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方正:科学是自由的探索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iter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年前退休后,陈方正专注于科学史的研究,这是他的物理学背景和人文社科素养的最佳结合点。2009年,陈方正出版了专著《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从另一角度探讨了“现代科学为什么出现在西方而不是中国”的“李约瑟问题”,此书广受赞誉。
  陈方正出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前是该校秘书长和物理系教授。他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1966年获布兰代斯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即到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工作。
  近日,《南风窗》记者就中国当代科技发展的话题专访了陈方正教授。
  
  30年赶上西方
  《南风窗》:您如何评价中国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与科技强国相比,有哪些差距?
  陈方正:中国现代科学是上世纪初留学生回国后方才发展起来的。以现在水平来讲,中国科技可以说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铺的面很广,在各个领域都有发展,但有的方面还比较弱,比如宇宙学和天文学。从整体上看,中国科学离真正先进水平还有相当距离。日本是最好的比较对象。日本科技水平比较靠前,有不少领先世界的研究,例如微中子研究。日本的科技水平并不是靠少数天才人物造成,而是经过长时间不断努力累积得来。日本在上世纪30年代水平已经很不错了,其后一直发展到现在,基本上没有中断过。
   《南风窗》:杨振宁先生说,他有信心中国科研在未来10至20年内追上西方。您对中国科研发展的前景如何看?
  陈方正:杨先生这话比较乐观。这未必是他的冷静估计,主要可能是为了鼓励中国人,要长自己的志气嘛。客观地说,如果能够在30年内全面赶上西方,那就已经很了不起,因为我们起步太晚。现代科学在西方出现是300年之前;俄罗斯引进现代科学已经270年,日本也有130年,它们的科学发展都没有间断过。它在中国却只有100年历史,中间还间断了二三十年,所以其实只有70年。
  《南风窗》:中国要在30年内赶上西方,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陈方正:首先需要投入适量的资源,这基本上已经做到了,但还不足够。第二,要改进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体系。最根本的是,要放手让科学家、学者自己去管理和发展这些机构,政府的职责应该限于规划和监督。中国需要拿出80年代改革开放那样的魄力来建立新的科研制度。如果不改变目前的官本位体制,不让科学家、教授自主管理和全面参与规划、发展,就很难开展新气象。
  《南风窗》:现代大学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但是中国一直没有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您觉得中国大学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根本改变?
  陈方正:我首先得强调:大学是极其复杂、微妙的体制,没有人能够提出简明、立竿见影,或者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办法来改进它,办好它,我也没有那样的本领,只能够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国家应该把办大学的权力和责任交给有一定任期的学者,原则上应该由他们全权决定大学应该怎么样办、怎么样管理、怎么样发展。诚然,有些我很尊敬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反对这个想法。他们认为国家不直接管的话大学可能更糟糕。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我认为,整体而言,只有这样,大学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生机,从而出现大改进,大发展。
  下放权力,让学者自己办大学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因为大学不可能自负盈亏,还是要用公帑,所以国家仍然要保留监督的责任和机制。但政府出钱并不意味政府需要直接管理大学。比如说香港,大学的财务、人事、课程、学术、学生管理都是彻底下放给学者的。政府只负责拨款和整体方针,包括学生数目和发展方向,而政府给大学的拨款是每3年决定一次,款项分配只有大项,所有细节都由大学自己决定。这是从英国移植过来的制度,英美的大学在世界上是领先的,值得我们借鉴。
  在西方,大学校长一般被视为事业颠峰。但在国内他们却成为庞大官僚体制的一部分,难免有五日京兆之心。要改变这观念,大学就得被看成具有独立的终极目标,关键在于政府必须尊重大学的独立自主。西方大学从中古至今的一个特点就是自主性极强。
  
  塑造科学文化的氛围
  《南风窗》: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并无哺育和发展现代科学的“因子”,您觉得现在是否有所转变?如何制造出适合科学发展的文化土壤?
  陈方正:现在当然和从前是太不一样了。政府知道得很清楚,国家兴旺和科学发展有密切关系,所以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口号。社会上,大家对科学的应用价值也很认同了。可是这些改变都限于实用、功利层面。至于科学作为一种文化,一种鼓舞人心,激励奋发向上的境界和学问,那还不成气候,而科学的蓬勃发展,又必须以整个社会建立科学文化为基础。另一方面,科学文化只能培植,无法制造,因为能够深入了解科学内涵,充分感受它力量和奥妙的人总是极少数。更何况,即使这少数人,也还没有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在今日的大众消费社会里,噪音很多,科学的声音往往被淹没了。
  《南风窗》:要培养科学的文化,需要唤起大家对科学的兴趣,可是现在尖端科技离公众越来越远,科学最终是否会成为“少数人的游戏”呢?
  陈方正:的确,现在科学进展太快,无论是技术还是科学的根本原理,都不断翻新、进步,而且速度非常快,一般人不可能跟得上。最近有消息说科学家发现中微子的速度比光的速度还要快一点。这是不是可能呢?这实验是不是对的呢?假如是对的,对物理学又有什么影响呢?对这一堆问题,即使是大学物理学本科生都可能难以回答。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所以大家对科技进展目迷五色,要关心也茫无头绪。这可以说是当代社会的根本难题,也就是半个多世纪以前斯诺(C. P. Snow)所说的“两种文化”现象。它恐怕不可能“解决”,只能够通过加强科学文化,提高大家对科学的了解而得到“缓和”。
  《南风窗》:那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关心科学呢?要怎样才能使大家去关心科学呢?
  陈方正:新科技导致经济结构变革,这是现代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不断改变的原动力。我们可以不管科学,但科学却每时每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不关心科学也就无从了解世界和它的变化,这是个无法逃避的事实。要关心科学意味着了解科学,提高科学素养,这得从中学和大学教育开始,但也需要更多高素质的科普杂志和文章来作引导,来解释科技进展。科普工作在西方很普遍,很蓬勃,相比之下,中国的科普无论质或量都落后很多。这个状况很需要改变,因为不仅科学的创新、发展重要,科学的推广、解释也同样重要。
  
  用思想克服毁灭性因素
  《南风窗》:赫胥黎在《美妙新世界》中描绘了一个“乌托邦”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科技操纵了人的一切,人丧失了自由意志。科技是否有可能成为这样一种可怕的力量?
  陈方正:在赫胥黎笔下的未来新世界中,大众是被少数精英操纵的,这我们自然认为很可怕。但在他的小说中,一般人并不觉得被操控,甚至还过得很愉快。在他的书中,这个未来世界会在五六个世纪之后来临。可是我在21世纪之初写过一篇文章,说这个时代已经悄悄到来了,我们今天已经无时无刻被操控,不断被灌输外来观念,从而改变我们的思想。
  举个例子,手提包或者球鞋有个特殊标志印在上面,就一定比其他货品好很多吗?可是大家却愿意付出10倍甚至百倍价格购买名牌,而且还乐此不疲,购买数量远远超过实际需要。为什么?那就是因为头脑已经被彻底操控,被“洗刷”过了。这种操控有很多方式,并不是强迫性的,也不仅仅依赖广告,虽然那是最基本的方法。例如大商业机构会以科学方法来研究影响人消费行为的各种因素,从而发展影响这行为的策略,然后据以推销产品,也就是从心理意识的层面来了解、影响、控制个人。这就是美妙新世界,它不是几百年后的事情,现在已经来临了。
  《南风窗》:如果科学发展会导致人被操控,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追求科学发展呢?
  陈方正:科学的作用很吊诡。培根说它能够赋予我们力量去改变世界。这没有错,但人类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自己和社会本身也同样被彻底改变了。我应该算是“旧人类”,我看这个状况当然很可怕。可是对于三四十岁以下的中青年“新人类”来讲,他们已经习惯于新世界,而并不觉得它有什么不好,或者自己被操控。槔被发明出来以后,庄子说,用槔这种摇杆去舀水虽然快捷,但是用机械就会有“机心”,也就是违反人性。所以,2000多年前的技术进步已经使人觉得世界大变,很可怕了。人从渔猎进步到农耕,生活更安稳丰足,但节奏受时令节气控制,也就是技术改变了生产状态。当然,现代科技带来的改变更是古代的千万倍。人通过科技改变世界,但人也是世界一部分,所以科技必然反过来改变人自己。
  《南风窗》:科学有可能成为毁灭人类自己的力量。例如日本大地震毁坏了核电站,引起了人们的核恐慌。人类如何避免被自己发展出来的东西毁灭?
  陈方正:生物从单细胞低等生物集合成为多细胞高等生物的过程中,就带有毁灭自己的因素,例如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氢氧自由基,但通过进化,就建立了克服这些因素的机制,从而完善高等生物的个体构造,延长其寿命。
  人类从自由分散的个体,演变为组织严密的社会,也是一种进化。生物的进化是通过自然淘汰来进行,人类的进化不一样,因为人有复杂的思想,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己的社会,因此演化迅速得多。人类建构的社会同样有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说有欺诈,有浪费,有战争,有通过制度而产生的压迫和不平等,等等。因此人类社会也不断寻求改善,不断设法把那些有害,毁灭性的因素去掉。这些包括因为科技变革而产生的环境污染、能源匮乏、核废料累积,乃至核意外事故等等。社会应用科技力量来消除这些毁灭性因素是个长期,无休止的自我完善过程。
  《南风窗》:您出版的两本书的书名中都包含“美妙新世纪”,那么在您理想中,由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美妙新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陈方正:科学发展所造成的现代世界在许多方面比以前进步,令人类得到更大幸福,但有两方面问题却似乎更加严重了。第一,国际冲突所产生的灾害比以前大得多,最明显的就是两次世界大战。由于核战的阴影,有人认为不可能有第三次世界大战,但我并不那么乐观。不过,倘若真能够避免另一次世界大战,那么各国慢慢融合成为大同世界的确是有可能的。从前国家之间相隔太遥远,言语、文化、习惯、思想不同,彼此不了解,因此容易有冲突,现在科技把全球紧密联系起来,人类如果不执意自我毁灭,原则上大同世界的出现似乎是很自然的,目前金融、贸易、信息、文化、旅游的全球化就是它的开端。
  第二,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很严重。例如在美国,最高收入的1%人口所得是全民总收入的1/4,而且这分歧迅速加剧。世界急剧变化的时候,能力较强者必然能够掌握先机,获得巨利。因此不平等有结构性根源,它的缓解、消除可能比消除国际冲突更困难。我的论文集里面所表达的,主要是这个忧虑。在我看,在未来一个世纪,人类要达到相对平等状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整个世界处于同一政府之下,还要大家都过得很愉快,都能够享受大致平等的待遇,都很认同这个世界,那才能够称为大同世界,而这很困难。在将来,假如平等问题也能够解决,那么就会是名副其实的美妙新世界了。
其他文献
高校老师群体的公众形象十分堪忧。从“砖家”到“叫兽”,现在又增添了“禽兽”的绰号。  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王小箭,近日被网友举报强吻女学生,并且还“有图有证据”。王小箭事后对媒体表示,他已退休,这两名当事女生并非他的研究生,并称他带学生实践和交流的风格就是“连说带哄”,照片上就是他“哄”的时候。此说一出,无法服众。王小箭最终被“停止教学活动,降低退休待遇”。  另一边,时隔3个月没有下文的厦门大学吴
几乎任何涉及“北大”的争议都可能在社会上得到放大式的关注。5月5日,北大官方宣布,要在处于校园中心位置的静园建设新的燕京学堂,建立“具有开创性的”中国学基地,并招收以国际学生为主的一年制中国学硕士。消息公布之日,恰逢习近平主席前往北大和师生座谈并发表讲话、对中国大学的发展提出期待的次日。  但是,这一计划很快在校内和北大校友中引起激烈反对声,并随着在网络和媒体上公开后,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北大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曾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土地制度便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因为土地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所以围绕土地问题的争论才会持续地保持高热度。  通过土地确权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和简单的“私有化逻辑”相反,农民要求的恰恰是现有的土地制度赋予的、但现实中没有得到完全落实的土地权利。  实际上,所有权不是源头,也不是起始点。土地上财产权利的安排对于
火车站、行李、鞭炮、笑脸、祭神、团聚、年夜饭、游玩、走亲戚……所有这些符号组合在一起,构成中国的春节。  这是对一年来的告慰,也是新的一年梦想的开始。  一个民族的古老节日,或多或少具有宗教的色彩,所有的符号和仪式,其传递的,无不是对一方土地上的人们的精神关怀。但时至今日,春节的背景,已是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它的人口移动和社会流动,折射出农业社会在向工业社会疾迅迈进中特有的焦虑。  因此它已被定格
在民族主义成为一种强劲的世界性潮流,同时又是几乎所有国家合法性来源的今天,谈论东亚和解与世界和平看上去是一件唐吉诃德与大风车作战的迂腐之事,但若没有超越民族国家之上的世界主义视野,在特定时空内被政治文化操控的民族主义情绪,只会成为不断发酵的“危险的亢奋”,造成短视而狭隘的国家主义者。就东亚的历史教育与和解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唐小兵与长期致力于东亚历史的研究与联动的韩国学者白永瑞进行了一场深度
中国社会能更好地转型吗?很多人都明白:就看未来的5年、10年了。这也是“两会”后,人们的普遍期盼。  今天各种社会问题的确不少。它以普遍缺乏信任和不安全感为标志,来到了“是否变坏”的临界点。不下大力气进行“社会拯救”的话,也许会积重难返。  很多东西“再也不能这样了!”—包括社会治理的思路,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的相处。中国社会,急需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社会演化  对于一个人来说,往往是过去把它弄成了这
“对于冲绳来说,钓鱼岛事件是一个重新认识冲绳与日本、中国以及朝鲜半岛等周边国家交流历史的契机。”在2010年9月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后,澳大利亚东亚问题学者加文·麦考马克(Gavan McCormack)在其《小列岛、大问题》一文中这样写道。在加文·麦考马克看来,分析中日钓鱼岛争端,离不开对冲绳“前世”即琉球王国的历史追寻;探究冲绳的未来,离不开对冲绳“今生”即美军在亚太最大“基地岛”的现实思考。 
中国的医疗器械很早就开始招标,但价格却迟迟难降。  人生最可怕的事是什么?“人没了,钱还没花完”还是“人还活着呢,钱没了”?其实,最可怕的是人没了,钱也没了。“任何人都不应当从别人的不幸中牟利”,但是,在中国,“左手医药,右手器械”,病人常常成了待宰的羔羊。  继葛兰素史克案揭开药价虚高黑幕之后,历时3年的强生与北京锐邦涌和科贸有限公司的官司近日终于尘埃落定,强生由于限制转售价格被判构成纵向垄断,
1977年,两位当时年青的学者修普(Laurence H. Shoup)及敏特(William Minter)合写了一本重要的著作《帝国脑力托拉斯》,这是了解大英帝国过渡到大美帝国的重要著作。  书中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凡尔赛会议期间,大英帝国的核心帝国经营精英郎尼预见到大英帝国末日无多,大英帝国所打造的帝国秩序已需转移到同文同种的美国身上,于是在1918年即决定要在美国成立政商军事学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