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管内原发肿瘤12例诊治体会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ang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总结分析椎管内原发肿瘤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方式;结论:MRI检查对椎管内原发肿瘤有较高的检出率,对明确病变性质和部位有重要意义,最终确诊依赖于病理诊断,早期彻底切除肿瘤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胸椎管内肿瘤 病理诊断 手术治疗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月~2007年1月收治胸椎管内原发肿瘤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77岁,平均48±7.1岁。T1~4椎管内5例,T5~8椎管内6例,T9~12椎管内1例。硬膜外3例,髓外硬膜内8例,髓内1例。病程7个月~9年,平均17±6.9个月。
  临床表现:患者症状与体征因肿瘤的部位、大小以及是否有脊髓压迫,存在很大差异,首发症状多为非特异性疼痛,后期逐渐出现脊髓损伤神经源性症状。症状多逐渐加重,腰背部胀痛10例,间歇性跛行3例,胸腹部束带感7例,下肢麻木无力6例,步态不稳、有踏棉感4例,括约肌功能障碍5例,肌张力增高4例,浅反射减退11例,腱反射亢进3例,巴宾斯基征阳性6例,踝阵挛阳性4例。
  辅助检查:均常规行脊柱正侧位X线片检查,3例患者有椎间孔扩大、椎弓根受压及椎体后部受压、椎管扩大等异常改变。9例患者行CT檢查,能对肿瘤定位者6例。所有患者常规行MRI检查,均显示椎管内占位性病变。10例经MRI及CT影像学术前诊断为椎管内原发肿瘤。神经鞘瘤或神经纤维瘤为边缘光滑、与脊髓分界清楚的梭形或哑铃状,信号增强伴有混杂信号提示有囊性变;脊膜瘤显示硬膜内髓外圆形或椭圆形的瘤体,与脊髓组织边界清楚,T1加权像等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
  手术方法:视肿瘤具体位置而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位于腹侧者采用侧前方或前方入路,本组3例;其余均采用后侧入路,本组9例。取俯卧位。取病变节段脊柱后正中切口,常规显露包括病灶上、下各一椎板。术中C型臂透视确定病变部位,以肿瘤为中心咬除相关的棘突、椎板及椎板间黄韧带,充分显露椎管和减压。彻底止血,保持术野清晰,根据瘤体与硬膜的关系,处理硬膜囊,仔细轻柔解剖分离,力争完整、彻底取出肿瘤。
  如肿瘤为硬膜外,则无需切开硬膜囊,分离瘤体与硬膜粘连,将其摘除。如肿瘤为硬膜内,于其所在平面中央纵形切开硬膜并用吊线牵引,探查瘤体位置,分离瘤体与硬膜粘连,分离出穿过瘤体的神经纤维。对位于后方或侧后方的瘤体、仔细分离后力争完整取出。瘤体较大、完整取出困难者,可分块切除。
  根据后路椎板切除范围和是否切除椎弓根等影响脊柱稳定性因素,决定是否进行脊柱稳定性重建,行内固定和后外侧植骨融合,本组7例肿瘤摘除后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植骨融合术。
  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影像学复查以了解肿瘤切除后脊柱脊髓情况、病变节段脊柱稳定性、内固定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
  
  结 果
  
  肿瘤完全切除9例(75.0%),大部分切除3例(25.0%)。术后的病理诊断为神经纤维瘤7例,神经鞘膜瘤4例,脊膜瘤1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2.8±2.6个月。1例神经鞘瘤患者术后出现不全瘫,Frankel分级为C级,术后6个月恢复至D级。其余患者术后3~6个月临床症状消除或缓解。所有患者复查X线片示脊柱稳定性好;植骨均在3个月内融合。
  
  讨 论
  
  胸椎管内肿瘤的早期诊断:椎管内肿瘤因多数早期临床征象不典型,有一部分病例症状可出现反复,早期X线阳性率低,易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椎管狭窄、腰肌劳损等疾病相混淆,误诊率及漏诊率较高[1,2]。常见误诊及漏诊的原因主要有:①临床征象不典型,询问病史不详细,体检不细致,先入为主。椎管内肿瘤的病情一般为进行性发展,可由下而上发展,脊柱多无畸形,直腿抬高试验一般无典型的放射痛,运动、感觉、反射障碍往往不只局限于单一神经根的支配区,与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有所不同;②缺乏对椎管内肿瘤的认识,特别是对部分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可因肿瘤周围脊髓水肿的消退、肿瘤少量出血的吸收、脊髓功能的代偿及激素的应用等而暂时缓解缺乏认识。MRI是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测手段。本组MRI检查对全部病例都能精确定位,明确肿瘤的大小范围,显示脊髓受压情况。此外,MRI有助于肿瘤的定性诊断。
  胸椎管内原发肿瘤的治疗:椎管内原发肿瘤具有病程长、进展缓慢的特点,临床症状不一,常伴有瘫痪,可因诊治不当导致预后不良,甚至造成终身残废。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手术切除。原则是在不加重脊髓神经损伤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切除肿瘤。本组12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完全切除者占75%,除1例出现不全瘫外,其余患者临床症状消除或缓解,疗效较为满意。
  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减压要充分,要做到在保护脊髓免受损伤的前提下尽量切除肿瘤,必要时可采取分块切除的办法进行。
  对于哑铃形肿瘤,应尽量做到一期完全切除肿瘤,以降低再次手术率:后路手术可采用以肿瘤为中心的后正中切口,打开椎板后先切除椎管内部分。如肿瘤与脊髓或神经根粘连紧密,则可先在包膜内分块切除, 待瘤体缩小后再分离切除包膜,尽量保证包膜完整,这样既有利于肿瘤彻底切除,又能避免对脊髓和神经根的损伤。
  术中正确处理肿瘤与硬脊膜的关系,预防脑脊液漏的发生:术中硬脊膜如有破损,应用细丝线和细弯圆针缝合。如术中无法修补,可用明胶海绵或邻近筋膜肌片覆盖,逐层缝合关闭切口时,应严密缝合,不放置负压引流,术后注意密切观察并加强抗感染治疗。
  稳定性的重建:后路手术中广泛椎板切除会影响椎体稳定性,需行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本组7例患者同期进行了脊柱稳定性的重建,行相邻椎体椎弓根螺钉固定,并用减压所获得的棘突和椎板碎骨进行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术后支具保护3个月。
  
  参考文献
  1 周秉文.提高认识,警惕脊柱肿瘤导致的腰背痛.颈腰痛杂志,1997,18(2):73-74.
  2 蒋化龙.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分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6(12):885-888.
其他文献
摘 要 研究氢化物-无色散原子荧光法测定供水材料浸泡液中的锡。锡的检出限为0.056μg/L,平均回收率在94.3%~105.1%范围内。本法快速、灵敏,结果满意。    材料与方法    试剂:①锡标标准储备准液:GSBG62072-90。②2mol/L无锡盐酸的制备:用密闭平衡法制取,即在空燥器内放入1烧杯盐酸和1烧杯纯水,放置1周后对去离子水中的盐酸浓度进行标定,便得到不含锡的相应浓度盐酸。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蛋白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成组设计的对照试验方法,运用免疫组化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MMP-7蛋白及mRNA在鼻咽癌及慢性鼻咽炎组织中的表达。使用方差分析、q检验、t检验和X2检验进行组间差异的统计学分析。结果:MMP-7蛋白在鼻咽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9.17%,明显高于在慢性鼻咽炎中的表达率1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慢性肾衰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并就其作用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慢性肾衰竭患者24例,每日口服缬沙坦80mg, 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肾功能、血一氧化氮及尿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时血压为17.2±0.7/11.2±0.5kPa,比治疗前的18.8±0.7/12.0±0.4kPa降低(P<0.05);血清肌酐治疗8周时为334±188μmol/L,比治疗前的4
期刊
关键词 西米替丁 半衰期 不良反应    对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及支气管哮喘而言,茶碱及糖皮质激素是常用药物。有时因受原有心脏病及其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其应用常受到用量、用药次数等方面的限制。我们在应用氨茶碱、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喘息性肺疾病过程中,合用西米替丁等 H2受体阻滞剂。影响茶碱代谢使其排泄减慢,延长半衰期,同时避免了激素的相关不良反应,收到良好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般資料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討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糖尿病、高血压病、肝肾疾病、甲状腺病、恶性肿瘤及近期感染性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常规使用阿司匹林、硝酸酯类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低脂饮食,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20mg,每晚顿服,连用12周。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24小时内及治疗后12周采集空腹静脉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川牛膝醇提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降压作用以及对大鼠血浆前列环素(PGI2)的影响。方法:将40只SHR随机分为5组,采用尾动脉测压法测量给药前及给药后2、4、6、8周大鼠收缩压,采用放免法检测PGI2。结果:给药8周后,川牛膝醇提物明显降低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其中高剂量组的降压幅度与卡托普利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并且与空白组比较,依那普利组和川牛膝醇提物高剂量组的P
期刊
摘 要 目的:评价ATP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动态心电监护下,静脉注射ATP。结果:38例中有效36例,无效2例,有效率95%,注入ATP后大多无明显不良反应,4例出现胸闷、恶心呕吐,2例出现室性早搏,3分钟内上述不适自行消失,1例出现窦性停搏,4.5秒钟后自行恢复窦性心律。结论:ATP疗效确切、使用方法简单、价格低廉、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基层治疗PSVT的首选药
期刊
临床资料    2001~2006年收治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17例,心功能均为Ⅲ~Ⅳ级;男10例,女7例;其中冠心病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风湿性心瓣膜病3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病史7~32年,平均14.2年。    讨 论    难治性心力衰竭又称顽固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临床特征复杂,治疗有效率低,死亡率高。  难治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特点为:①左右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存在。②前向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3年4月~2004年7月住院病人100例,根据心电图改变,确定心房纤颤的诊断。发病年龄18~84岁,平均60.36±14.33岁,男32例,女68例。  病因、并发症及预后:风湿瓣膜病48例(48%),扩张型心肌病26例(26%),高血压冠心病12例(12%),肺心病8例(8%),肥厚型心肌病2例(2%),孤立性房颤4例(4%)。合并心力衰竭88例(88%),脑梗死10例(
期刊
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Senile degenerative cardiac vascular disease, SDCVD)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瓣膜疾病,是心脏瓣膜及其附属结构(包括瓣环、瓣叶、腱索及乳头肌等)的退行性改变导致的一种病征,病变进展缓慢,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病情程度加重,是引起老年人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绞痛、晕厥甚至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须重视SDCVD的防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