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学生幸福与德性发展的有机统一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l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把学生幸福与德性发展有机结合,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本文提出,幸福是一种具有客观性的主观存在,这一特性决定了幸福感是可培养的;“关爱”兼有德性与幸福品质的属性,为德育实现学生幸福与德性发展的有机统一提供了可能;在德育实践中,通过实施幸福教育与德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策略,完全可以实现令学生幸福的德育。
  [关 键 词] 幸福;德性;关爱
  [作者简介] 冯光,浙江嘉兴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副主任,教授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兴起了探讨“幸福教育”的热点,但从德育视角展开幸福教育与德性发展有机结合的微观研究,鲜有。笔者认为,德育应该并能够在幸福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实现培养学生幸福感与发展学生德性的有机统一。
  
  一、实现学生幸福与德性发展
  有机结合的理论依据
  
  就幸福的内在本性而言,幸福是对人一生具有重要意义的心理需要、行动目的和理想得以实现的心理体验。这是客观的,没有需要和理想的客观实现,就没有幸福。因此,幸福由两大因素构成:一是需要、目的的实现,这是幸福与否的客观标准;二是心理体验,是主观的心理过程。这表明,幸福不能脱离客观的幸福生活状态而存在,同时,一种幸福的生活状态只有被自我觉知的时候,才对个人有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说,幸福是对美好生活的评价和体验,是对生命的理解与领悟,是对人生价值的自我肯定。
  众所周知,随着人类文化的不断进步和社会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研究逐步从社会层面转向人的层面,现代德育越来越趋向人性化。[1]追求幸福是“无须加以论证的”。是人的先天性行为倾向和人性的一种体现,而德性也是人性的体现。因此,实现德育的人性化,就要求把培养学生幸福感与发展学生德性有机统一起来。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而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关注社会幸福。和谐社会是幸福的社会,为人民谋幸福是衡量社会和谐的最高标准,是和谐之本。同时,建设和谐社会,又要加强道德建设。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必须以道德建设作支撑。这就要求一手抓道德和法制建设,一手抓民生和社会幸福感的提升,实现两者有机结合。学校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同样应该一手抓道德建设,一手抓学生幸福感的提升。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学校德育作为与学生生命个体最为切近、密切的教育活动,理应担当发展学生德性、关怀学生幸福的重任。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中心应当是活生生的人,而不应当是僵硬刻板的知识。人不仅需要获得全面而丰富的知识,更需要具有完整而丰满的人性。人不仅仅只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人本身就是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其潜能的充分展现。因此,教育不仅要将他们训练成有用之人,更重要的是要将他们培育成幸福之人。教育与人性、教育与幸福之间不仅密切相关,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教育都应当是合乎人性的幸福教育。“所有的教育”当然包括德育,其目标、内容及过程始终体现着德性与幸福的有机统一。
  伦理学关于道德与幸福的关系有两大流派。感性主义理论认为:幸福即道德,幸福是道德的目的。人们获得了幸福,也就获得了道德,道德是达到幸福的手段。理性主义理论认为:幸福存在于道德之中,人能够在德性修养中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尽管感性主义理论和理性主义理论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但他们认为“道德与幸福有密切联系”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把两者综合起来,便是道德和幸福的完整联系。这也提示我们的德育工作,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幸福感与发展学生德性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的幸福通过德育而获得。
  
  二、实现学生幸福与德性发展
  有机结合的可能性
  
  实现学生幸福与德性发展的有机统一,还涉及可能性问题。一是幸福能否教育,或德育能否对幸福进行教育;二是能否实现德性教育与幸福教育的有机统一。
  关于德育能否对幸福进行教育问题,涉及到影响人幸福的因素问题。尽管影响人幸福的因素极其复杂,概括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客观因素,二是人自身的主观因素。一般说来,外在条件愈符合人的需要,就愈容易产生幸福感。然而,幸福的获得更重要的还是人自身的生活态度,对幸福的理解以及对幸福的感受能力。
  狄慈根对幸福的主观选择性有过精辟论述,他说:“现实的幸福是形形色色的,真实的幸福只是主观的选择,……在各种不同的人中,在不同的时代中,实际上存在着许多极其相反的、但都被认为是致福的事物。在这里是幸福的东西,在那里却是灾难。”[2]由于幸福关涉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因此在相同或不同的境遇中,不同的人感受和体验幸福的程度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所谓“身在福中不知福”和“孔颜之乐”就是例证。现代实证研究也表明,内源性目标的追求(如个人成长、自由、自主、仁爱等)比外源性目标的追求(如经济成功、生理吸引、社会地位等)带给人更多的幸福感,这说明个人内在的主观态度对幸福感极其重要。
  因此,幸福可以说是一种客观性的主观存在。目前,大家普遍认同个人内部存在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幸福能力是构成幸福的重要因素。而判断幸福的幸福观、感受幸福的幸福品质、创造幸福的幸福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磨砺和培养的。既然是后天的,它就可以通过德育培养。
  关于德育能否实现德性教育与幸福教育的有机统一,涉及现实中是否存在兼有德行和幸福两种属性品质的问题,并且这一品质还具有很大的德性容量。综合各方面的研究表明,“关爱”这一心理品质兼有德性与幸福两方面属性,由此决定了德育可以通过关爱品质的培养,实现德性教育与幸福教育有机统一。
  八十年代以后,吉利根等人运用文献法和实证法首次研究确认了“关爱”价值取向的存在,说明道德关系的本质不只是公正,还具有关爱这一要素。[3]后来又有人提出完整而完美的德性除了公正以外,还包括关爱与宽恕。关爱内含爱人。众所周知,儒家道德是以“仁”为核心的,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智、勇等道德原则和规范都是“仁”的体现。所谓“仁”即爱人,爱人与关爱是融通的。同时,关爱还具有广阔的德性发展空间和德性容量,是其他优良情感和道德品质的基础。弗洛姆多次论及爱的“要素就是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4]。而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这几方面又是相关的。关爱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会负责、学会尊重,有利于促进整体德性发展。
  学会关爱也是现代德育的主题和重要内容。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了新世纪教育的主题是“学会关心”。自此以来,学会关心和关爱成为现代教育的新走向。从我国现代德育内容看,从爱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到爱党、爱社会主义,无不体现了“爱”的主线。关爱包含了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等所有领域。
  另一方面,关爱又是积极情感和品质。幸福是一种高级情感,更是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是构成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和实质内容。[5]而关爱的“爱”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情感。爱的本义为亲爱、喜爱,有爱就有幸福,爱与愉悦是连为一体的。国外相关研究表明,“爱”是一种积极情感。认为爱由多种积极情感所组成,包括兴趣、欢乐、满意等等。[6]马斯洛把爱和归属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要。“爱人”正是在爱或被爱过程中获得了“爱”的精神需要满足——幸福。
  关爱包括关爱他人的情感和能力与接受他人关爱的情感和能力。有爱心的人,能积极体察他人情感需要,善于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意义关联,具备敏锐的移情能力和关爱信念,并能将信念转化为关爱行为。关爱他人就是通过这种移情能力并转化为给予他人关爱的行为中,体会到人的本质力量和潜能实现的幸福。弗洛姆指出:“爱是人积极能动的力量。”[7]他从本质上揭示了“爱”这种“给予即潜能的充分实现。正是在给予中,……我体悟到自身的博大、沛然活力、流畅生机,由此感受到无限欢悦。给予比获取更令人愉快”[8]。
  有爱心的人还能够积极接受和正确感受他人的关爱,并以恰当的方式积极回应他人的关爱。实证研究表明,人际支持的质量、人际支持的力度和亲密度与人的积极情感正相关。[9]这表明,一个人在遇到困难与烦恼时,能够善于利用各种社会支持的行为,即是在积极地接受他人的关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和能力的体现。因此,可以说,幸福的真谛在于关爱,培养关爱品质既能发展德性,又可以培养幸福感。
  
  三、实现学生幸福与德性发展
  有机统一的德育策略
  
  实现学生幸福与德性发展的有机统一,使其从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必须有德育的现实操作方法和有效策略。限于篇幅,本文提出三种基本策略。
  (一)把幸福观教育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幸福观教育是基于对学生幸福关怀的教育。幸福观与人生观、价值观密切联系。幸福观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体现,人生观、价值观对幸福观起统摄作用。幸福观先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因此,把幸福观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应以幸福观教育为基础。幸福观教育在内容上,应把幸福目标、幸福标准、幸福追求方式的教育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教育有机结合,把培养学生的幸福观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幸福观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把幸福观教育渗透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之中,可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实现教育效果的良性互动。诸如如何看待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成功与挫折的问题,怎样处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享受与创造的关系,既是一个人幸福观的体现,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这些关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幸福观,提高幸福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当前学生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受社会环境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和功利化特点。特别是在对幸福的理解上出现诸多偏差,核心价值在迷茫中流失。面对这一现实,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核心价值对学生幸福观形成的根本性指导作用 以社会核心价值影响学生的行为取向、价值理念或价值目标,为学生幸福观正确导向。
  (二)把满足爱的需要与发展道德需要相结合
  “爱”这一积极情感的产生与爱的需要满足相联系,道德情感和道德幸福的产生则与道德需要的满足密切相关。马斯洛指出:“正如所有的树木都需要环境中的阳光、水和养料一样,所有的人也都需要从他们的环境中获得安全、爱和地位。……一旦满足了这些初级的需要,每棵树和每个人就以他独特的形式开始发展。”[10]人都有爱的需要,只有满足了爱的需要,人的德性和其他情感才能健康发展。因此,从学生爱的需要出发,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身心和精神关爱,是培育优良情感和德性的基础。这就要求教育者要爱护、欣赏每个学生,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和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长,以教师的爱满足并培养学生的“爱”,让爱成为“一种努力使被爱者得以成长和幸福的行动”[11],教师的关爱行为才会无形中促进学生关爱品质的养成与幸福的获得。
  同时,教师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爱。学生爱的需要一旦满足,则会产生爱的积极情感,这种积极情感经教育者引导,并与道德需要满足相结合,容易向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人类等高级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发展。引导学生在“互助”、“互爱”活动中体验“互助”、“互爱”之乐(积极情感)和道德认同(道德情感),随着这种愉快体验反复进行和积累,由具体的助人(帮助同学)之乐,向为国家、社会、全人类奉献之“乐”移情和认同,以天下之乐为乐,从而形成高尚的人生意境。
  (三)把培育自爱德性行为与关爱他人的德性行为相结合
  学生自爱的德性是以自尊为核心的。研究表明,自尊是一切美德的基础,自爱是他爱的基础,高层次的自爱能够表现为他爱。[12]同时,还有研究表明,自尊是影响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最佳因素。[13]因此,把培育自爱德性行为与爱人的德性行为相结合,是实现学生幸福与德性发展有机统一的基本途径。学会关爱,应从关爱学生自己的德性行为开始。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开展以培养自尊、自信为主要内容的“自我德性锤炼”活动,包括关爱自我生命、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呵护自我心灵健康、热爱生活、自立自强、追求理想等行为的锤炼;另一方面,在“自我德性锤炼”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担任志愿者”、“尊老爱幼”、“扶贫帮困”、“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并扩展关爱之情。
  除开展关爱活动外,“践行关爱”还必须重视学生关爱行为的日常化、生活化、自主化,引导学生自愿自觉地在个人生活中关爱自己、在家庭生活中孝敬父母,在学校生活中尊敬师长、帮助同学,在社会生活中关爱他人,实现关爱行为的正向迁移。日常化、自主化的关爱行为是学生形成关爱品质的标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幸福和德性发展才得以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吴天武.论人性化教育[J].教育探索,2004(1):48-51.
  [2] [德]狄慈根.狄慈根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三联书店,1978:94.
  [3] 岑国桢.吉利根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修正[J].心理科学,1992(4):31-35.
  [4][11] 冯川.弗洛姆文集[C].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354,167.
  [5] 苗元江,余嘉元.试论幸福教育的起点、核心、目标[J].教育评论,2001(5):7-8.
  [6] Fredrickson,B.L.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J].Reviewof General Psychology,1998(2):300-319.
  [7][8] [美]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北京:三联书店,1988:107,114.
  [9] 池丽萍,辛自强.幸福感:认知与情感成分的不同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2):27-32.
  [10] [美]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29.
  [12] 沈嘉祺.论道德教育中的自爱[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2):5-12.
  [13] 郑雪,严标宾等.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06-107.
  责任编辑/李书华
其他文献
今年教师节前,温家宝总理在河北省张北县第三中学考察时,为广大农村教师作了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温总理说,农村教育是农村的希望,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农村教育发展了,农民素质提高了,就会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相反,如果农村教育跟不上,众多的人口就会成为发展的巨大压力。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教育的发展关涉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直接关系
近五、六年来,虹口高级中学大力推进“绿色生命教育”,以绿色班级建设为载体,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倡导班主任开展生活德育,注重德性的体验,在班级工作中,“以友引领。以情熏陶”,密切了师生关系,活化了德育,大大提升了德育的有效性。  一、以绿色班级建设为载体  “绿色班级”是指在生命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以师生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物质环境为载体、制度环境为保障、文化环境为熏陶,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学生的
一、概述 现代轻轨车辆是由传统的有轨电车发展而来。当前在欧洲及美国的现代化有轨电车在车辆结构及技术水平方面与轻轨车辆并无不同。本文所述轻轨车辆包括有轨电车。 轻
人们心目中的“优生”,往往是指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有人甚至认为“优生素质好,不用教育也成才”。其实不然,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优生”不“优”的现象屡见不鲜。  本来,真正意义上的“优生”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一些教师或家长眼中,“优生”往往仅指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对“优生”的爱几乎是天生的,但这种“爱”往往会妨碍教师客观理智地认识“优生”的特点,因而忽略了对他们的教育,误以为“优生”教育只
教师这个职业,有其特殊性,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虽然与其他家长有共同规律,但也有它独有的优势和劣势。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过于规律、稳定的生活会使孩子缺乏应变能力    一般来说,教师的生活方式稳定、规律且清静。这种生活方式对孩子学习无疑是有利的,所以教师的孩子“问题生”占的比例很少。但是,这种稳定、规律、清静的生活,对孩子也可能有害处,会使有的孩子缺乏应变能力,因
[摘要]幸福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幸福的德育是一种真正适合每一个学生内在追求与发展的德育。探索和实践为了幸福的德育,需要对现行学校德育进行反思和整体设计。  [关键词]幸福;德育;反思;整体设计  [作者简介]程方平,中央教科所,研究员    幸福,是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和讨论的概念和话题,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者越来越明确的追求目标。大家之所以都在讨论和关注德育与幸福的话题,是渴望探究一种真正适合每一个学生
大多数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均为褐色鱼肉。每年在我国渔获量都较大。褐色鱼为低值鱼。如何进行加工增值是很重要的。但褐色鱼肉在僵硬期内就会产生鱼臭,使力。工受到很大限制。鱼
在一个学校里,即使一个最普通的班级,也应该有自己的长处。班主任在带班过程中需要仔细观察,发现班级中的人才和一个班级整体的强项,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放大,逐渐形成富有自己班级特色的“名片”。所谓的“班级名片”,就是在一个学校中,你的班级能被识别的特色,就是被别人所羡慕的过人之处,它是班级凝聚力的象征,是班级自信的源泉。  在“班级名片”的选择上,可选择“成绩名片”与“文化名片”。“文化名片”更能体现一
我国的冷藏事业,解放后得到充分发展.大小冷库遍及全国各地,这些冷库在“菜篮子”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及老冷库年久失修,目前大多数冷库正处于大
上海营邑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具有乙级城乡规划资质、乙级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丙级土地规划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是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