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东莨菪碱联合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
方法 将收治的58例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东莨菪碱+氨茶碱)和对照组30例(单用氨茶碱治疗),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8%)明显高于对照组(70.0%),两组比较,χ2=4.92,P<0.05。结论 东莨菪碱联合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能明显提高疗效,且毒副作用少,在临床上值得应用。
【关键词】 东莨菪碱;氨茶碱;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3-0279-02中图分
类号:R 722.044.18文献标识码:A
早产儿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易发生呼吸暂停,频繁的呼吸暂停可导致患儿缺氧,诱发颅内出血,导致后遗症的发生甚至死亡。临床上常采用甲基黄嘌呤类药物氨茶碱兴奋呼吸中枢来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但有时疗效并不满意。2003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采用东莨菪碱与氨茶碱联合应用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003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符合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诊断[1]的患儿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病例均排除由于新生儿窒息、硬肿症、呼吸系统疾病、食道气管瘘、代谢紊乱、颅内出血等所致的继发性呼吸暂停。两组一般资料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在首次发生呼吸暂停后予以氨茶碱4-6 mg/kg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2 h后以每次2-3 mg/kg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每12 h 1次,用至呼吸暂停终止发作后48 h。治疗组在应用氨茶碱的基础上加用东莨菪碱0.01-0.03 mg/(kg·次),加入
作者简介:韦芝群(1967-),女,广西宜州市人,主治医师,医学学士。5%-10%葡萄糖15-20 ml静脉滴注,1-3小时1次,用至呼吸暂停终止发作后48 h。发生呼吸暂停后,两组均根据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采用轻微托背、足底刺激、复苏囊面罩加压给氧等处理,并记录呼吸暂停发生次数及处理情况,均予以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等相应治疗。
3.呼吸暂停的监测 应用多参数新生儿监护仪进行多功能心电、呼吸及经皮氧饱和度监测。呼吸监护设定报警参数为胸廓停止运动超过12 s。当胸廓停止运动超过20 s,心率<100次/min;血氧饱和度<80%即为呼吸暂停。
4.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用药48 h内呼吸暂停停止发作;有效:用药72 h内呼吸暂停发作次数较前减少,持续时间较前缩短;无效:用药72 h内呼吸暂停无减轻或加重。当药物不能控制出现频繁呼吸暂停而需机械通气者,计入治疗无效病例中。
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或率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结果
治疗组28例患儿中显效19例(67.8%),有效7例(25.0%),无效2例(7.1%),其中需机械通气1例(3.4%),总有效率92.8% ;而对照组30例患儿中,显效13例(43.3%),有效8例(26.7%),无效9例(30.0%),其中需机械通气2例(6.7%),总有效率7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讨论
呼吸暂停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常见临床症状。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呼吸暂停、继发性呼吸暂停及脑性呼吸暂停[1]。原发性呼吸暂停多发生于生后3-5 d,由于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任何外界细微干扰如体温过高或过低、咽部受刺激、不恰当的体位等均可影响其呼吸,导致呼吸暂停的发生。国内近年报道[1],呼吸暂停在早产儿的发生率约23%,在极低体重儿为49%,在住院新生儿中发病率为61%,胎龄28-29周的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生率可达90%。
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发生率与胎龄呈反比,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2]:①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尚处于抑制状态,对二氧化碳潴留不敏感,故刺激反应也很弱;②碳酸酐酶不足,生成二氧化碳较少,对呼吸刺激较弱;③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化学感受器发育不成熟,对二氧化碳浓度增高不敏感,通过迷走神经传导的冲动也弱,不能使处于抑制状态的呼吸中枢兴奋;④肺发育不健全,肺泡数量相对较少,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黏着力大,弹性组织顺应性差;二氧化碳高时通气功能反应差;⑤各种呼吸肌张力差。
氨茶碱可增加延脑化学感受器对CO2张力的敏感性,对延髓呼吸中枢起到了直接兴奋作用,使呼吸频率及深度增加,还可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增加环磷酸腺苷水平,提高膈肌收缩力[3],是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有效药物之一。但在基层医院由于暂时不能进行药物监测,难以掌握用药剂量,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目的,剂量过大易引起毒副作用。而东莨菪碱可扩张血管,改善循环,作为胆碱能受体阻断剂,既可直接兴奋呼吸中枢,还有镇静大脑皮层的作用,更有降低机体耗氧量,解除小动脉痉挛,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阻断多器官功能损伤等良效[4],此外,东茛菪碱还能减少呼吸道分泌物。两药合用可兴奋呼吸中枢,解除支气管与血管平滑肌痉挛,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同时也能解除心、脑、肺、肾等组织微小动脉痉挛,改善微循环和组织细胞的缺氧状态。两药价格便宜,适合于基层推广使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方法 将收治的58例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东莨菪碱+氨茶碱)和对照组30例(单用氨茶碱治疗),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8%)明显高于对照组(70.0%),两组比较,χ2=4.92,P<0.05。结论 东莨菪碱联合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能明显提高疗效,且毒副作用少,在临床上值得应用。
【关键词】 东莨菪碱;氨茶碱;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3-0279-02中图分
类号:R 722.044.18文献标识码:A
早产儿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易发生呼吸暂停,频繁的呼吸暂停可导致患儿缺氧,诱发颅内出血,导致后遗症的发生甚至死亡。临床上常采用甲基黄嘌呤类药物氨茶碱兴奋呼吸中枢来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但有时疗效并不满意。2003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采用东莨菪碱与氨茶碱联合应用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003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符合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诊断[1]的患儿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病例均排除由于新生儿窒息、硬肿症、呼吸系统疾病、食道气管瘘、代谢紊乱、颅内出血等所致的继发性呼吸暂停。两组一般资料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在首次发生呼吸暂停后予以氨茶碱4-6 mg/kg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2 h后以每次2-3 mg/kg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每12 h 1次,用至呼吸暂停终止发作后48 h。治疗组在应用氨茶碱的基础上加用东莨菪碱0.01-0.03 mg/(kg·次),加入
作者简介:韦芝群(1967-),女,广西宜州市人,主治医师,医学学士。5%-10%葡萄糖15-20 ml静脉滴注,1-3小时1次,用至呼吸暂停终止发作后48 h。发生呼吸暂停后,两组均根据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采用轻微托背、足底刺激、复苏囊面罩加压给氧等处理,并记录呼吸暂停发生次数及处理情况,均予以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等相应治疗。
3.呼吸暂停的监测 应用多参数新生儿监护仪进行多功能心电、呼吸及经皮氧饱和度监测。呼吸监护设定报警参数为胸廓停止运动超过12 s。当胸廓停止运动超过20 s,心率<100次/min;血氧饱和度<80%即为呼吸暂停。
4.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用药48 h内呼吸暂停停止发作;有效:用药72 h内呼吸暂停发作次数较前减少,持续时间较前缩短;无效:用药72 h内呼吸暂停无减轻或加重。当药物不能控制出现频繁呼吸暂停而需机械通气者,计入治疗无效病例中。
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或率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结果
治疗组28例患儿中显效19例(67.8%),有效7例(25.0%),无效2例(7.1%),其中需机械通气1例(3.4%),总有效率92.8% ;而对照组30例患儿中,显效13例(43.3%),有效8例(26.7%),无效9例(30.0%),其中需机械通气2例(6.7%),总有效率7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讨论
呼吸暂停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常见临床症状。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呼吸暂停、继发性呼吸暂停及脑性呼吸暂停[1]。原发性呼吸暂停多发生于生后3-5 d,由于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任何外界细微干扰如体温过高或过低、咽部受刺激、不恰当的体位等均可影响其呼吸,导致呼吸暂停的发生。国内近年报道[1],呼吸暂停在早产儿的发生率约23%,在极低体重儿为49%,在住院新生儿中发病率为61%,胎龄28-29周的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生率可达90%。
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发生率与胎龄呈反比,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2]:①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尚处于抑制状态,对二氧化碳潴留不敏感,故刺激反应也很弱;②碳酸酐酶不足,生成二氧化碳较少,对呼吸刺激较弱;③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化学感受器发育不成熟,对二氧化碳浓度增高不敏感,通过迷走神经传导的冲动也弱,不能使处于抑制状态的呼吸中枢兴奋;④肺发育不健全,肺泡数量相对较少,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黏着力大,弹性组织顺应性差;二氧化碳高时通气功能反应差;⑤各种呼吸肌张力差。
氨茶碱可增加延脑化学感受器对CO2张力的敏感性,对延髓呼吸中枢起到了直接兴奋作用,使呼吸频率及深度增加,还可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增加环磷酸腺苷水平,提高膈肌收缩力[3],是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有效药物之一。但在基层医院由于暂时不能进行药物监测,难以掌握用药剂量,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目的,剂量过大易引起毒副作用。而东莨菪碱可扩张血管,改善循环,作为胆碱能受体阻断剂,既可直接兴奋呼吸中枢,还有镇静大脑皮层的作用,更有降低机体耗氧量,解除小动脉痉挛,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阻断多器官功能损伤等良效[4],此外,东茛菪碱还能减少呼吸道分泌物。两药合用可兴奋呼吸中枢,解除支气管与血管平滑肌痉挛,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同时也能解除心、脑、肺、肾等组织微小动脉痉挛,改善微循环和组织细胞的缺氧状态。两药价格便宜,适合于基层推广使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