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伤寒医案267人次的舌象分析

来源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LXSJXXLX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清代伤寒病舌诊的共性特征。方法:阅读46部伤寒病舌诊医案著作,获得伤寒病舌诊医案214例,267人次,统计舌质与舌苔的出现率。并分析舌象记录在清早期、中期、晚期的变化规律。结果:在267人次中,对舌苔的记录最多(91.39%)。清代不同时期的舌象记录比较显示:与清代早期比较,苔质的记录数量明显增加(P〈0.01)。苔色的记录以清早期为多,清中期减少(P〈0.01),清晚期又显著增加(P〈0.01)。清晚期,腻苔和红舌的记录显著增加(P〈0.01)。结论:对古代伤寒病舌诊的共性特征以及演变规律分析
其他文献
将中医诊法有机地嵌入健康体检,探讨建立中西医学互补的健康评价体系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系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体检中心的研究目标。该诊法研究团队以舌诊为主要
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是食疗,食疗的理论指导是食物性味学。本文认为:古代的中医发现了身体可以感知食物的刺激,并能够做出应答这一事实,并采用四气五味的假说来表述这一现象。因
本文将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和通用方法与中医药的特色有机结合,分析了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逐步建立技术法规和自愿性标准相结合的技术控制体制;政府
目的:建立淡豆豉药材中大豆异黄酮的质量评价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以甲苯-乙酸乙酯-丙酮-甲酸(20∶4∶2∶1)为展开剂对淡豆豉中大豆素进行定性鉴别;采用碱水解法,对淡豆豉提取液
采用偏最小二乘和相似度分析等,探讨中医临床信息的提取和证候的数学模型。以肝炎后肝硬化为研究对象,利用相似度分析方法对临床表征信息(症状)、生物学指标和证候进行相似性分析
引入了病人报告的临床结局(PRO)的概念,介绍了通过PRO量表测得患者自觉感受的病情变化来评定疗效的方法,论述了评价量表性能的重要指标-效度的作用,并以在研的“基于中风痉挛性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