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诞生之后的延伸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ang_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在纽约发展的中国摄影师,沈玮通过他表现力非凡的作品获得了广泛关注。他曾将自己的两部代表作结集出书,分别是《几乎赤裸》和《中国情节》。前者探讨了美国人的身份特征和对于性的感觉;而后者跳出了政治和经济的传统视角,从内心和私密的角度观看和理解中国。沈玮擅长长期项目的拍摄,敏锐的观察和深入细腻的表达,让他的作品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吸引力。在下面的访谈中,他与我们分享了自己对于长期项目的拍摄经验,以及作品完成后出版、传播的一系列过程。
  在您出的两本书中,《几乎赤裸》(Almost Naked)是一本限量书,更接近于艺术家的个人作品集。《中国情节》(Chinese Sentiment) 这本书的印数也不是特别大,但是印刷、制作都很精美。是否倾向于portfolio(作品集)的概念,用于专业范围内的传播交流?
  并不仅仅是作品集的概念。我认为出书是为了扩大作品的影响力,无论是限量的自己出的书,还是出版社的精品书,出书的目的都是为了把你的作品推广到大众世界。书可以用来实现一些通过其他方式不太容易得到的传播效果。例如展览会受到地域局限,你不可能到世界各地展出,而书就有这样一个好的作用,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拿到一部完整的你的作品。
  是什么让您决定出书/作品集?是您自己选择出版社,还是他们来找你?
  我的第一本书《几乎赤裸》说是书也不是书,它是一个限量发行的小型作品集,里面是没有装订的25张作品,不用像一本书一样翻着看。出书原因是我在美国拿到曼哈顿下城文化基金(Lower Manhattan Culture Council)赞助的资金,可用于出版作品。《中国情节》是Charles Lane Press出的,他们来找我最初是想出《几乎赤裸》这部作品。当时我正在拍摄《中国情节》,我把自己第一次回国拍的作品给他们看,结果出版社对这部作品更感兴趣,所以最后还是决定出版《中国情节》这本书。
  《中国情节》被PDN(《美国摄影界新闻》)列入了2011年度最佳艺术类图书的榜单,据说在拍摄之前就有了出书的计划?能否详细叙述一下这个项目开展的过程?出书的计划对于您的拍摄有没有影响?
  出书的计划对作品本身完全没有影响。艺术家做作品应该是出于自己的想法,书只是作品做完后推广的工具而已。所以我在拍摄的时候是完全自由的。当然在出书阶段,因为跟出版社合作,通常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了Charles Lane Press,它是纽约一家精品摄影书的出版社,每年只出版一两本书,并且我可以全面参与这本书的制作,从开始到结尾。这本书从编辑到出版大概用了一年的时间,普通出版社是不可能花这么长时间去出一本书的。在一年的时间里,从纸张的挑选、书的开本、厚度、封面,一直到内容的编辑、设计,都是在设计师、编辑、出版商和我共同商量后决定的。我们的合作相辅相成,虽然花了很长时间,但一起工作有很多乐趣。
  光圈基金的出版人Lesley Martin是《中国情节》一书的编辑,她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你们如何交流?
  跟她一起工作非常有意思。Lesley Martin是摄影书出版行业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一起合作编辑《中国情节》的时候,潜移默化中我从她身上学到不少东西。包括今年我和任悦在Ofpix工作坊也邀请了Lesley Martin一起上课。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出版人,她能够很快形成整套的编辑思路,非常巧妙地把几十张作品连成一本书,这么做并不简单,如果我做肯定会花更长的时间。
  说到Ofpix工作室的“摄影+书工作坊”,您当时的授课题目是《长期系列的创作和延伸》(Long-term Project and Beyond),其中的“延伸”指的是什么?我们知道您的《几乎赤裸》项目的拍摄超过四年,长期项目是您倾向的一种方式吗?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你都会做哪些工作(会写详细的文案吗)?
  讲课的内容是如何将摄影项目转变成摄影书籍。其中“延伸”指的是摄影家完成一个长期系列后,要面对很多问题,比如作品推广、传播,与画廊、策展人、出版商交流,都是作品诞生之后的延伸。从个人角度来说,作品如果没有人看到的话很遗憾;而从职业角度看,怎样进入画廊、做展览,从而有一个好的发展,这些都是作品完成后需要考虑的。所以“延伸”很重要。
  我个人喜欢长期的项目,我觉得如果要拍一个主题的话,一两个月是不能深入的,花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可以把作品拍得更加深入、具体。创作前我从来不写文案,如果之前已经把故事写好了,拍摄过程中就会被约束住。我拍摄时总是把自己放在非常开放的状态中。如果我想拍一个题材,至少最初几个月的时间都是在摸索阶段。先把主题摸索得比较清楚了,再拓展开。当积累了很多作品后,就会想接下来怎样让作品更完整、深入,或者补充拍摄一些细节。这种工作方式和写小说、拍电影有些像,逐渐发展出主题,然后收尾,通过叙事引导读者、观众的情感。在拍摄结束后我会把自己的理念,把作品阐释给写出来。
  在中国国内,出版社的门槛往往很高,并且书号限量提供。在美国,艺术家出版作品集通常会采取怎样的方式?
  在美国出版书籍太容易了,人人都可以在网上申请书号。但是得到出版社给你出书就是很难的事情,因为出版商会考虑很多问题。在图书的质量上,自己出书与正规出版社没有太大差别,他们的区别主要在出版后的推广方面,这一点出版社来得更系统,毕竟如果没有正规的渠道,一个人很难完成图书的推广和发行。
  但是自己出书也非常有意义,它能让我们看到更多好的书。我觉得自己在家打印、装订,或者上网有专门的网站帮你印刷书籍,类似这样都的行为都属于自出书。我的“Almost Naked”这本书就应该属于自己出的,从设计、印制到推广、销售都完全靠我自己。
  您曾经说过,作品是最重要的敲门砖。请回忆一下你参加第一次作品见面会时的情景,当时你带去了什么作品?你觉得自己在见面会中得到最重要的建议是什么?
  研究生刚毕业的时候,我参加了著名的Review Santa Fe(圣达菲见面会)。它接受世界各地摄影师的报名,并从中筛选参加者。在三天时间内,每个摄影师都会见到十几位摄影界的专业人士,包括策展人、出版商、画廊主、编辑等。摄影师们需要捧着自己的作品集跟专家讲述,并接受他们的点评。这对刚出道的摄影师很有帮助,不仅能锻炼怎样去表达、阐释自己的作品,还可以建立起社交网络。除了业内专家外,他们还能认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摄影师。我现在的很多好朋友就是当初在那里认识的。
  当时我带去的作品是《几乎赤裸》,制作成20×24英寸大小。专家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给我的建议,有些很好的建议则来自其他参加见面会的摄影师。我想见面会的意义,不仅在于得到一些评价,也在于认识更多人,这些都很重要。不过现在我离开学校已经很长时间,作为艺术家也成熟了很多,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清晰的把握,不会像刚开始那样经常需要他人的建议。
  对于想要出版个人作品集的年轻摄影师,您有什么建议?
  现在出版一本书是很简单的事情。在每个人都能出书的时代,书的质量就更加重要了。我会建议年轻摄影师不要急于出版书,而应该是保证书的质量,保证里面的作品要好。现在书的数量很多了。如果作品没有别人好,就会显得薄弱。所以最重要的是作品。很多摄影师,没几张照片就出一本很薄很小的书,质量也不是很好,这样没什么意义。我觉得还是应该把过程做到最好,再出书。
其他文献
街头巷尾是展现各种生命形态的集中地带,呈现着当下时代最为凸显的种种元素。摄影师余海波行走深圳街头,23年来,为这座移民城市截取存留了形形色色的时代切片。画面中,文字间,承载了他本人对于这座城市的认知与感悟。  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圳开始以古老东方大国背景下的经济特区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与此同时,内陆各省的追梦人如潮水般地纷纷下海,扑向这座充满未知的青春城市。1980年代的深圳,无数不可名状的机会,让
期刊
大海,  时而温柔安静,时而波涛汹涌。  湛蓝深邃,宽广博大。  海像爱,爱似海。  我是个很渴望旅行的人,但是旅行机会却少得可怜,又总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把美景拍得更美,会枉费了一趟旅行。可这样等下去,何时才会合时宜呢?  其实只要定下了出行的时间,约好了要拍摄的人,收拾好器材和道具,带着做好的计划就可以出发了。当然之前也要做好功课,将有地方代表性或特色的拍摄信息收集起来。虽然做足了准备工作,
期刊
漫步在悉尼市区,到处都是肤色、语言各异的人们,其中体现出的文化多元性,让这里的街头景观充满看点。我拿着即将上市的索尼NEX-6在街头穿梭,记录下人们或悠闲或急促的脚步。偶尔会有老外注意到我手中的相机,流露出赞赏之情说道:“Hey, Sony!”没错,这台相机的确值得赞赏。  第一眼看到NEX-6,就喜欢上了它的外观。轻薄的机身居然配备了内置闪光灯、电子取景器、可翻转取景屏等。机顶还有拨盘设计,可用
期刊
很多场合下,大的摄影包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反而是小巧的单肩摄影包用起来更得心应手。当然,由于使用目的和环境的不同,小巧的单肩包也有很多种类型的划分。这里介绍的两款百诺精灵系列与游侠系列的摄影包,是陪伴摄影师穿梭于闹市中扫街拍摄的携带首选。  百诺精灵系列Smart10专业摄影包体积小巧,保护功能却很齐全,刚好够存放一部单反套机及一些个人物品,非常适合在假日里简单的外出随走随拍。除了具有小型单肩摄影包
期刊
大学图片摄影专业毕业7年来,肖诗白拍摄了很多组图片,《捕蛇者说》、《中药传奇》、《万鱼方舟》等,展示了中国广袤丰富的自然界,以及自然与人唇齿相依的关系,也让我们把自己的消费行为与自然世界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亨利 · 梭罗说过:“永远不要雇一个只为了钱而给你干活的人。”看肖诗白的作品,常有一些画面让人深信他不只是为了钱在拍摄。肖诗白有很多爱好,比如他会花大把的时间练习拳击和巴西柔术。拍照片对他而言
期刊
我问新华社安徽分社摄影记者于杰:“你最喜欢拍什么?”  于杰说:“我就喜欢拍新闻,拍摄人物故事,拍新闻中的人和事,从新闻故事里探索人间真谛,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他还说:“我对现在的年轻人说,你们自己去拍,不管是什么内容,从找新闻线索开始,一个星期拿着电脑来上一次小课,不然你可能十年都捅不破这层窗户纸。”  传承新华精神  于杰对我说,你给《摄影世界》写“新华影事”专栏,有些很“新华”的东西一
期刊
实际拍摄效果  一、特定光线下的补偿方法  在实践中,很多作品通过机内测光表一次性测光,往往达不到创作目的。比如在室内多灯照明的情况下,根据创作需要,每盏灯的照明强度是不同的,为了达到某种效果,灯与灯之间是相互补偿的关系,可以经拍摄者细心的调控,形成作者所需要的最终光效。  1.图1这张人像作品,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必须将人物的发髻勾勒出来,这种发髻光是人像摄影的特定光效,必须用逆光或侧逆光进行处理
期刊
三脚架从过去的大块头、高负重经过不断地改进,从设计到材质统统是向着更稳定、更轻便而努力。这款美孚(MeFOTO)C1340Q1三脚架非常小巧,使用后更是觉得稳定且易于携带。在这里,我们将对这款脚架做一个简单介绍,希望能为正在选购三脚架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这款三脚架脚管采用了8层碳纤维材质,提高了脚架的吸震性。同时配备了便携背包,一是为了便于携带,二是为给脚架提供很好的保护,目测便携包的体积实在
期刊
如果说我们是浪漫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分子,我们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我们将一千零一次地回答: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切 · 格瓦拉  “切”带给这个世界的意义,恐怕要和他的冒险经历一样复杂。  切 · 格瓦拉的全名是:埃内斯托 · 拉斐尔 · 格瓦拉 · 德 · 拉 · 塞尔纳(西班牙语:Ernesto Rafael Guevara de la Serna,1928 ~196
期刊
不可否认,如今是一个数码时代,摄影也早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我们用数码相机拍摄,用电脑和各种PAD看照片,在互联网上传播图片故事和摄影专题。当你想制作自己的摄影集,只要几个步骤就可以完成E-Book,然后向各类移动终端发布。但是,出版和印刷的魅力却没有随着那些纸质书刊终将消亡的预言而消减,出版摄影集仍然是很多摄影师分享与表达态度和观点的最重要手段,或者说,将自己的摄影作品集结出版仍被很多人看作是照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