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活力的语文课堂的构建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rry_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调动情感,感染学生“热爱”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语文教学更是如此。但“情”并不是凭空而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之中。教材本身和教师自身就很好地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1、利用教材情感因素,以情激情。语文学科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宽阔的知识背景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一独特优势是任何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而教材入选文章也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文章。因此,语文教师就要善于抓住教材中内在的情感个性,有效地去激发学生,使之与作品、作者产生共鸣。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文中的记叙文或小说常常以动人的形象、生动的情节和强烈的抒情色彩感染读者。因此记叙文或小说教学从情入手,必须把握住作者倾注在人物形象中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去体验,唤起感情的共鸣。
  2、注重教师自身情感影响,以情引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老师的情感同样能感染学生。语文老师的语言能给学生的影响和陶冶是学生入情、移情、陶情的重要手段。
  如在教学《最后一课》开始时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说:“这是一篇歌颂自己伟大祖国的赞歌。祖国,一提起这个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自豪的感情就会充盈耳际、奔腾而出……”这样的话语立即激起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波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的创造了条件。
  二、展现魅力,吸引学生“品味”语文
  语文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记录和传承着几千年悠久、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有着独特丰富的无穷魅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展现它们,以吸引学生深深地品味语文。
  1、品味课本中的佳作美文语文教材一般都是文字优美、意境深远的文章,我们要紧紧抓住课文中的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欣赏、感悟,从而使学生性情得到陶冶、净化和提升。
  2、品味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展现出不同之美,或美在结构,或美在语言,或美在意境。
  文章还美在语言。语文教师要以语言为切入点来分析处理教材,重点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关键词句,并进行细细咀嚼。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描写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四景,分别用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四个词修饰,质朴自然,贴切自如。
  三、坚持创新,引导学生“读懂”语文
  要让课堂生动起来,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师要坚持创新,在优化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上大做文章,使课堂始终兴趣盎然,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讀懂文章。
  1、导入要鲜活。俗话说,良好开端,成功一半。因此,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可以说好的导语就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导入: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们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 ,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这样学生心灵深处的情弦很快被拨动,就迫不及待地想要随着课文去体会济南美丽的冬天了。
  2、方法要多样语文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结合现实,贴近生活。因此,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灵活设计、恰当运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看一看、唱一唱、听一听、演一演……
  如在学习《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这首诗时,先让学生听一听用流行音乐演唱的同名歌曲,然后,再让学生唱一唱,亲身感受一下我国古诗的魅力所在。由此,诗的画面就会不知不觉浮现在脑海中,对学生情感也是一种很好的熏陶。
  而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演一演,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像《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可以让学生集体参与、共同扮演,通过角色表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认识与了解。
  此外,语文教学还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做一做、画一画……这些不同方式,正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三大理念的实践和体现。在让课堂充满活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多样化,是构建活力课堂的重要保证。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需要艺术。我们要运用教学智慧,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上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使语文课成为学生真正的学习乐园
其他文献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隨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杜甫老先生寥寥数语,道尽了春风化雨对于万物生长的影响。若是狂风骤雨,只怕雨后只能留下满目疮痍吧?这大概就是“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大自然如此,教育也是如此。无痕的教育就如同那春天的细雨,润物无声,却早已滋润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育过程中,儿童越是察觉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我认
期刊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兴趣在學习过程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激情传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站在语文新课改旗帜下,语文教师应当怀着自己对于文学的虔诚和生活的热爱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置身文本之中,亲身感悟,把我们思考的智慧和发现的喜悦以丰富的手段
期刊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十分注重作文教学,现就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興趣和写作能力说说自己的浅见。  一、指导阅读促进语言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写好作文,一定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也是积淀文学素养的关键。首先,在给学生日常授课和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白他们要去读的是什么,要有明确的方向感和指向性,目标要明确,还要明白怎么去读,怎么去理解。对于不同
期刊
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至今仍是我的理想,虽然受主客观各种条件的限制,我距离自己的理想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但是我却在一如既往地努力着。淡泊从容地继续我的路,承认自己的平凡,但决不苟同于平庸,默守平淡,但时时不忘为自己喝彩。  雾霾,无处不在,我们只能无奈;天气,不受控制,我们只会抱怨。工作,如若只是因为养家糊口,教学,就是机械的重复,生活的激情荡然无存。创造?更是天方夜谭,生活,哪还有快乐可言?  哲
期刊
时事评论成了当今流行的一种写作方式,那么,中学生面对当今的时事,又该有怎样的感悟与体会,并把它们变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呢?  首先,关键是学生的道德取向。网上的调查结果表明,“负责任”在中学生“最看重的品质”中排第四位,和第五位“沟通”都没有超过0.40,也就是排在同类积极品质的末尾。在中学生所持道德价值取向与其生活体验的关系分析中也发现,“负责任”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没有显著相关。这些都表明,责任感和责
期刊
人生是短暂的,“寄蜉蝣于天地”;自我是渺小的,“渺沧海之一粟”。怎樣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怎样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也许《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作者李筱懿在书中用她那女性特有的流畅而理性的文笔书写了民国时期26个女神级女人的充满悲欢离合的故事。作者多维度地向读者展示了民国奇女子的幸与不幸,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作者剥去这26位女子的层层光环,不仅写她们风光的一面,更写她们风光背后的辛酸与沧
期刊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在人教版教材中被安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鉴赏时,学生对尾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归”产生三种看法:“回去、回家”,“雨归去了”,“回到刚才那个地方”。显然,这样的解读不足以表现词人的创作心境。  品读这首词,在轻松、俏皮、更具有挑战色彩的豪迈中,能感受到词人一种不息的信念与朴素的哲理。有诗云“赋到沧桑句便工”,这首词“生花”的“妙笔”在词尾究竟能透出词人怎样的“
期刊
语文教学旨在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教学生会读书,会思考。语文教学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为部分重教轻学的语文教师所不了解,就是语文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语文学习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而新课改之后,教学课时大幅减少,学生课堂之外的学习时间明显增加。要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有效地开发课堂内外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空间,那么课前为
期刊
一篇文章应该如何讲,讲什么,这是语文教师讲一篇文章首先要思考的东西。教师深思如何讲的多,熟虑讲什么的少,真正能静下心来反复多读上几遍文本、深耕文本、细读文本的教师屈指可数。经典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作品,就是因为这些作品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是典范的、权威的作品。经得起历史考验,足以说明文本中的每词每句都值得推敲,都值得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不那样写,作者故意删去了什么。  以鲁迅的《藤野先生
期刊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李白,是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未必壮观的庐山瀑布,在他的笔下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以吞吐宇宙的豪气,让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游行。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被人称为“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的诗篇《蜀道难》。  二、整体把握,感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