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昧而轻盈的探案之旅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3392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权聆的这篇小说,就像穿越一条幽深的隧道,它不是实打实地依赖地心引力贴着地面行进,而是奇异地像蝙蝠一样在黑暗中飞舞了起来,凭借那独特的超声波系统最终准确无误地穿过了这段旅程,抵达下一个光明之地。当然,小说的“超声波系统”不是蝙蝠式的本能,而是来自它极强的形式主义实验——由陌生化与互文性营造出来的疏离感。糅合了诸多古典元素与更多西方元素的文本曾让初读者摸不着头脑,分不清这究竟是一篇原创小说,还是一篇翻译小说。背景与人物的刻意设置显示的是作者对于小说主题的自信:这是一个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度的故事,人性的幽深与爱情婚姻的精妙微积分堪称一切文学作品中最恒久不变的中心,问题在于以何种途径去创造属于每个作家所独有的言说方式。
  近百年前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曾经一语点破迷障:以艺术技巧的“陌生化”拯救习焉不察的“自动化”和常规化。其谆谆告诫至今发人深省:“艺术技巧是使事物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是增加感觉的难度和长度,因为感觉过程就是审美目的本身,因此必须延长。”权聆无疑深谙个中三昧。小说以裘德之死开头,以警官围绕这桩案件的调查、回忆为线索展开叙述,以谜底的逐渐显现到昭然若揭告终,倘若以惯常的探案模式写来,也会是一篇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小说。然而,小说的叙述是陌生化的,开头的第一句话就颇为反常:死者西化的名字(裘德)、特殊的身份(新郎官兼律师)、古怪的意象(螃蟹)、恐怖的场面(螃蟹爬在死者脸上)。更为奇特的是,这一幅令人不快的办公场景瞬间转换成了警官和娘子共进午餐(清蒸螃蟹)的私密镜头:浪漫雅致的陈设仍然遮掩不住警官娘子“嘴角挂着蟹黄”的粗俗吃相。一场不动声色的角逐就在警官夫妇和律师夫妇这四人之中隐秘地展开:它需要读者极为耐心地去辨别哈代诗歌《新来者的妻子》之片段对于警官娘子、警官、喝酒的工人各各不同的涵义;反复揣摩重复出现的骑马装与案件、与人性的复杂关系;仔细品味神经质的女侏儒与接生的胖厨娘虚虚实实的证词。这些重复出现的具有预示和呼应功能的意象和人物无疑增加了“感觉的难度与长度”。不断打断叙事进程的插叙与警官当下的调查星星点点地逐渐拼合出一个还算完整但怪诞的语境:在这偏僻的乡镇,生活枯燥单调,人心冷漠自私,麻将和酒是男人的娱乐方式,读诗和通奸则是警官娘子这个“高贵太太”的自娱节目。她似乎是“本镇”这块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包法利夫人:浪漫、虚荣、耽于享乐。纳博科夫在分析《包法利夫人》时曾经这样谈论爱玛的“浪漫”:“一个浪漫的人,在精神上或感情上生活在一个非现实的世界之中。这个人是深沉还是浅薄,取决于他(或她)心灵的素质。”警官娘子在镇上显赫的身世与她喜爱读小说、诗歌的做派无法抵消她心灵的粗鄙与浅陋。爱玛不是一个善于读书的人,警官娘子以《悲惨世界》代替杯垫的随意举动同样透露出她与阅读对象之间的隔膜。雨果创造的沙威投河自尽的细节以其心灵无法调和的冲突而震撼人心,警官娘子制造的裘德投河折射出的却是这个百无聊赖的女人残忍自私的本性。
  小说的题目与正文中不断出现的哈代的诗篇、诗集、雨果的小说似乎都印证了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文性”:“任何作品的本文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唯一有名字的主人公裘德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哈代的《无名的裘德》,该小说被人们称之为“失败者之歌”,它以悲怆的笔调叙述了乡村青年裘德一生在事业和爱情婚姻上的悲剧。哈代笔下的“裘德”构成了权聆小说中同名主人公的“前理解”:他也一样满怀理想来到“本镇”,即将与来自省城的另一个外来者、曾经患有抑郁症的女演员喜结连理,然而这纯真的爱情却敌不过警官娘子的恶毒播弄,年纪轻轻就死于非命,比“无名的裘德”更加悲惨、不幸。小说何尝不是借此象征了一切“没有秩序的世界”中的普遍法则:理想者即失败者。卡尔维诺在推崇现代小说的“轻逸”时谈到,正是外部世界的沉重、惰性和不透明性,需要文学在遭受痛苦与希望减轻痛苦这二者之间寻找一个永远不会改变的常数。不妨说,《哈代诗篇中的神秘终结》正是在沉重与轻盈、暧昧与透明、幽深与直接之间做出了大胆新颖的尝试。
其他文献
目前,高考中的语文作文分数占了很大比重,新课改下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新课改下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作如下探讨。  一.收集与题材相适应的写作素材  在写作之前都要准确地把握写作的题材内容,让学生能够找到一个大概的写作方向,不至于写出来的文章文不对题。老师在收集的题材时主要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入手,例如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可持续发展等等,以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化,就是将语文课程中的文字内容、图片内容等转变成内容和问题的有机“链接”,以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通过思考、调查、合作等激起其问题意识并从中求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
甲:伙计,都说油菜坡上的搞家儿多,我想问你,哪几个搞家儿最辽?  乙:哎呀,这坡上的搞家儿确实多,可要问哪几个最辽,我还没想过。  甲:那你这会儿想嘛!  乙:行得,让我好神想一会儿。(低头想)哦,我想到了几个。  甲:哪几个?  乙:天文伯伯算一个,以前当记工员儿,每个人的工分儿都由他记,多少他说了算,磕是个辽搞家儿!  甲:还有哪个?  乙:还有安寿爷,八十多岁了还耐得活杀猪。  甲:还有不有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把写作比作酿蜜,那么阅读的过程就是采集花粉的过程,采得百花方可酿出香甜的蜜来。阅读不仅可以让人获得知识,还能让人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而一个人的情感体验越是丰富,对世界的认识越是深刻,他所写的文字也就越细腻和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对于写作有着巨大的支撑作用。  一.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1、学生不具备阅读的客观条件  现在学生大部分时间
当今,现代教育技术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并且感受到了这种方法所带来的便捷和好处。所以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情景,进行愉快教学,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善学”就显得极为重要。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一些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新颖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精彩的导入能为新授内容作好铺垫,能
《荆轲刺秦王》收入《战国策》,充分表现刘向的“史识”,其中诸多的悲喜因素,令人玩索不尽。我这里仅作笑谈。  一是燕主无雄才大略,外交才能平庸,朝中无人。想当年,燕昭王有乐毅的辅佐,各国诸侯乃至周天子谁敢小觑。“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这不只是说“丹”智谋有限,决策失误,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燕国当时朝中无人。既没有燕昭王那样雄才大略的君主,又没有乐毅那样深谙“行军用兵之道”的将帅,下而“以荆卿为计”
近读教育先哲陶行知先生的文集,脑海中深深烙下两个词:“活”与“死”。陶先生用“死”这个词来表达他对没有生命活力的,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或课堂的深恶痛绝;用 “活”来表示对充满生命意蕴的教育或课堂的礼赞,他说这样的教育应是“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教大众以大众的工作养活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科学明了大众的生命”。  是的,课堂应如陶先生所说,是活的课堂,是绿色恣意生长的生命的课堂。  一.生命的
什么是审美,什么是审美形象创造?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什么是审美?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在于使这世界因为有我而变得更加美好。(根据百度整理)  什么是审美形象创造?
国外学校对于互动式教学研究比国内起步早,国内的大部分理论都是在国外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但是光有理论不去实践,就无法知道这些理论是否适合学生,所以国内对于初中生的互动式教育没有形成经验性的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2012年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提出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建构式生态课堂”。  “建构式生态课堂”在操作上拥有“三案、六模块”,三案是指教案、学案、巩固案;六模块是指课堂教学中的自学质疑、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特别是特色学校评比的开展,选修课的开发呈现出风起云涌之势。语文教师不论是迫于领导压力,还是出于个人喜好,也不甘示弱,大有热闹非凡轰轰烈烈之势。笔者收集到的语文选修课程,就有四五十种之多。但静心读下来,发现参差不齐。有的甚至令人忧心:身为语文老师,开设的选修课是“怎样打毛衣”“跟我学烹饪”“乒乓的技巧”,诸如此类的名曰兴趣类课程。语文老师固然可以开兴趣类选修课程,但不能离开提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