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训育方法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启迪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e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陶行知训育方法是其生活德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要落到实处,关键还是要看其采用的方法是否合适、是否有效。在训育方法方面,陶行知有其独到之处,包括教训合一法、教学做合一法、小事大做法、集体生活教育法以及兴趣教育法等。这些方法对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 键 词] 训育;方法;生活
  [作者简介] 何增光,湛江师范学院思政部教授,博士
  
  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包括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内容、德育评价等方面,它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训育方法是其生活德育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如陶行知所言:“真正的训育是品格修养之指导。”[1]对陶行知训育方法的研究,不仅有助于领悟其生活德育理论的深刻内涵,而且对于当前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将会起到积极有益的推动作用。
  
  一、陶行知训育方法的多维价值追求
  
  陶行知训育方法是基于其生活德育目标而提出的。陶行知认为,生活德育的总目标也就是教育的总目标,即“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共和国民。所谓“自主”就是不仅要做自然界之主,还要做群界之主,就是要造就“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人。所谓“自立”就是“能够自衣自食,不求靠别人”[2]。所谓“自动”就是“同时具有力与心之作用,即同时要求身体与精神之合作”[3]。而无论是“自主”、“自立”还是“自动”,其根本在于“教人求真”、“学做真人”[4]。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德育目标的最高追求。“真人”是指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人,它区别于那些追名逐利之徒。德育的目标就是训育的目标。陶行知的训育方法就是围绕其育人目标而逐步展开的。
  (一)以“教训合一”加强人格修养
  “教训合一”法可以说是陶行知训育方法的核心部分。强调训育内容要寓于知识教育的全过程,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进行道德教育。陶行知认为知识和品行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它们“受同一学习心理定律之支配”。如果强行把它们分开,势必造成学时上的支离破碎,导致“教知识的不管品行,管品行的不学无术”[5]。而在中国传统学校里,教育和训育互相分裂的现象十分普遍:教育似乎是教人读书、培养知识,是课内活动,而训育则是教人做人、训练品行,是课外活动;学校领导也分为教务主任管教育,训育主任管训育两个摊子。陶行知认为这种人为的割裂是与人的身心发展背道而驰的,也是与生活教育理论相背离的。因为“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知识与品行、做人与读书、课内与课外是不可分的,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6]。
  陶行知“教训合一”训育方法的理论基础就是“知情意合一论”。陶行知提出,知情意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就儿童教育而言,知识教育的同时引发儿童的社会责任与行动的意志;情感教育重在启发儿童追求真理的感情,同时在感情的调节与启发中接受了知识;在养成了追求真理的感情并付诸行动后就又成了意志教育。意志、感情与知识教育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因此,“我们要求在统一的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知情意,启发其自觉,使其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7]。既然人的知情意三者不可分离,因此,训育与知识教育同样也是不可分裂的。
  (二)以“教学做合一”促进人格的协调发展
  “教学做合一”法是陶行知在训育方法上的创造。这一方法运用在训育中就是指导人的品格养成。在陶行知看来,人的品格是在具体做事情的过程中养成的。由于时间、地点、条件和事物内容的不同,做的方法自然也就有差异,而教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而定,因此,教的方法也要随之变化。“事应当怎样做,学生就应当怎样修养,先生就应当怎样指导。”作为训育者,就应当“在‘事’上去指导学生修养他们的品格”[8]。训育方法要因人、因时、因事不同而不断创新和变化,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训育方面如何才能做到教学做合一呢?陶行知提出了担任训育责任者应当与学生生活在一起,同甘共苦,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学生,同时,还要让优秀学生的德行去感化周围同学。训育者只有真正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学生也才会与你吐真心、讲真言;德育工作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要做到这样,训育者必须“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运用朋友去感化朋友”[9]。
  (三)以“小事大做”法奠定人格成长基础
  “小事大做”法是陶行知训育中的有效之法。我国传统的教育总是教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小事。陶行知也曾说:“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然而他又说:“本来事业无大小:大事小做,大事变成小事;小事大做,则小事变成大事。”[10]小事大做的意思是对任何一件小事不要掉以轻心,对于小事也要像做大事那样认真地、全身心地投入。只有这样,才可从小事中做出事业来。陶行知还举了小学教员的例子。他说当小学教员表面看是一件小事,但如教得好,“则一二十、一二百家的小孩子可以成家立业。否则,变成败家子,永远没有希望了”。从这个意义说,“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11]。小事大做法是具有很强的生活教育意义的,毕竟大多数人平时所面对的大都是小事,但做好了每一件小事,也就为成就大事奠定了基础。
  (四)以“集体生活”教育创设人格成长环境
  “集体生活”法教育是陶行知十分重视的训育方法。集体生活就是让同学们在一起生活、学习、劳动、锻炼。通过集体生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意识、谦虚美德和健全人格。陶行知所创办的育才学校就采用了这种教育方法。该校的集体生活内容有劳动生活、健康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所有这些方面的生活又都是互相联结,成为一体的。集体生活的内涵非常丰富,通过集体劳动、锻炼、学习,从而陶冶了情操,提高了个人的道德修养。陶行知全面概括了集体生活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意义:一是集体生活是儿童由自我走向社会的重要一步,是其心理正常发展所必需;二是集体生活可以培养学生们的集体精神。三是集体生活是用集体的力量创造合理、进步和丰富的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过程。所以,“育才学校全盘教育基础建筑在集体生活上”[12]。
  除以上几种方法外,陶行知的“兴趣教育”法以寓教于乐、增强道德养成的实效性为特征,在陶行知训育方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方法强调培养人的道德与教人的知识一样也需要在培养兴趣中进行才会达到预期效果。毕竟兴趣是最大的老师。这种方法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包括对游戏、娱乐的兴趣),让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一些积极有益的活动中,通过“乐”达到“学”的目的。通过正当的乐,可以使学生们没有机会去做坏事;通过积极的乐,可以让学生们没有时间去做坏事。把“乐”充满学生的整个休闲时间,从而使学生们的品德休养不断得到提高。“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重要的”[13]。
  二、借鉴陶行知的训育方法
  弥补当前学校德育方法的匮乏
  
  学校的德育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学校德育方法日趋多元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传统的单一灌输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逐步得到实施。但总体看,问题依然不少。德育内容的空泛、脱离实际,德育方法的简单化、行政化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以至德育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改革传统德育方式势在必行。
  陶行知的训育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他的生活德育理论是对知性德育的一场革命。他的训育方法独特,具有较大影响力。其中的“教训合一”法、“教学做合一”法、“小事大做”法、“集体生活”法以及“兴趣教育”法都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对德育方法理论宝库的一大丰富。今天,我们深入总结这些行之有效之法,可以极大弥补当前学校德育方法的匮乏,这对于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启迪。
  启迪之一:把德育工作与知识教育相融合
  教书育人尽管被联系在一起表述,但由于种种原因,陶行知所说过的“把教书与育人两者分离”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工作职责分工上,而且表现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学校里管业务与管德育的往往不是同一人,管业务的具体职能部门与管德育的职能部门更是职责明确,界限分明。这种割裂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加上各学校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把具有硬性指标的科研、教学作为唯一重要的工作来抓,忽视甚至无视没有刚性考核标准的德育工作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了。由于有一支专门从事德育工作的队伍,大部分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德育的内涵,而德育工作者又由于自身条件所限,无法或者很难把德育工作做出实效,大多停留在轰轰烈烈的各种所谓的活动层面。表面看起来热烈轰动,实际收效甚微,知识教育与德育工作始终是两张皮。
  从人的发展角度而言,每个人的发展都是整体发展,身体成长与知识增长、知识增长与思想进步互相协调一致才是健康和健全的发展。在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两者游离的情况下,学生的发展就很容易出现片面或畸形状态,严重的就会导致各种危害事件的发生。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像陶行知所说的,要把做事的教育与做人的教育相结合。许多学校校长也都深切地感受到,如今学校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在他们的学生中培养道德心、品德、公民义务和社会责任感”[14]。
  学校的德育工作究竟应如何与知识教育相结合才能收到更好的成效?笔者认为,一是对教师要提出德育要求,以避免教师只管传授知识而不顾道德教育的现象。其实,无论什么课程都伴随有德育的内涵,就看你能否或是否愿意在教学中渗入这些内容。因此,对教师要求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每位教师每门课程的教学中。二是对专职德育工作人员要有专业知识水平和基本素质的要求,以求避免在学生中造成不学无术的形象。我国大多数学校的专职德育工作队伍普遍存在专业水平低,素质差的情况。许多人热衷于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以为搞活动就是德育工作,没能把德育工作与学校专业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导致德育工作表面上成效显著,其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因此,提升德育工作者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是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当务之急。
  启迪之二:从知性德育转向生活德育
  学校德育工作要从原来的说教式向生活化转变。传统的德育方法以传授德育知识的说教式为主,学界称之为知性德育。知性德育注重讲授德育的概念,传播空泛的多数人可望不可及的大道理。它要求人们遵循的是一些违背人之常理的所谓规则,因此,不仅收不到意想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令人生厌。陶行知的德育实质上就是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接受道德教育。所谓生活,就是指处在主体间际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满足需要、创造意义的过程。[15]从哲学意义上讲,生活只是人的生活,没有人也就没有生活,生活具有清晰的属人性。生活又是在人的主体间性即社会关系中才存在。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6]。道德与生活也同样具有不可分割性。道德“不是生活中一个可以独立的因素,不但与生活的其它构成性因素不可分割,也不能从生活中剥离”[17]。人与生活不能分离,道德与生活不能分割,因此,道德可以而且应该在生活中养成。
  从道德产生、变化、发展至今,德育的目的不是教人如何去背诵或记住某些道德规范条文,而是教育人如何真正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生活。道德规范在生活中产生又用来调节人们的生活,因此,生活德育就有了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杜威曾说过:“我们必须认识到道德原理与其他力量一样在相同的意义上是真实存在的;它们内在于社区生活和个体的足以对付工作的结构之中……根据这种信心行事的老师将发现一切学科、每一种教学方法、学校生活中的所有事件都要孕育着道德可能性。”[18]
  就学校而言,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着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浓郁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深厚的感染力,时时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校园的一草一木到建筑构造,从景观设计到人的精神风貌,都在无声无息地发挥着育人功能。二是作为言传身教的教师的形象塑造。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言行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形象锻造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教师拥有高尚的师德,学生也才可能有良好的品德。
  启迪之三:在实践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著名教育家卡耐基曾讲到,一个人的成功85%依赖于人际关系。孔子也说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知识经济时代是一种利益共享的既互相竞争又相互合作的时代。任何人要想在竞争中取胜都必须学会与人共处。在学生时期培养集体主义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集体生活、集体学习、集体努力中,学会谦让、关爱、协调与合作。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的生活德育观,更是建立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当代学生的集体意识,不是仅凭学校课堂里学习就能得以养成,而必须走入社会,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经受磨炼后才能成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应注意:一必须是能让学生集体参与的实践活动。二是能把课堂里学到的东西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学以致用才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能力。三是必须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展开实践活动。社会热点问题往往是大家比较关注、影响面广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对社会产生认知的敏感问题。
  在实践中培养集体精神还可以通过组织大家一起去参加某项比赛活动进行。通过赛前的准备、比赛过程中的互相配合、赛后的总结等,达到分工有序,各司其职,从而有效增强大家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通过活动,可让每个人都充分认识到,要完成一项任务,单凭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整个集体中所有成员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实现。通过切身的感受,往日里的那种自以为是或自负自满的心态就会得到克服,从而养成平等友好的态度去对待他人的品质。
  除了以上三方面外,还有注重做小事的教育、兴趣教育等,同样给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2][3][5][6][7][8][9][10][11][12][1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96,65-66,294,197,315,665,196,197,267,267,665,67.
  [4]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92.
  [14] 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的走向[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06.
  [15][17] 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18] 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9-30.
  
  责任编辑/李书华
其他文献
近五、六年来,虹口高级中学大力推进“绿色生命教育”,以绿色班级建设为载体,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倡导班主任开展生活德育,注重德性的体验,在班级工作中,“以友引领。以情熏陶”,密切了师生关系,活化了德育,大大提升了德育的有效性。  一、以绿色班级建设为载体  “绿色班级”是指在生命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以师生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物质环境为载体、制度环境为保障、文化环境为熏陶,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学生的
一、概述 现代轻轨车辆是由传统的有轨电车发展而来。当前在欧洲及美国的现代化有轨电车在车辆结构及技术水平方面与轻轨车辆并无不同。本文所述轻轨车辆包括有轨电车。 轻
人们心目中的“优生”,往往是指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有人甚至认为“优生素质好,不用教育也成才”。其实不然,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优生”不“优”的现象屡见不鲜。  本来,真正意义上的“优生”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一些教师或家长眼中,“优生”往往仅指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对“优生”的爱几乎是天生的,但这种“爱”往往会妨碍教师客观理智地认识“优生”的特点,因而忽略了对他们的教育,误以为“优生”教育只
教师这个职业,有其特殊性,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虽然与其他家长有共同规律,但也有它独有的优势和劣势。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过于规律、稳定的生活会使孩子缺乏应变能力    一般来说,教师的生活方式稳定、规律且清静。这种生活方式对孩子学习无疑是有利的,所以教师的孩子“问题生”占的比例很少。但是,这种稳定、规律、清静的生活,对孩子也可能有害处,会使有的孩子缺乏应变能力,因
[摘要]幸福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幸福的德育是一种真正适合每一个学生内在追求与发展的德育。探索和实践为了幸福的德育,需要对现行学校德育进行反思和整体设计。  [关键词]幸福;德育;反思;整体设计  [作者简介]程方平,中央教科所,研究员    幸福,是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和讨论的概念和话题,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者越来越明确的追求目标。大家之所以都在讨论和关注德育与幸福的话题,是渴望探究一种真正适合每一个学生
大多数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均为褐色鱼肉。每年在我国渔获量都较大。褐色鱼为低值鱼。如何进行加工增值是很重要的。但褐色鱼肉在僵硬期内就会产生鱼臭,使力。工受到很大限制。鱼
在一个学校里,即使一个最普通的班级,也应该有自己的长处。班主任在带班过程中需要仔细观察,发现班级中的人才和一个班级整体的强项,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放大,逐渐形成富有自己班级特色的“名片”。所谓的“班级名片”,就是在一个学校中,你的班级能被识别的特色,就是被别人所羡慕的过人之处,它是班级凝聚力的象征,是班级自信的源泉。  在“班级名片”的选择上,可选择“成绩名片”与“文化名片”。“文化名片”更能体现一
我国的冷藏事业,解放后得到充分发展.大小冷库遍及全国各地,这些冷库在“菜篮子”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及老冷库年久失修,目前大多数冷库正处于大
上海营邑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具有乙级城乡规划资质、乙级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丙级土地规划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是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
[摘 要]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把学生幸福与德性发展有机结合,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本文提出,幸福是一种具有客观性的主观存在,这一特性决定了幸福感是可培养的;“关爱”兼有德性与幸福品质的属性,为德育实现学生幸福与德性发展的有机统一提供了可能;在德育实践中,通过实施幸福教育与德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策略,完全可以实现令学生幸福的德育。  [关 键 词] 幸福;德性;关爱  [作者简介] 冯光,浙江嘉兴学院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