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参同契〉研究》简介

来源 :周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icke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宗军著,齐鲁书社2013年10月第1版。该书除《导论》外,凡六章,41.7万字。该项成果中有若干写作亮点和创新之处。(一)“三道由一”新解。作者敢于摆脱以往研究上的一些说法,认为《参同契》的“三道由一”的“一”,既非“太易”,也非“金丹”,
其他文献
李伟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全书404页,计42.2万字。该书是在作者同名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完成的,并被纳入“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丛书”出版。作者对《易经》在英语世界的研究与传播进行了系统的专题研究,梳理《易经》的接受史,分析其对西方文学的影响等。此书主体部分共设五个章节,分阶段对《易经》的西行进行了详尽述评。
以史注《易》、以《易》解史是干宝易学研究、史学撰述的主要特色,通过干氏《易》注可以观见其历史思想,透过干氏史论能够发现易学思想对其史学思维的影响。这一《易》史互证的研究方法以《易》史相通为前提,根植于魏晋特定的学术土壤中,经由贯通经史的干宝融汇而成。
2012年6月25日,“刘大钧教授载誉归来与中国经学研究前瞻座谈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校董厅举行。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刘大钧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山东大学副校长樊丽明主持座谈会,山东大学副校长娄红祥、学校有关部门领导、人文学科各学院院长及师生代表三十余人出席座谈会。
日本近世的泊园学派是徂徕后学的一支,其以泊园书院为依托,活跃在江户晚期的大阪地区。泊园一脉的学问世代相继,《周易辑疏》亦是一部由藤泽东咳、南岳父子两代接续而成的经学著作。通过对《辑疏》成书、版本的考察,不仅可以厘清《辑疏》一书的基本结构、内容及体例,并且可以由此探知东咳、南岳在解《易》上的不同。但无论是东咳取象、还是南岳取义,就其思想特质而言,指向的都是对《易经》中修身治国之道的发挥。这也在根本上继承了徂徕学派解《易》的思想宗旨。
期刊
常光明著,齐鲁书社2014年8月第1版,全书23.7万字,22l页。图书派易学兴盛于宋代,并对宋代及之后的历代易学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周易》经文"乐其辞"的解读方式,马王堆帛书《易传》就言语问题阐明了如下观点:其一,君子的言与行是招致吉凶的关键,亦是君子与其臣属、民众乃至天地相沟通的重要途径,作为君子,必须谨言慎行;其二,从性质上来看,言有小人之言、君子之言与圣人之言的区别,圣人之言即为《周易》卦爻辞所承载的"古之遗言",亦即古代先王、尤其是周文王的仁德之教;其三,君子出言的原则和方法有多种,如"言当其时"、"易其心而后呼(语)"、使用"同心之言"等,但最终的落脚点是君子的德行。借助于对言语问题的阐发,帛书《易传》向我们展示了孔
胡炳文认为:时不仅指时间和时机,而且包括事物当下所处一切具体情况的总和。《周易》的主旨是要让人"知时达变"。能正确认识"时",便可以自然行权而得中。"权"不能滥用,必须以"立"为前提。时—权—中在逻辑上有先后关系,在实践中则是一体的,统称为"时中"。"未发之中"只能通过"时中之中"来显现。"理一"与"分殊"血脉相通,"理一"就在"分殊"之中。
2015年7月14—15日,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国周易学会和《周易研究》编辑部主办,台湾中华易经学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协办的第七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
关于帛书《要》篇“诗书礼乐不口百扁难以致之”一句中的“之”,补文,“扁”等问题,本文着眼于全局,通过数列式可能性分析的方法分别否定了以下几种情况:“之”字五道说,古法说:补文之不足/及/止百篇,不读百篇/遍等目前学界已经存在的五种说法,以及不足/止/及百遍,不 主糸百篇等四种可能,进而肯定了不言糸(籀)百遍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