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助学系统,搭建教读课文学习支架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i2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版语文教材构建了多层次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包括单元提示、预习(阅读提示)、注释、练习、写作技巧的点拨、探究性学习、阅读链接,等等,力求使教材不只是教师的教本,还要是学生的学本。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教材的编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从内容到形式,处处为学生考虑,适应学生自学的需要。
   《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鲁迅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揭露和批判了整个封建制度和文化,否定专制制度下无价值的奴性人生。这篇文章是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从课型上属于教读课文。
   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老师们就可以借助自学系统通过单元导读分析,系统理解单元目标。透过预习、思考探究、积累延伸分析,读读写写助学系统具体确定教学内容。合理运用统编助学系统这一法宝,将极大地提高确定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构建起高效语文课堂。
   一、借助“单元导语”系统,引读《孔乙己》
   统编版教材每一单元前都有“导语”,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段概括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第二段,就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些方法和要求。“单元导语”作为助学系统之一,提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
   事实上单元导语就是单元的目标,是需要老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时刻关注的方向和要求。
   《孔乙己》一文是九下第二单元的课文。这单元的单元导语为:
   小说往往通过塑造人物想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常常能折射出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这个单元的小说题材多样,意蕴丰富,人物想象鲜明,读来令人难忘。
   学习本单元,要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还要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
   1.“单元导语”明确《孔乙己》文体特征,指引学生走向小说文体。
   小说往往通过塑造人物想象来表現社会生活。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常常能折射出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这个单元的小说题材多样,意蕴丰富,人物想象鲜明,读来令人难忘。
   语文教学就是应该根据文本体式的特点,用小说的方法教小说,用小说的方法学小说。学生通过阅读单元导语第一部分内容,学生首先清楚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文体为小说。自然也就明确将要学习的课文《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其次学生对小说文体也有了一些认识。知道小说往往是通过塑造人物想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孔乙己就是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塑造的一个形象。知道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常常能折射出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
   2.“单元导语”明确《孔乙己》学习重点,指引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单元导语第二部分明确指出:“学习本单元,要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还要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实际上这段话提示了本单元学习重点,目标定位及课堂教学设计方向。
   师生通过单元导语的指引,明确《孔乙己》这篇课文的学习,应紧紧围绕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题、社会意义、语言特点等方面展开教学和学习。老师结合学情课设置以下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2)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及对比手法的作用。(3)品味本文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引,老师在教学目标定位时就轻松多了。学生的学习任务也非常明确。
   二、借助“预习问题”系统,初读《孔乙己》
   教读课文中的预习内容,实际上激发了学生进入文本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效阅读,培养了学生的追究意识。《孔乙己》一文的预习内容为:“孔乙己”是小说中人物的真实姓名吗?人们为什么这样称呼他?带着问题读课文,你可能对这个人物有更深刻的理解。读完课文,想一想,孔乙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预习”系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孔乙己”是小说中人物的真实姓名吗?人们为什么这样称呼他?连续两个疑问给了学生,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想从文章中找寻答案,解决疑惑。从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孔乙己》一文的阅读兴趣。
   2.“预习”系统培养学生追究意识。
   难道“孔乙己”不是人物的真实姓名吗?难道他还有别的名字吗?难道人们这样称呼他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吗?……一连串的疑问都会伴随着预习问题生发出来。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人物就多了一些关注,初读课文时就会对文中关于孔乙己的描写、生活状态、所处环境等多留意,对孔乙己也就有了自己初步的印象。学生对“预习”中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也是培养了他们追究的意识。学生通过初读文本,跟同学进行交流与分享,解决预习问题。对文章进行初读和整体感知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借助“思考探究”系统,品读《孔乙己》
   “思考探究”是基于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教材的内容特点,紧紧围绕这一课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来的。它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探究文章写法,品味语言蕴含的很好的抓手。我们应该把它进行整合,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1.借助“思考探究”品人物形象。
   思考探究一: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谈谈你的理解。
   师: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关于孔乙己肖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并在旁边作批注,具体分析其所表现的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语言神态描写:
   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动作描写:
   ①(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排”表示他对酒店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同时在短衣帮面前炫耀一下,以遮掩自己被嘲笑的窘态。这就写出此时此地孔乙己内心的几分炫耀,也显示出他的诚实而又迂腐的性格。
   “摸”从口袋里使劲掏出的意思,写出被打折腿的孔乙己此时的窘迫、困苦。用手 “走”,写出孔乙己受伤严重,反映孔乙己境遇的悲惨,也说明孔乙己好喝成性,即使腿折了,还用手走来买酒喝。封建教育就是这样毒害了读书人。
   2.借助“思考探究”品写作手法。
   思考探究二:小说多次写到人们的“笑”,找到具体语句,看看人们每次都是为什么而笑的。作者用“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师:《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用哄笑声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生: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笑”。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的笑。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的哄笑、取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的笑。这笑声不仅表明了人与人之間的冷漠无情,世态炎凉,也表明了孔乙己被损害被侮辱的社会地位。这是“病态社会”所致。
   师:孔乙己的人生是悲苦的,所处的社会是冷漠的,封建科举制度是罪恶的。这一切,在小说中表现得那么突出、强烈、典型,是与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很大关系。请找出运用对比的地方,体会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后师小结:
   ①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第一次与最后一次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对比描写,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不幸遭遇。
   ②通过科举制度的获胜者和失败者的对比描写,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
   ③通过孩子和大人对孔乙己的不同态度的对比描写,从而揭示封建文化教育使人们逐渐丧失良知变得冷漠。
   四、借助“积累拓展”系统,回读《孔乙己》
   拓展延伸是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联系课内和课外,从能力和积累的角度进行的拓展和延伸。
   1.借助“积累拓展”,加深课内研读。
   “积累拓展四:这篇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叙述故事,试着换个视角讲述这个故事,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同学之间交流。”
   “积累拓展四”的设计实则是让学生回读《孔乙己》一文,换个角度讲述故事是在学生非常熟悉小说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完成起来有一点难度,但比较效果就为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涉及到小说的主人公地位、主题表现力、写作的方法等等方面。这一问题的设计需要在课文学完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文本才能有所得,也为学生的研读拓宽了思路。既扣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
   2.借助“积累拓展”,拓宽课外研读。
   积累拓展五:看客是鲁迅笔下常见的形象。课外阅读鲁迅的《示众》《药》等小说,看看其中描写了怎样的看客形象,他们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并进一步思考,鲁迅写形形色色的看客,主要想表达什么。有兴趣的同学,不妨以《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新教材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同时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和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延伸,增加了阅读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尽量与写作结合,学以致用。学生在读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后,再读他的《示众》《药》等作品,不仅能看到小说中塑造的各种各样的人物,还能从中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风格。丰富了阅读生活,开阔了阅读视野。《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小论文的写作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积累拓展的知识,可以适当的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有机的渗透,或者在课文基本学完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拓展和延伸。让这一助学材料,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孔乙己》一课的教学设计更好地体现了助学系统在教读课文中的支架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彰显编者意图,促使文本有效解读。将助学系统的使用价值最大化,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助学系统的有效运用为教读课文的教学注意搭建适合学生学习、交流、探究的平台,也为教读课文高效课堂搭建了支架。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张秋玲,王彤彦,张萍萍.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韦成志.现代阅读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王增奎,张晓然.阅读策略与技巧[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孙正娜,江苏省灌云县实验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爱国主义情感是人类的普遍的情感。肖邦,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更是一位值得人钦敬的民族英雄,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故土,怀念亲人,音乐成为表达他对家乡思念的媒介,也成为他召唤人民对敌斗争的武器。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以《肖邦故园》为切入点,描写肖邦诞生地波兰热那佐瓦沃拉的自然美景,介绍肖邦故居的历史与现状,追叙肖邦不平凡的一生,着重表现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
女性形象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人生苦短、儿女情长的核心基础上更是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我国妇女受传统伦理思想和封建意识桎梏的影响,与西方女性的性格特征有着典型的差异,对其进行辩证分析,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也有助于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深刻的理解。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英国)代表小说《简·爱》给世人带来了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简·爱,她的人生经历和典型性格鲜明突出,历
一、书法教育走进语文课堂的校外校内背景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是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8月2日发布的文件。中小学校主要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
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一类文本的素材虽然远离学生的生活,但是又富有教育意义。对于这样一类文本的教学,如果只满足于间接经验的传递,那学生很难形成感性的认识,没有以感情的认识作为基础,理性认识也就很难形成;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又不可能形成与文本相关的直接经验,因此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教学是不可能发生的。面对这样的矛盾,如何做到既有效丰富学生的经验,同时又不影响学生文本解读的效率呢?笔者以为这涉及
根据当前诗歌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等原因,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无法面面俱到,导致诗歌朗读活动无法有序开展。教学模式通常都是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齐读一遍,等到教师将诗歌中的知识点讲解完成后再重新齐读一遍,导致诗歌朗读流于形式,无法发挥真正功效。基于此,教师想要充分发挥诗歌教学中的语言魅力,就需要将诵读法落到实处,保障诗歌教学课堂质量。   在当前我国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的背
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分别称为东西方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百科全书。自问世以来,备受世界文学爱好者青睐和各国文艺评论家的资深解读;各国教育主管部门,把这两部名著作为推荐给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重点书目之一,对其中提纲挈领的经典章节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紅楼梦》之刘姥姥和《欧也妮·葛朗台》之拿侬,虽然在小说中是一个边缘的小人物,可是他们身上闪烁着知恩报恩的高洁品质,正是他们所处时代所缺乏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第一学段的课外阅读量规定应当不少于五万字。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能力不强,所熟识的字数量较少,同时理解能力也比较弱,对于阅读缺少一定的兴趣,很难达到新课标的阅读量。绘本主要是以画作为主要的内容,字数少且内容丰富,可以做到以画传情的目标,相比较于传统的图书,绘本阅读的优势在于能够直观的展现出孩子需要学习的内容,并且也符合幼儿的审美及心理需求。我尝试在低年级通过绘本,不断激发学生
片区赛事又起,这次同课异构的课题是自读课文《一棵小桃树》,我参与了同组老师磨课的全过程,比赛当日又听了7位老师精心烹饪的现场大餐,颇有感触。潜心而思,教学自读课文究竟有没有一些秘诀呢?借助于这次磨课以及自己备课上课的一点体会,我不敢说找到了标准答案,但也的确整理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的确,自读课文应该姓“自”,但这个“自”却不是放任自流,它应该是教师对教材自主、率先甚至是个性的发掘,并且以自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文本解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文本解读的对象自然就是文本,而主要的解读文本则又来自于教材。今天的初中语文教材编写有了一个新的形势,那就是由一标多本变成一标一本,也就是由国家权威部门组织专家进行编写,全国统一即所谓的统编本。通过比较发现,纳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既沿袭了传统的一些传统,同时又有一些创新,总之可以认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可以称为经典的,而学生的文本解读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材解析是以文本解读为基础的,可以说文本解读是教材解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的关系犹如细胞与肌体。对文本解读而言,分析其主题往往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常情况下,教师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往往是来自于教学参考书的,虽然这不能理解为人云亦云,而是主流理解下的教师个人认识的建立,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相当一部分文本而言,教师通过自主解读并借鉴他人观点,往往可以建立起对文本主题的更全面、立体、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