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纤颤100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w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2003年4月~2004年7月住院病人100例,根据心电图改变,确定心房纤颤的诊断。发病年龄18~84岁,平均60.36±14.33岁,男32例,女68例。
  病因、并发症及预后:风湿瓣膜病48例(48%),扩张型心肌病26例(26%),高血压冠心病12例(12%),肺心病8例(8%),肥厚型心肌病2例(2%),孤立性房颤4例(4%)。合并心力衰竭88例(88%),脑梗死10例(10%),死亡4例(4%)。阵发性房颤20例,其中孤立性房颤4例;持续性房颤80例。
  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情况比较:阵发性房颤组平均年龄高于持续性房颤组,但差异无显著性。两组间瓣膜心脏病房颤(0/62.5%)、非瓣膜病房颤(80%/35%)、心力衰竭(50%/100%)、合并肺梗死(0/12.5%)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孤立性房颤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本组病人共检查超声心动图34例,持续性房颤组左房内径(LAD)≥40mm明显多于阵发性房颤组(64.71%/5.88%,P<0.05)。
  在合并用药中,阵发性房颤组患者使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明显多于持续性房颤组(50%/22.5%,P<0.05),持续性房颤组病人洋地黄类药物应用明显多于阵发性房颤组(95%vs60%,P<0.05)。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抗凝药两组病人应用例数比较少,差异无显著性。
  
  討 论
  
  心房纤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也是心血管病人住院的常见原因。多数病人往往因心室率过快而有显著的临床症状住院。本组总结100例房颤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60.36±14.33岁,合并心衰者88例(88%),病因首先为风湿瓣膜病(48%),其次扩张心肌病(26%),再次高血压冠心病(12%),其他包括肺心病、肥厚型心肌病及孤立性房颤。近20年来,风湿瓣膜病发病率下降,高血压冠心病发病率上升,房颤病因发生变化。本组资料风湿瓣膜病和扩张型心肌病成为主要病因,可能与二者合并心衰有关。慢性心衰或瓣膜心脏病的严重程度增加,则房颤的发病率增加。
  根据房颤发作持续状况,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三类。阵发性房颤常能自发终止,持续性房颤不能自发转复窦性心律,永久性房颤是慢性房颤经复律与维持窦性心律治疗无效者。本组资料显示:阵发性房颤20例,持续性房颤80例。持续性房颤病人全部合并心力衰竭,明显多于阵发性房颤病人。34例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左房内径≥40mm病人,持续性房颤组明显多于阵发性房颤组。心衰心房增大引起心房肌纤维肥大、间质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变性坏死,造成心房肌快速除极兴奋灶自律性增强或多个环路的折返,使房颤得以发生和维持。持续性房颤组瓣膜心脏病明显多于阵发性房颤组,风湿瓣膜病以女性多见,年龄偏小。故本组病人女性偏多,持续性房颤组年龄偏低。
  房颤病人的药物治疗包括复律、控制心室率及防治栓塞。复律治疗包括Ⅰ或Ⅲ类药物,本组病人口服乙胺碘呋酮共28例,持续性房颤组多于阵发性房颤组,但剂量偏小,用药时间短达不到复律效果。控制心室率治疗主要应用洋地黄类药物及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共84例应用,持续性房颤组多于阵发性房颤组,起到了治疗心衰和控制心室率的作用。β受体阻滞剂共14例应用,可能病人并严重心衰限制应用。防治栓塞主要是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本组病人应用例数少,不够规范,共有10例合并脑栓塞,均为持续性房颤病人。本组资料显示,心房纤颤的药物治疗不够规范,应予加强。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对11例急性偏瘫患儿从预防并发症和防止肢体肌肉萎缩、肌腱挛缩着手,对瘫痪肢体进行早期治疗。方法:保持良好的肢体关节功能位,促进肢体的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结果:治疗2个月后肌力能达到V级,显效7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100%;结论:通过早期康复治疗,防止肌肉韧带挛缩,保持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变形,短期内效果明显,为肢体康复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关键词 小儿急性偏瘫综合征 早期康复治
期刊
摘 要 目的: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可能发生的后遗症降低到最小程度,提高患儿生存质量。方法:对2005年75例HIE患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恢复期进行早期干预,采用盖赛尔方法检测分析。结果:进行神经功能检查,9个月时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12个月时 P<0.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早期干预能预防和减少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并随着月龄增加效果更为明显,提高了患儿的生
期刊
摘 要 研究氢化物-无色散原子荧光法测定供水材料浸泡液中的锡。锡的检出限为0.056μg/L,平均回收率在94.3%~105.1%范围内。本法快速、灵敏,结果满意。    材料与方法    试剂:①锡标标准储备准液:GSBG62072-90。②2mol/L无锡盐酸的制备:用密闭平衡法制取,即在空燥器内放入1烧杯盐酸和1烧杯纯水,放置1周后对去离子水中的盐酸浓度进行标定,便得到不含锡的相应浓度盐酸。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蛋白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成组设计的对照试验方法,运用免疫组化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MMP-7蛋白及mRNA在鼻咽癌及慢性鼻咽炎组织中的表达。使用方差分析、q检验、t检验和X2检验进行组间差异的统计学分析。结果:MMP-7蛋白在鼻咽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9.17%,明显高于在慢性鼻咽炎中的表达率1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慢性肾衰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并就其作用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慢性肾衰竭患者24例,每日口服缬沙坦80mg, 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肾功能、血一氧化氮及尿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时血压为17.2±0.7/11.2±0.5kPa,比治疗前的18.8±0.7/12.0±0.4kPa降低(P<0.05);血清肌酐治疗8周时为334±188μmol/L,比治疗前的4
期刊
关键词 西米替丁 半衰期 不良反应    对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及支气管哮喘而言,茶碱及糖皮质激素是常用药物。有时因受原有心脏病及其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其应用常受到用量、用药次数等方面的限制。我们在应用氨茶碱、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喘息性肺疾病过程中,合用西米替丁等 H2受体阻滞剂。影响茶碱代谢使其排泄减慢,延长半衰期,同时避免了激素的相关不良反应,收到良好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般資料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討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糖尿病、高血压病、肝肾疾病、甲状腺病、恶性肿瘤及近期感染性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常规使用阿司匹林、硝酸酯类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低脂饮食,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20mg,每晚顿服,连用12周。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24小时内及治疗后12周采集空腹静脉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川牛膝醇提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降压作用以及对大鼠血浆前列环素(PGI2)的影响。方法:将40只SHR随机分为5组,采用尾动脉测压法测量给药前及给药后2、4、6、8周大鼠收缩压,采用放免法检测PGI2。结果:给药8周后,川牛膝醇提物明显降低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其中高剂量组的降压幅度与卡托普利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并且与空白组比较,依那普利组和川牛膝醇提物高剂量组的P
期刊
摘 要 目的:评价ATP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动态心电监护下,静脉注射ATP。结果:38例中有效36例,无效2例,有效率95%,注入ATP后大多无明显不良反应,4例出现胸闷、恶心呕吐,2例出现室性早搏,3分钟内上述不适自行消失,1例出现窦性停搏,4.5秒钟后自行恢复窦性心律。结论:ATP疗效确切、使用方法简单、价格低廉、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基层治疗PSVT的首选药
期刊
临床资料    2001~2006年收治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17例,心功能均为Ⅲ~Ⅳ级;男10例,女7例;其中冠心病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风湿性心瓣膜病3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病史7~32年,平均14.2年。    讨 论    难治性心力衰竭又称顽固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临床特征复杂,治疗有效率低,死亡率高。  难治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特点为:①左右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存在。②前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