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中升华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yb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对课文的分析当中掌握重点、解决难点,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叶圣陶曾经提出:“阅读方法不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对比教学就是在课文提供的各种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比较语言学中对比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和增强思维能力。
  由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对比教学的内容也是丰富而复杂的。有写意的对比,也有写实的对比;有多篇文章的对比,也有单一内容的对比。对比教学,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一、通过人物不同语言的对比,深刻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提高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的认识
  鲜明、突出的对比,更能感染读者,更能尖锐地说明问题之所在。同一事物,同一时间,或对待同一人、同一事上发生的对比,比广泛的对比更具有鲜明性、尖锐性。
  比如,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得知于勒是一个暴发户的时候,每到星期日,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父亲总是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此时的心情是急切地盼着于勒回来团聚,于勒也由一个“行为不正、糟蹋钱、花花公子、流氓、分文不值的人,变成口中的正直、有良心、有办法”的人。当一家沉浸在于勒来拯救全家的命运、计划新生话而终于动身去哲尔赛岛游玩时,天空景色是那么的迷人,内心也是快乐而骄傲的,途中发现于勒竟是“一个靠卖牡蛎为生、衣服褴褛的老水手”以后,口中却总是“这家伙、这流氓”,心中也是吓了一跳,感到四周景色也暗淡了,即使自己“拮据”,还是要破费改乘另外一条船,以避开“那个小子”回家去。从“盼望”到“躲避”,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形成的强烈反差,而这是围绕“钱“的变化而形成的。有钱是“好人”,可亲!无钱是“小子”,快避!连兄弟都是这样,由此可知,菲利普夫妇眼里只有钱,唯金钱独尊,而整个社会呢,更是一切缘于钱,人与人之间是一钟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由此,人物性格、作品主题便非常明了。
  对待任何事,有些是随着自己的利益而变化的,对同一人、同一事,常因情况变化而形成强烈反差。菲利普夫妇是这种人,警官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变化,葛朗臺对女儿的态度变化,都表现出这种人肮脏的嘴脸。把这些人物对同一人、同一事的前后态度作鲜明对比,既认识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又挖掘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二、通过不同景物描写的对比,拓展情节,提高学生对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深入认识
  小说矛盾冲突越激烈,情节越复杂,艺术感染力越强,作品常常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
  比如,《祝福》是鲁迅为中国变革和新文化运动《呐喊》的力作,其首尾以凝重的笔调、深沉的情感竭力渲染了鲁镇除旧迎新的祝福氛围,刻划了封建时代的悲哀,以祝福的景象极力反衬出祥林嫂倒毙在风雪中的悲惨形象。在老爷家里,牺牲玉帛祭天地,鞭炮轰鸣贺新年,举家欢乐共祝福,年年岁岁报平安;而在街头,则是雪花纷飞漫天地,乞讨凄凄一老妪,街头倒毙无人问,不由上帝泪满襟。祥林嫂在这祝福声中凄然倒下了,这比在一般情况下死去,更令人哀愁痛心。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便在景物描写的对比中强烈地表现出来了。
  此外,还可运用同一人物的命运变化,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对比,不同性格却同一命运的对比,揭示文章主题,提高学生对作品反映社会现实的认识。
  比如,闰土的少年到中年,由“紫色的圆脸,活泼”变成了“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麻木”;杨二嫂由“豆腐西施”到“圆规”的变化,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农村经济日益衰败的状况。孔乙己、丁举人同是读书人,一个被人当成笑柄,被“打折了腿”,一个却受人推崇,任意打“同类人”,这一鲜明对比又可与迂腐的疯子范进对比,更能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实质。而好打抱不平、脾气暴躁的鲁达与逆来顺受、忠君的林冲,最终都被逼上梁山,更反映出当时深刻的社会矛盾。
其他文献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兴趣在學习过程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激情传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站在语文新课改旗帜下,语文教师应当怀着自己对于文学的虔诚和生活的热爱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置身文本之中,亲身感悟,把我们思考的智慧和发现的喜悦以丰富的手段
期刊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十分注重作文教学,现就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興趣和写作能力说说自己的浅见。  一、指导阅读促进语言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写好作文,一定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也是积淀文学素养的关键。首先,在给学生日常授课和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白他们要去读的是什么,要有明确的方向感和指向性,目标要明确,还要明白怎么去读,怎么去理解。对于不同
期刊
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至今仍是我的理想,虽然受主客观各种条件的限制,我距离自己的理想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但是我却在一如既往地努力着。淡泊从容地继续我的路,承认自己的平凡,但决不苟同于平庸,默守平淡,但时时不忘为自己喝彩。  雾霾,无处不在,我们只能无奈;天气,不受控制,我们只会抱怨。工作,如若只是因为养家糊口,教学,就是机械的重复,生活的激情荡然无存。创造?更是天方夜谭,生活,哪还有快乐可言?  哲
期刊
时事评论成了当今流行的一种写作方式,那么,中学生面对当今的时事,又该有怎样的感悟与体会,并把它们变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呢?  首先,关键是学生的道德取向。网上的调查结果表明,“负责任”在中学生“最看重的品质”中排第四位,和第五位“沟通”都没有超过0.40,也就是排在同类积极品质的末尾。在中学生所持道德价值取向与其生活体验的关系分析中也发现,“负责任”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没有显著相关。这些都表明,责任感和责
期刊
人生是短暂的,“寄蜉蝣于天地”;自我是渺小的,“渺沧海之一粟”。怎樣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怎样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也许《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作者李筱懿在书中用她那女性特有的流畅而理性的文笔书写了民国时期26个女神级女人的充满悲欢离合的故事。作者多维度地向读者展示了民国奇女子的幸与不幸,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作者剥去这26位女子的层层光环,不仅写她们风光的一面,更写她们风光背后的辛酸与沧
期刊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在人教版教材中被安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鉴赏时,学生对尾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归”产生三种看法:“回去、回家”,“雨归去了”,“回到刚才那个地方”。显然,这样的解读不足以表现词人的创作心境。  品读这首词,在轻松、俏皮、更具有挑战色彩的豪迈中,能感受到词人一种不息的信念与朴素的哲理。有诗云“赋到沧桑句便工”,这首词“生花”的“妙笔”在词尾究竟能透出词人怎样的“
期刊
语文教学旨在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教学生会读书,会思考。语文教学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为部分重教轻学的语文教师所不了解,就是语文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语文学习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而新课改之后,教学课时大幅减少,学生课堂之外的学习时间明显增加。要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有效地开发课堂内外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空间,那么课前为
期刊
一篇文章应该如何讲,讲什么,这是语文教师讲一篇文章首先要思考的东西。教师深思如何讲的多,熟虑讲什么的少,真正能静下心来反复多读上几遍文本、深耕文本、细读文本的教师屈指可数。经典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作品,就是因为这些作品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是典范的、权威的作品。经得起历史考验,足以说明文本中的每词每句都值得推敲,都值得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不那样写,作者故意删去了什么。  以鲁迅的《藤野先生
期刊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李白,是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未必壮观的庐山瀑布,在他的笔下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以吞吐宇宙的豪气,让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游行。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被人称为“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的诗篇《蜀道难》。  二、整体把握,感受
期刊
一、调动情感,感染学生“热爱”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语文教学更是如此。但“情”并不是凭空而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之中。教材本身和教师自身就很好地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1、利用教材情感因素,以情激情。语文学科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宽阔的知识背景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一独特优势是任何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而教材入选文章也都是文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