的知识分子主要使用拉丁文。他们用拉丁文来书写、对话,进而增加他们对社会、经
以无核白葡萄为试材,测定了其在不同季节(6—9月)、不同胞间CO2浓度下的净光合速率,根据贝叶斯方法,结合蒙特卡罗马尔科夫链算法对光合生化模型参数进行估算,以期获得不同季
一场漫卷全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涌动,它的良好开端,为新世纪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新课标”借鉴引入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借他山之石,攻中国教育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