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与平民教育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_ak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9月9日,《人民日报》全文刊发了温家宝总理的署名文章《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这是温家宝总理在第27个教师节前夕,到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慰问教师、考察农村教育时所作的报告。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幸与张家口的1000多名教师共同聆听了总理的教导,亲自感受了总理对教育的理解之深、对农村的关注之重和对教师的关爱之情。
  早在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就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特别强调了平民教育问题:“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9亿农民,平民的比重更高”,“我们之所以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就是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都能受到教育”。在张北三中的这次报告会上,总理明确提出了平民教育的思想,提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一批教育界人士在河北、江苏、四川等地发起的乡村教育运动。
  平民教育就是当时乡村教育运动的代表。我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接触平民教育这一概念的。1984年,我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定县(今定州市)农村当了一名小学教师。7年的教师生涯,让我对农村、农民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也对平民教育有了切身的感受。离学校十几里远的地方,有一个村子叫翟城,是早年平民教育的实验区。平民教育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晏阳初先生提倡并发起的。那时,晏阳初先生带领一批知识分子来到定县,立志改造农村、改造农民,进行教育实验,创造出了“定县模式”。当时的口号是“除文盲,作新民”。抗战后被迫南迁,晏老又在四川建立了乡村建设学院。晏阳初等教育先辈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孜孜以求、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当前形势下,农村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首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只有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才能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次,只有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提高城市人口的整体素质。当前我国城市常住人口中,来自农村的人口已经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相关研究,1982年全国流动人口规模为657万,到2009年已经超过2.11亿;1982—2009年,流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0.6%增加到15.8%。农民工占流动人口的比重也由1982年的38%上升到2009年的76%。农民工已经占到全部人口的一成以上。第三,只有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才能提高现代工业生产的水平。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工业生产的生力军。2006年,上海曾进行过一项关于流动人口问题的调查。调查显示,在沪务工农民超过400万,其中商业、餐饮等服务行业占32%,制造加工行业占26%,建筑施工行业占20%。如何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农民工,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0年,我国宣布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晏先生当年提出的“除文盲、做新民”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又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相对较弱,这不仅表现在办学条件上,更表现在教育水平上。平民教育思想从提出至今虽然已过去90年了,但在解决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出现的问题时,仍给我们很多启示:
  1.发展农村教育,需要有一批志愿为农村教育献身的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学毕业生在城市都是凤毛麟角,何况农村!而就是这样一批受过高等教育、有些甚至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热情,来到农村开展教育工作。晏阳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20年,他回到中国,受“五四”新青年运动的影响,立志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深入华北、华西等19个省,进行调查研究、宣传平民教育,并于1922年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1926年,平教会在定县成立实验区,进行平民教育实验工作。当时在平民会工作的有近300人,其中,著名学者孙伏园、熊佛西、李景汉等亲自参与实验工作。这些教授、专家离开舒适的大城市,全家移居定县,一时形成了世人瞩目的“博士下乡”同农民为伍的新局面。当时正在燕京大学任教的雷洁琼先生也参加了定县的社会调查。在当年的一个普通县城,集中如此多的著名人士和近百名高级知识分子,“回到农村”、“回到民间”,为平民服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的。今天,要搞好农村教育,缩小城乡差距,更需要成千上万的优秀知识分子到农村去。
  2.发展农村教育,需要扎实的科学研究
  当年,晏阳初先生之所以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与他坚持科学精神、注重社会调查研究是分不开的。他认为:平民教育工作既然是以实际生活为研究对象,就必须到民间开展实地工作,具体的方案必须以事实为根据,而事实必须来自实地社会调查。正是秉承这一思想,著名社会学家李景汉先生主持了大型的定县实验区的社会调查,形成73.7万字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其调查之细实为罕见,光各类调查表就有314个之多。据当时参加调查的张世文回忆:“如调查人口,不易得出准确数字,因那时定县农民是不把小孩计入‘人’数的。我们就到农家去看,根据晾晒的衣服一一问询。又如两村的距离,答案常为实距的两倍,因答者认为,你去了不是还要回来吗?还有,某人的出生日期是很难查清的,回答往往是‘赶庙会时生的’、‘中秋时生的’等。”可见,调查之细、态度之严谨。今天,我们加强农村教育,必须有这种科学务实的态度,必须有这种植根于基层、扎实做研究的决心,因为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3.发展农村教育,要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1988年,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学术讨论会在菲律宾举行,晏先生在接受会议代表、中央教科所宋恩荣研究员的提问时指出:“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概念,不足以概括我的思想事业。”在晏先生看来,他毕生所从事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运动,是将教育与生产、健康、自治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是为了培养人的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团结力,以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这一认识,在今天看来,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农村教育,不单是学校教育,更是与科技知识的推广、生活方式的改善、政治制度的完善息息相关。因此,我们今天谈农村教育,应该把它看作一个系统工程,与农业、卫生、政治等工作同步推进,方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责任编辑/闫益佳
其他文献
在一个学校里,即使一个最普通的班级,也应该有自己的长处。班主任在带班过程中需要仔细观察,发现班级中的人才和一个班级整体的强项,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放大,逐渐形成富有自己班级特色的“名片”。所谓的“班级名片”,就是在一个学校中,你的班级能被识别的特色,就是被别人所羡慕的过人之处,它是班级凝聚力的象征,是班级自信的源泉。  在“班级名片”的选择上,可选择“成绩名片”与“文化名片”。“文化名片”更能体现一
[摘 要]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把学生幸福与德性发展有机结合,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本文提出,幸福是一种具有客观性的主观存在,这一特性决定了幸福感是可培养的;“关爱”兼有德性与幸福品质的属性,为德育实现学生幸福与德性发展的有机统一提供了可能;在德育实践中,通过实施幸福教育与德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策略,完全可以实现令学生幸福的德育。  [关 键 词] 幸福;德性;关爱  [作者简介] 冯光,浙江嘉兴学院思
[摘要] 陶行知训育方法是其生活德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要落到实处,关键还是要看其采用的方法是否合适、是否有效。在训育方法方面,陶行知有其独到之处,包括教训合一法、教学做合一法、小事大做法、集体生活教育法以及兴趣教育法等。这些方法对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 键 词] 训育;方法;生活  [作者简介] 何增光,湛江师范学院思政部教授,博士    陶行知的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温家宝总理2011年8月28日在河北省张北县农村教师大会上讲话时,再次强调要“造就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办好农村教育的重要举措,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温总理的讲话,句句实在,高瞻远瞩,不仅对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意义重大,而且对促进农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意义
[摘要] 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应当为学生人生的幸福奠基。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教育观是课程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幸福缺失的理论根源,课程评价是让学生幸福缺失的主要现实因素。优化课程实施应从如下四个角度入手:重塑课程目标,变革教学策略,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评价内容。  [关 键 词] 幸福;教学策略;课程目标;课程资源  [作者简介] 牛文明,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    幸福是人类一切生活的最终目的
所谓“管”,指的是为了让犯错误的学生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养成良好习惯,教师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的行为。而当前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情况是怎样的呢?笔者曾对自己所在地区的12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的教师都觉得现在的学生“不好管”,尤其是初中学段表现最为突出。  在学校生活中,常听老师们这样议论:    甲:××太不好管了!  乙:不好管就少管!别给自己找麻烦!  丙:管不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