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碱缓释片联合小剂量卡托普利治疗慢性肺心病100例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onyun_117_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评价茶碱缓释片联合小剂量卡托普利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两组均常规抗感染、氧疗、止咳化痰、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12.5mg、茶碱缓释片0.2mg口服;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用适量的洋地黄类强心剂和利尿剂;均以7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患者慢性肺心病情况明显好转,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慢性肺心病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氨茶碱缓释片联合小剂量卡托普利对于改善慢性肺心病的症状疗效显著。
  关键词 茶碱缓释片 小剂量卡托普利 肺心病
  
  资料及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1月随机选取病例100例,均符合慢性肺心病的诊断标准,并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按(NYHA分级)Ⅱ~Ⅳ级,平均血压≥100/70mmHg。采取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42~82岁,平均62岁;心功能Ⅱ级28例,Ⅲ级19例,Ⅳ级3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1~72岁,平均60岁;心功能Ⅱ级32例,Ⅲ级14例,Ⅳ级4例。
  方法:均常规抗感染、氧疗、止咳化痰、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12.5mg口服,每日3次,茶碱缓释片0.2口服,每日2次;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用适量的洋地黄类强心剂和利尿剂;均以7天为1个疗程。
  疗效标准:①显效:咳嗽、呼吸困难、紫绀等症状好转,浮肿消失或明显消退,肺内干湿啰音消失或基本消失,心功能提高Ⅱ级;②好转:咳嗽、呼吸困难、紫绀等症状好转,浮肿有所消退,肺内干湿啰音减少,心功能提高Ⅰ级;③无效:临床表现及心功能均无改善,甚至病情恶化。
  
  结 果
  
  在1个疗程内,治疗组显效26例,好转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对照组显效15例,好转20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7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讨 论
  
  慢性肺心病占住院心脏病的46%~38.5%,由于長期的反复气道感染和低氧血症,导致一系列的体液因子(前列腺素、白三烯、血管紧张素Ⅱ、组胺等)激活,并参与缺氧性肺血管的收缩反应,使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血管的结构重构,产生肺动脉高压;心脏代偿克服升高的肺动脉压,最终形成右心室肥厚、扩大、心功能衰竭[1]。
  卡托普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其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作用机制主要是:①扩血管作用:使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肺循环阻力及外周阻力同时下降,改善了肺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血氧交换,提高血氧浓度;②扩张肾小球动脉,增加肾血流量,使尿量增多,减轻心脏后负荷,有利于右心衰的减轻或延缓其进程;③扩张气管、支气管上的毛细小动脉,有利于气管黏膜炎症的消除。茶碱缓释片为非选择性的β受体激动剂,能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止咳平喘,利于肺的通气,同时也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血供和心室重构;还具有强心利尿作用,有利于右心衰的改善和浮肿的消退。洋地黄类强心剂虽在心功能衰竭中应用较为广泛,但由于不易掌握其有效血药浓度,且在缺氧情况下极易引起中毒,故已不作为慢性肺心病心功能衰竭的首选药物。
  卡托普利使用的是小剂量,避免了由于血压快速下降而引起的反射性心率增快,继而发生心衰加重的表现;茶碱缓释片是控释剂,能平稳释放,使血药浓度保持相对稳定,避免了其他支气管扩张剂的诸多不良反应,使用安全方便,二者联用大大提高了慢性肺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住院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主编.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29.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蛋白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成组设计的对照试验方法,运用免疫组化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MMP-7蛋白及mRNA在鼻咽癌及慢性鼻咽炎组织中的表达。使用方差分析、q检验、t检验和X2检验进行组间差异的统计学分析。结果:MMP-7蛋白在鼻咽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9.17%,明显高于在慢性鼻咽炎中的表达率1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慢性肾衰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并就其作用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慢性肾衰竭患者24例,每日口服缬沙坦80mg, 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肾功能、血一氧化氮及尿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时血压为17.2±0.7/11.2±0.5kPa,比治疗前的18.8±0.7/12.0±0.4kPa降低(P<0.05);血清肌酐治疗8周时为334±188μmol/L,比治疗前的4
期刊
关键词 西米替丁 半衰期 不良反应    对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及支气管哮喘而言,茶碱及糖皮质激素是常用药物。有时因受原有心脏病及其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其应用常受到用量、用药次数等方面的限制。我们在应用氨茶碱、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喘息性肺疾病过程中,合用西米替丁等 H2受体阻滞剂。影响茶碱代谢使其排泄减慢,延长半衰期,同时避免了激素的相关不良反应,收到良好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般資料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討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糖尿病、高血压病、肝肾疾病、甲状腺病、恶性肿瘤及近期感染性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常规使用阿司匹林、硝酸酯类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低脂饮食,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20mg,每晚顿服,连用12周。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24小时内及治疗后12周采集空腹静脉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川牛膝醇提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降压作用以及对大鼠血浆前列环素(PGI2)的影响。方法:将40只SHR随机分为5组,采用尾动脉测压法测量给药前及给药后2、4、6、8周大鼠收缩压,采用放免法检测PGI2。结果:给药8周后,川牛膝醇提物明显降低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其中高剂量组的降压幅度与卡托普利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并且与空白组比较,依那普利组和川牛膝醇提物高剂量组的P
期刊
摘 要 目的:评价ATP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动态心电监护下,静脉注射ATP。结果:38例中有效36例,无效2例,有效率95%,注入ATP后大多无明显不良反应,4例出现胸闷、恶心呕吐,2例出现室性早搏,3分钟内上述不适自行消失,1例出现窦性停搏,4.5秒钟后自行恢复窦性心律。结论:ATP疗效确切、使用方法简单、价格低廉、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基层治疗PSVT的首选药
期刊
临床资料    2001~2006年收治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17例,心功能均为Ⅲ~Ⅳ级;男10例,女7例;其中冠心病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风湿性心瓣膜病3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病史7~32年,平均14.2年。    讨 论    难治性心力衰竭又称顽固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临床特征复杂,治疗有效率低,死亡率高。  难治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特点为:①左右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存在。②前向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3年4月~2004年7月住院病人100例,根据心电图改变,确定心房纤颤的诊断。发病年龄18~84岁,平均60.36±14.33岁,男32例,女68例。  病因、并发症及预后:风湿瓣膜病48例(48%),扩张型心肌病26例(26%),高血压冠心病12例(12%),肺心病8例(8%),肥厚型心肌病2例(2%),孤立性房颤4例(4%)。合并心力衰竭88例(88%),脑梗死10例(
期刊
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Senile degenerative cardiac vascular disease, SDCVD)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瓣膜疾病,是心脏瓣膜及其附属结构(包括瓣环、瓣叶、腱索及乳头肌等)的退行性改变导致的一种病征,病变进展缓慢,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病情程度加重,是引起老年人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绞痛、晕厥甚至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须重视SDCVD的防治。 
期刊
摘 要 目的:总结分析椎管内原发肿瘤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方式;结论:MRI检查对椎管内原发肿瘤有较高的检出率,对明确病变性质和部位有重要意义,最终确诊依赖于病理诊断,早期彻底切除肿瘤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胸椎管内肿瘤 病理诊断 手术治疗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月~2007年1月收治胸椎管内原发肿瘤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77岁,平均48±7.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