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机器人VS体育摄影记者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项刚刚投入通讯社实战实用的技术,摄影机器人在本届伦敦奥运会上被广泛使用。这些“机器人”借助摇杆等辅助方式,在赛场增添了许多拍摄角度,同时也将摄影记者从一些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让人激动的技术进步
  参与奥运会这样级别的赛事拍摄,无疑是令人激动的。但对于供职于通讯社的摄影记者而言,在激动之余,不可避免地会对拍摄任务有所焦虑与抱怨。
  摄影记者的工作看上去充满刺激和挑战,需要充分地调动想象力来完成,但事实上往往并非如此。对于一个在马道上拍摄像举重这类项目的通讯社摄影记者而言,工作过程就相当无聊:想象一下,如果你的任务是站在数十米高空,弯着腰手持沉重的机身加300毫米镜头,用几乎固定的构图拍下举重比 赛每一名参赛选手弯腰、提杠、举起的瞬间,是件多么无聊的事情啊,简直和在影楼为顾客拍证件照一样,同时还危险得多!
  但这种工作难以避免。谁让市场已经形成了图片产品量化销售的模式:与其向客户费尽口舌解释我们的照片多么好,不如说“买我们的包线吧,我们去奥运会的人更多,我们有更多的机位,你们关注的比赛我们可以保证拍到每个运动员的照片……”毕竟,客户那里批预算的人很可能根本就是个图片方面的外行。如果摄影记者最后在内容上没有实现当初销售专员对客户的承诺,通讯社的品牌形象可就要面临危机了。
  现在,似乎把这些无聊的拍摄交给机器人就行了。理论上,只要事先固定好相机的位置,接好各种线材,摄影记者可以像一个电视台导播一样,舒舒服服地坐在记者席上,惬意地喝着咖啡,按着键盘上的快捷键切换着相机,动一动手中的摇杆,点一点鼠标,各个机位摄取的上千张照片就“飞”到了电脑里。
  并非革命性的技术进步
  那么是否原来站在马道上的摄影记者就此失业了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摄影机器人是什么。遥控相机早已不是个新鲜玩意儿。游泳比赛的水下相机,田径比赛的弯道、终点线相机,还有足球比赛球门后的“活靶子”,这些早已成为了通讯社的标准配备。这些遥控相机的劣势,在于一旦部署完成,几乎就不能再进行调整了,只能设定一个固定视角、固定曝光的组合,然后傻傻地等赛场上的主角跑到取景框里。现在的机器人相机,本质上是扩展了遥控相机的功能,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了摄影记者的操控功能。
  带摇杆的拍摄装置也已普遍应用在赛场上。此前,几乎所有的场馆都可以安装“飞猫”,摄像机在比赛开始的时候从场地中间“飞”出场外,并旋转机身环视全场,让观众对着大屏幕赞叹,“哇,好大的场馆”,“哇,观众真不少。”可当逐帧回放这段录像时,纵使将分辨率提高到4K,可能也只有最后的一张全景画面勉强能成为合格的照片。当然,关于视频能否取代照片的讨论自电影诞生以来就从未终止过,看来照片的命就是够“硬”。
  或许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摄影机器人是遥控相机的变种,和高考考场后面的监控摄像头其实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都可以变焦,都可以靠大范围旋转来改变拍摄角度。只不过摄影机器人是拍赛场照片而不是抓赛场上作弊的。因此摄影机器人不能够被称作是革命性的技术进步。
  谁来布置、操控机器人相机?
  既然现在摄影机器人已经可以向各个方向旋转,甚至可以变焦了,那么简简单单设个快门联动,恐怕就不再能满足拍摄的要求了。使用摇杆进行构图、变焦、对焦微调、曝光组合变更,对机器人传回来的照片进行挑选、剪裁、编写图片说明,这可不是一个资深的电脑玩家能够胜任的。至少,操纵者知道他想要什么样的画面,身份上依然必须是个合格的体育图片从业者。
  也许上一届奥运会的时候,通讯社的销售专员保证某一项目比赛能安排两个机位,可这一届,当赛场上有了摄影机器人后,就意味着有十个机位了。毕竟增加相机的花费还是要比增加摄影记者(包括机票、住宿、工资、保险等等)便宜不少。不过,莫说同时控制这十台相机,单是一台,换个方向就能让人晕头转向。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在本届奥运会上难见摄影机器人抓拍的精彩画面的原因。而在以往,马道上摄影记者的表现显然更好。
  布置摄影机器人也并非轻而易举。当在游泳池底放一台遥控相机的时候,会有穿着工作人员马甲的家伙把你拦住:“嘿,哥们儿,你的潜水证给我看看。”当成功潜下去后,记者还要考虑:“孙杨的比赛一会儿在第几道?”,“他入水的时候能跳多远?怎么才能用16毫米的镜头正好框住他?”,“接近3米深的水对曝光、色温和对焦会有什么影响?”
  即便水下摄影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每个通讯社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摄影记者仍然屈指可数。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它的特殊性,布置机器人,可不是随便找个地方把它用螺丝拧上去就完事了。特别是对于某些场馆而言,一旦布置完成,就没有调整的可能了。假设在该用变焦镜头的地方用了定焦镜头,或者在该布置两台相机的地方只布置了一台,那么就要忍受贯穿整个赛事的遗憾。
  机器人可以无限布置么?
  要说体育摄影的魅力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用有限的方法去体验和记录无限的变化和无限的偶然。也许拍摄体育比赛时“挪挪屁股”,或者绕到场地后面,甚至是跑到多呆两秒就会被威胁吊销记者证的地方,就能通过改变构图和视角得到更加戏剧化的画面。与其和组委会工作人员费尽口舌要求在禁止的区域布置摄影机器人,不如自己冲着临时工志愿者傻笑一下“Sorry, I don’t speak English(抱歉,我不讲英语)”来得简单。
  出于对丁宁发球动作的观察,这个角度拍摄的照片具有强烈的张力。但只为了奥运期间这张特定的照片架设一台摄影机器人,显然是不划算的。(图3)
  当林丹以一个超常规的方式庆祝奥运冠军卫冕的时候,通过摇杆控制相机瞄准他,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事情。各通讯社的摄影机器人机位都缺失了这个瞬间。一个摄影记者通过常规的机位获得了更佳的效果。(图4)
  或许实用主义者会说,照片嘛,拍到就行,别钻牛角尖,不必非要搞得那么认真。但别忘了摄影记者的终极追求,难道不是“图不惊人死不休”么?
  除去奥运会,机器人拓展了什么?
  或许由于技术还远未达到成熟,摄影机器人在这次奥运会上的准确程度、拍摄成功率等还无法与直接操控相机的摄影记者相比。奥运会四年一届,即便算上冬奥会、世界杯这样的顶级赛事,这些机器人派上用场的机会也不多。投资最大化的最好方式,就是物尽其用。图片公司定制的拍摄理念已经越来越深入通讯社的心,显然,无论是资金储备,还是硬件设备,通讯社都要远远强于一般的图片公司。
  相信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通讯社把机器人应用到定制拍摄的领域中来,即通过这些机器人满足特定客户的需求。这既能让奥运会后闲置下来的设备充分发挥作用,又能在拍摄中不断锻炼队伍(特别是给操作摄影机器人的摄影记者增加实践练习的机会)。更何况有时一场公关活动的拍摄收入顶得上一家媒体全年的图片购买费用,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我们也不能断言技术的发展不会导致体育摄影师这个职业走向灭亡。但就像之前每一次感受到新技术对摄影造成威胁时,摄影最终都活了下来一样,我们可以确信地说:“Not this time(这次没戏).”
其他文献
很多场合下,大的摄影包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反而是小巧的单肩摄影包用起来更得心应手。当然,由于使用目的和环境的不同,小巧的单肩包也有很多种类型的划分。这里介绍的两款百诺精灵系列与游侠系列的摄影包,是陪伴摄影师穿梭于闹市中扫街拍摄的携带首选。  百诺精灵系列Smart10专业摄影包体积小巧,保护功能却很齐全,刚好够存放一部单反套机及一些个人物品,非常适合在假日里简单的外出随走随拍。除了具有小型单肩摄影包
期刊
大学图片摄影专业毕业7年来,肖诗白拍摄了很多组图片,《捕蛇者说》、《中药传奇》、《万鱼方舟》等,展示了中国广袤丰富的自然界,以及自然与人唇齿相依的关系,也让我们把自己的消费行为与自然世界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亨利 · 梭罗说过:“永远不要雇一个只为了钱而给你干活的人。”看肖诗白的作品,常有一些画面让人深信他不只是为了钱在拍摄。肖诗白有很多爱好,比如他会花大把的时间练习拳击和巴西柔术。拍照片对他而言
期刊
我问新华社安徽分社摄影记者于杰:“你最喜欢拍什么?”  于杰说:“我就喜欢拍新闻,拍摄人物故事,拍新闻中的人和事,从新闻故事里探索人间真谛,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他还说:“我对现在的年轻人说,你们自己去拍,不管是什么内容,从找新闻线索开始,一个星期拿着电脑来上一次小课,不然你可能十年都捅不破这层窗户纸。”  传承新华精神  于杰对我说,你给《摄影世界》写“新华影事”专栏,有些很“新华”的东西一
期刊
实际拍摄效果  一、特定光线下的补偿方法  在实践中,很多作品通过机内测光表一次性测光,往往达不到创作目的。比如在室内多灯照明的情况下,根据创作需要,每盏灯的照明强度是不同的,为了达到某种效果,灯与灯之间是相互补偿的关系,可以经拍摄者细心的调控,形成作者所需要的最终光效。  1.图1这张人像作品,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必须将人物的发髻勾勒出来,这种发髻光是人像摄影的特定光效,必须用逆光或侧逆光进行处理
期刊
三脚架从过去的大块头、高负重经过不断地改进,从设计到材质统统是向着更稳定、更轻便而努力。这款美孚(MeFOTO)C1340Q1三脚架非常小巧,使用后更是觉得稳定且易于携带。在这里,我们将对这款脚架做一个简单介绍,希望能为正在选购三脚架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这款三脚架脚管采用了8层碳纤维材质,提高了脚架的吸震性。同时配备了便携背包,一是为了便于携带,二是为给脚架提供很好的保护,目测便携包的体积实在
期刊
如果说我们是浪漫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分子,我们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我们将一千零一次地回答: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切 · 格瓦拉  “切”带给这个世界的意义,恐怕要和他的冒险经历一样复杂。  切 · 格瓦拉的全名是:埃内斯托 · 拉斐尔 · 格瓦拉 · 德 · 拉 · 塞尔纳(西班牙语:Ernesto Rafael Guevara de la Serna,1928 ~196
期刊
不可否认,如今是一个数码时代,摄影也早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我们用数码相机拍摄,用电脑和各种PAD看照片,在互联网上传播图片故事和摄影专题。当你想制作自己的摄影集,只要几个步骤就可以完成E-Book,然后向各类移动终端发布。但是,出版和印刷的魅力却没有随着那些纸质书刊终将消亡的预言而消减,出版摄影集仍然是很多摄影师分享与表达态度和观点的最重要手段,或者说,将自己的摄影作品集结出版仍被很多人看作是照片
期刊
作为一名在纽约发展的中国摄影师,沈玮通过他表现力非凡的作品获得了广泛关注。他曾将自己的两部代表作结集出书,分别是《几乎赤裸》和《中国情节》。前者探讨了美国人的身份特征和对于性的感觉;而后者跳出了政治和经济的传统视角,从内心和私密的角度观看和理解中国。沈玮擅长长期项目的拍摄,敏锐的观察和深入细腻的表达,让他的作品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吸引力。在下面的访谈中,他与我们分享了自己对于长期项目的拍摄经验,以及作
期刊
最近,街头摄影师克莱默 · 奥尼尔在一次采访中,分享了他千辛万苦的“出书记”。奥尼尔生活在纽约布鲁克林,除了摄影师的身份外,他还是一名图片编辑和动画导演。美国业内杂志评价他的摄影作品“弥漫着怀旧的气息,但又不失现代感”。2011年一整年的时间,他的心血都耗在设计、印刷和发行他自己的摄影书上:《Pictures of People and Things 1》(可直译为《人与物的图片》)和《Till
期刊
OFPIX摄影工作室是一个私人成立的社会纪实摄影推广机构,由“1416教室“博主任悦和北京奇遇花园咖啡馆的主人詹斌共同设立。2011年,OFPIX开始了一项新的尝试——引领青年摄影师探索照片和纸张结合的魅力,并在国内率先举办摄影书工作坊,目前已在北京举办了两期,与上海鲲鲤画廊合作举办一期。  微型印社  在任悦看来,照片的天性是适合在纸上观看的,尤其是叙事性、报道性的故事,挂到墙上显得太直白,而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