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互动式教学不应只体现在课堂,课前和课后也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加强课前教师指导、课后见面沟通是保证课堂互动效果的重要条件。为了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古代汉语的教学应与时俱进,加强课前、课堂和课后三环节的有机结合,达到理想的互动效果,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关键词: 古代汉语 互动教学模式 师生对话
古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学好这门课对增强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继承和发扬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以及指导学生更好地运用于以后的文言文教学都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在当今强调搭建数字学习平台和优化数字资源建设的新型教育的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更面临巨大的挑战。“一言堂”及“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根教鞭”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的教学需求。观察国内外课程教改的实践,创新教育、研究性教学、学生主体性、教学互动性、教学对话性等理念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发展。古代汉语教学要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王力先生曾说:学习古代汉语没有一劳永逸的金钥匙,但是重新考虑教学内容,改进讲授和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触类旁通,执一驭万,那是完全可能的。①二十一世纪是“创新教育世纪”,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本世纪中国大学教改的核心。为此,在近年的古代汉语教学工作中,我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品质定为教学目标,努力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并积极构建师生积极互动、平等对话的新型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在国内如今的大中小学教学中早已不是新鲜事,说其新型,是因为如今流行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仅限于“课堂”,而我把这种互动延伸到课前和课后,具体做法是:课前学生对将要进行的新课相关内容分组讨论,主动探索,师生进行第一步沟通;课堂学生积极全面参与,深度对话,师生进行第二步沟通;课后拓展延伸,教师跟踪指导,师生进行第三步沟通。这样循环往复,不仅使古代汉语课成为一个延续性的有机整体,师生也会建立起平等、合作而又友好的新型关系,这样无论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是专业技能的培养都是十分有益的。在我所教的两个班级中,分别使用传统教学法和改革后的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对比发现,使用新的教学方法的班级,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表现欲大大增强,课堂气氛热烈,改变了过去死气沉沉的局面;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明显提高,甚至对撰写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师生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学生愿意找老师谈心,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随着教师的不断调整和改进,这种模式会获得学生的认同。
一、课前准备,自主求知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都非常注重课前预习,对新课做到心中有数,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却觉得学习不那么重要,只要课堂上做好笔记,或者课下拷贝老师的课件即可,殊不知,大学不是学习生活的结束,而是真正学习生涯的开始。为什么与国外的一些大学相比,中国的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有所欠缺?这与大学生上课前缺少准备环节不无关系。学生课前没有任务,没有主动自主求知的过程,上课只是按时到场,好像听一场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讲座;这节课要学习什么,重点是什么,全然不知;教师在讲,学生却在用手机上网——这样的课堂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古代汉语课堂更是如此,据我的初步调查,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底下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的人数占三分之二,也就是说,老师讲的内容或者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学生只等着下课后一窝蜂地索要老师的课件,悲哉?针对这一现状,我每次上课之前,都会告诉学生下一节课要讲什么内容,重点解决哪些问题,学生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课堂上将要进行讨论或者辩论的问题,以及需要查阅的相关资料等,并以书面资料的形式发给大家。比如在讲授《诗律》一节时,我给学生设计了如下四个问题:
1.包括近体诗在内的中国古代诗歌句式主要有哪几种?其中作为最常见且又较早的四言诗(如《诗经》)为什么没有能够生存下来,而逐渐被五言诗和七言诗取代了呢?
2.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有哪些?你认为其中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
3.唐人写律诗采用的声和韵的标准是什么?
4.如何分析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及其拗救情况?试着写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所依据的平仄基本格式及该诗歌的实际平仄。
设计的这些问题一般都是先易后难,而在这些问题之后我都会附上参考资料、专家视频讲座等,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根据我提供的材料解决问题,但由于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有不少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还存在不少疑问,甚至是迷惑,因此我根据他们平时的一些学习情况,对所有学生进行了适当的分组,组员间先进行讨论交流释疑解惑,而后由各组的组长把一些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提交给我,我再逐一和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个过程一般是在班级QQ群中进行,偶尔也会当面交谈辅导。最后每组在我提供的课前准备材料的基础上整理好一份书面材料,带到课堂上讨论。当然这个环节有些学生会偷懒,为尽量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我和每一个讨论小组组长建立了诚信承诺,由组长全权督促组员积极开展调研讨论,对个别无视组长权威的学生我出面引导干涉,并要求在每组提供书面材料的同时,每个组员也要上交讨论底稿,并根据底稿的质量和课堂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公正积极的评价,而这个评价会计入学生的期末考核。
在这个准备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得到了增强,自学能力、分工合作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老师通过和学生的第一步沟通,对学生、对教材、对教法等都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互动,深度对话
经过课前准备环节,老师对新课的重点、难点突破点差不多已经做到心中有数,那是不是在课堂上只需抓住重点,采用类似讲座似的讲授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把疑惑解决了就可以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单一形式的说教会使学生厌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等,因此我们在采用好讲授法的同时,还要采用整体优化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了解众多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那些十分关键有效的教学方法,更要具备采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变通性,认真考虑和慎重做出在何时、何种教学情境、以何种方式采取有效教学方法的抉择,采用整体优化的教学方法”②。互动式教学法是符合整体优化的教学要求的,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当中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让整个课堂成为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老师只需要充当引导员、调解员即可。而且因为在课前已经让学生对课堂上要讲的相关内容有所准备,所以不管是哪种互动,问题的讨论都会非常深入,避免了传统授课问答式中即问即答、浅尝辄止的弊病,其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着这样的原则,我摸索出了几种与互动模式相适应的授课方式。 1.讨论式:经过课前的准备过程及学生的反馈结果,老师进一步划定课堂讨论的范围,提出要求,并指导查询资料的方法、问题思考的角度等。比如在讲授《词类活用》一节时,可以进一步提炼出讨论题目:“沛公军壩上”(《史记·鸿门宴》)一句中的“军”是不是词类活用?弄清这个问题实际上就解决了词类活用的定义、条件及词的兼类等相关问题,由此,学生还可以触类旁通认识更多的词类语言现象。实践证明,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比单纯地由老师讲解效果更好。需要注意的是,在讨论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并多把机会留给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讨论中,老师要做好评价者,点评要适时得当,及时地将讨论引导到新知识的传授方面,避免讨论偏离方向。有些问题只有进行讨论,才能碰撞出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讨论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和准尊重他人的情感,培养合作意识,这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生活都有极大的益处。
2.辩论式:《墨经》指出论辩可以“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因此辩论既可以帮助人们发现和认识真理,增长知识,又可以提高应变能力,增强竞争意识。大型辩论赛,只能有部分学生参与,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锻炼机会,而我设计的这种授课方式,力求使学生全员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在确定值得辩论的主题后,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是正方还是反方的辩手,然后预留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多方收集资料。在这样看似为辩论做准备的过程中,他们阅读了大量书籍,收集了相关理论及权威性的观点,并做好记录,进行整理,还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深植于自己的脑海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锻炼了收集资料、整合信息的能力,还培养了清晰的思维,雄辩的口才。如讲授《古今语音的异同》一节时,我就采用了这种辩论式的授课方式。我设计的题目是:古音古读好?还是古音今读好?看似是简单地如何读古音的问题,实际上要想做好这个论辩,学生要在充分理解古今语音的异同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而在实际论辩的过程中,古音的演变规律、“叶音法”、古诗韵脚的读法等一系列问题都被牵涉了进来。学生在课堂上唇枪舌剑,各抒己见,你来我往,各不相让,双方都淋漓尽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场课堂辩论赛,学生的收获不限于课堂知识,他们博览群书,采百家之长为己所用,使得课堂知识得到升华,这正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当然在这中间,教师就是评委、裁判,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纠正,及时地更正同学们辩论中出现的一些知识性错误等。
3.角色互换式:我带的学生大多是师范类的,他们将来大多要成为初中或者高中语文教师,培养他们的教学能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经常设计这样一种教学形式,课堂上预留10~20分钟,让一名学生当老师,把本节课的部分内容讲给同学们听。比如在设计《诗律》一节中“如何确定近体诗的平仄”这部分内容时,我让一些有写作近体诗经验的学生充当老师,合作写出教案,并由一人主讲。这样的环节学生很感兴趣,也很重视,都跃跃欲试,教学效果非常好,既锻炼了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用角色互换式时要把握好一个度,这其中教师的引导极为重要,有些环节需要老师多动脑筋,比如留给学生讲解的内容一定要精挑细选,所选内容要适合学生,不宜太难,新知识不宜过多,以学生胜任为准则;确定选题后,让学生自行准备一定时间,推荐他们阅读相关书籍,并要求学生写出教案,教师进行评审,帮助确定重难点,打造有效课堂;课堂上要鼓励其他学生积极互动,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通过几次尝试,我发现这种角色互换的方式由过去老师唱“独角戏”变成了“群言堂”,让学生耳目一新,他们愿意听同龄人的看法,并且能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拘无束,比教师的讲解更能促进学生参与。特别是能站在讲台上讲课的同学更是受益匪浅,因为之前有充分的准备,根据教师推荐的图书和资料,他们的知识面相对拓宽,旁征博引,课堂生动有趣。林永波认为:“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展现才华的广阔天地,为学生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创设了多种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从灌输者走向了引导者,从知识生产者的蓝领变成了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的白领,从参与化学反应的元素变成了催化剂。某些学生听课时对老师的讲解不以为然,认为自己什么都学会了,水平很高。经过几次这样的实践,我发现以前一些盲目自信的同学开始认真反思自身,努力学习。”③
三、课后拓展,教师跟踪见面
一般情况下,大学生上完课之后就不再复习所学知识,作业也是抄来抄去、复制粘贴、纯粹应付。鉴于这种情况,我每堂课下课后都给学生布置一些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作业,比如在《诗律》一节上完后,我让学生尝试用所学过的平仄、押韵、对仗知识仿写或创作一些格律诗,这样既可以巩固课上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写作技能,学生的成就感也会大大增强,可以说课后作业是对课堂的升华和延伸。作业的布置是一门艺术,只要作业适合大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所接受,则不仅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还可以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要积极互动,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在西方大多数大学中都有“课后见面”这一教学环节,即:“课后与学生见面是学校的基本要求,又是教师的自觉行动。”美国林肯内州大学的“课后见面”是这样的:每门课程进行中,教师每周安排至少两个单元,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和学生见面,了解情况,咨询和答疑。同时,明确教师要和自己所教的每一位至少见面一次。④我觉得这种方式非常适合中国高校教学。鉴于我所教班级学生人数较多的特点,我对这种“课后见面”进行了变通。以小组为单位,每次课后我都会拿出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和这些组员,从资料的整理、文献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及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的要求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虽然这种交流没有做到和学生单独见面,但是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保证和老师见面两三次(这不包括学生在群里和老师的交流),这种见面既能深化和拓展课堂教学,又能更好地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促进课前、课堂、课后的有机结合,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在这种见面中加深理解,并建立深厚的情谊,这对新世纪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行创新教育的有效手段。但毕竟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是像古代汉语这种理论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想方设法在课前课后对课堂上的教学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和深化,使课堂教学和课前课后的活动有机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师生通过课前、课堂和课后的积极互动,不但会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敢于探索创新的品质,还会相应提高教师的素质,实现师生互进共赢。
注释:
①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79:2.
②姚利民.打破教学改革坚冰,创新高校教学方法.中国高等教育,2010(08).
③林永波.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文教资料,2011.02下旬刊.
④吴绍春.从11门课程看美国大学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8(3).
关键词: 古代汉语 互动教学模式 师生对话
古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学好这门课对增强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继承和发扬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以及指导学生更好地运用于以后的文言文教学都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在当今强调搭建数字学习平台和优化数字资源建设的新型教育的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更面临巨大的挑战。“一言堂”及“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根教鞭”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的教学需求。观察国内外课程教改的实践,创新教育、研究性教学、学生主体性、教学互动性、教学对话性等理念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发展。古代汉语教学要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王力先生曾说:学习古代汉语没有一劳永逸的金钥匙,但是重新考虑教学内容,改进讲授和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触类旁通,执一驭万,那是完全可能的。①二十一世纪是“创新教育世纪”,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本世纪中国大学教改的核心。为此,在近年的古代汉语教学工作中,我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品质定为教学目标,努力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并积极构建师生积极互动、平等对话的新型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在国内如今的大中小学教学中早已不是新鲜事,说其新型,是因为如今流行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仅限于“课堂”,而我把这种互动延伸到课前和课后,具体做法是:课前学生对将要进行的新课相关内容分组讨论,主动探索,师生进行第一步沟通;课堂学生积极全面参与,深度对话,师生进行第二步沟通;课后拓展延伸,教师跟踪指导,师生进行第三步沟通。这样循环往复,不仅使古代汉语课成为一个延续性的有机整体,师生也会建立起平等、合作而又友好的新型关系,这样无论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是专业技能的培养都是十分有益的。在我所教的两个班级中,分别使用传统教学法和改革后的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对比发现,使用新的教学方法的班级,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表现欲大大增强,课堂气氛热烈,改变了过去死气沉沉的局面;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明显提高,甚至对撰写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师生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学生愿意找老师谈心,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随着教师的不断调整和改进,这种模式会获得学生的认同。
一、课前准备,自主求知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都非常注重课前预习,对新课做到心中有数,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却觉得学习不那么重要,只要课堂上做好笔记,或者课下拷贝老师的课件即可,殊不知,大学不是学习生活的结束,而是真正学习生涯的开始。为什么与国外的一些大学相比,中国的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有所欠缺?这与大学生上课前缺少准备环节不无关系。学生课前没有任务,没有主动自主求知的过程,上课只是按时到场,好像听一场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讲座;这节课要学习什么,重点是什么,全然不知;教师在讲,学生却在用手机上网——这样的课堂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古代汉语课堂更是如此,据我的初步调查,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底下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的人数占三分之二,也就是说,老师讲的内容或者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学生只等着下课后一窝蜂地索要老师的课件,悲哉?针对这一现状,我每次上课之前,都会告诉学生下一节课要讲什么内容,重点解决哪些问题,学生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课堂上将要进行讨论或者辩论的问题,以及需要查阅的相关资料等,并以书面资料的形式发给大家。比如在讲授《诗律》一节时,我给学生设计了如下四个问题:
1.包括近体诗在内的中国古代诗歌句式主要有哪几种?其中作为最常见且又较早的四言诗(如《诗经》)为什么没有能够生存下来,而逐渐被五言诗和七言诗取代了呢?
2.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有哪些?你认为其中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
3.唐人写律诗采用的声和韵的标准是什么?
4.如何分析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及其拗救情况?试着写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所依据的平仄基本格式及该诗歌的实际平仄。
设计的这些问题一般都是先易后难,而在这些问题之后我都会附上参考资料、专家视频讲座等,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根据我提供的材料解决问题,但由于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有不少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还存在不少疑问,甚至是迷惑,因此我根据他们平时的一些学习情况,对所有学生进行了适当的分组,组员间先进行讨论交流释疑解惑,而后由各组的组长把一些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提交给我,我再逐一和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个过程一般是在班级QQ群中进行,偶尔也会当面交谈辅导。最后每组在我提供的课前准备材料的基础上整理好一份书面材料,带到课堂上讨论。当然这个环节有些学生会偷懒,为尽量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我和每一个讨论小组组长建立了诚信承诺,由组长全权督促组员积极开展调研讨论,对个别无视组长权威的学生我出面引导干涉,并要求在每组提供书面材料的同时,每个组员也要上交讨论底稿,并根据底稿的质量和课堂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公正积极的评价,而这个评价会计入学生的期末考核。
在这个准备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得到了增强,自学能力、分工合作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老师通过和学生的第一步沟通,对学生、对教材、对教法等都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互动,深度对话
经过课前准备环节,老师对新课的重点、难点突破点差不多已经做到心中有数,那是不是在课堂上只需抓住重点,采用类似讲座似的讲授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把疑惑解决了就可以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单一形式的说教会使学生厌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等,因此我们在采用好讲授法的同时,还要采用整体优化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了解众多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那些十分关键有效的教学方法,更要具备采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变通性,认真考虑和慎重做出在何时、何种教学情境、以何种方式采取有效教学方法的抉择,采用整体优化的教学方法”②。互动式教学法是符合整体优化的教学要求的,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当中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让整个课堂成为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老师只需要充当引导员、调解员即可。而且因为在课前已经让学生对课堂上要讲的相关内容有所准备,所以不管是哪种互动,问题的讨论都会非常深入,避免了传统授课问答式中即问即答、浅尝辄止的弊病,其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着这样的原则,我摸索出了几种与互动模式相适应的授课方式。 1.讨论式:经过课前的准备过程及学生的反馈结果,老师进一步划定课堂讨论的范围,提出要求,并指导查询资料的方法、问题思考的角度等。比如在讲授《词类活用》一节时,可以进一步提炼出讨论题目:“沛公军壩上”(《史记·鸿门宴》)一句中的“军”是不是词类活用?弄清这个问题实际上就解决了词类活用的定义、条件及词的兼类等相关问题,由此,学生还可以触类旁通认识更多的词类语言现象。实践证明,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比单纯地由老师讲解效果更好。需要注意的是,在讨论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并多把机会留给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讨论中,老师要做好评价者,点评要适时得当,及时地将讨论引导到新知识的传授方面,避免讨论偏离方向。有些问题只有进行讨论,才能碰撞出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讨论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和准尊重他人的情感,培养合作意识,这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生活都有极大的益处。
2.辩论式:《墨经》指出论辩可以“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因此辩论既可以帮助人们发现和认识真理,增长知识,又可以提高应变能力,增强竞争意识。大型辩论赛,只能有部分学生参与,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锻炼机会,而我设计的这种授课方式,力求使学生全员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在确定值得辩论的主题后,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是正方还是反方的辩手,然后预留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多方收集资料。在这样看似为辩论做准备的过程中,他们阅读了大量书籍,收集了相关理论及权威性的观点,并做好记录,进行整理,还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深植于自己的脑海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锻炼了收集资料、整合信息的能力,还培养了清晰的思维,雄辩的口才。如讲授《古今语音的异同》一节时,我就采用了这种辩论式的授课方式。我设计的题目是:古音古读好?还是古音今读好?看似是简单地如何读古音的问题,实际上要想做好这个论辩,学生要在充分理解古今语音的异同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而在实际论辩的过程中,古音的演变规律、“叶音法”、古诗韵脚的读法等一系列问题都被牵涉了进来。学生在课堂上唇枪舌剑,各抒己见,你来我往,各不相让,双方都淋漓尽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场课堂辩论赛,学生的收获不限于课堂知识,他们博览群书,采百家之长为己所用,使得课堂知识得到升华,这正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当然在这中间,教师就是评委、裁判,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纠正,及时地更正同学们辩论中出现的一些知识性错误等。
3.角色互换式:我带的学生大多是师范类的,他们将来大多要成为初中或者高中语文教师,培养他们的教学能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经常设计这样一种教学形式,课堂上预留10~20分钟,让一名学生当老师,把本节课的部分内容讲给同学们听。比如在设计《诗律》一节中“如何确定近体诗的平仄”这部分内容时,我让一些有写作近体诗经验的学生充当老师,合作写出教案,并由一人主讲。这样的环节学生很感兴趣,也很重视,都跃跃欲试,教学效果非常好,既锻炼了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用角色互换式时要把握好一个度,这其中教师的引导极为重要,有些环节需要老师多动脑筋,比如留给学生讲解的内容一定要精挑细选,所选内容要适合学生,不宜太难,新知识不宜过多,以学生胜任为准则;确定选题后,让学生自行准备一定时间,推荐他们阅读相关书籍,并要求学生写出教案,教师进行评审,帮助确定重难点,打造有效课堂;课堂上要鼓励其他学生积极互动,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通过几次尝试,我发现这种角色互换的方式由过去老师唱“独角戏”变成了“群言堂”,让学生耳目一新,他们愿意听同龄人的看法,并且能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拘无束,比教师的讲解更能促进学生参与。特别是能站在讲台上讲课的同学更是受益匪浅,因为之前有充分的准备,根据教师推荐的图书和资料,他们的知识面相对拓宽,旁征博引,课堂生动有趣。林永波认为:“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展现才华的广阔天地,为学生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创设了多种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从灌输者走向了引导者,从知识生产者的蓝领变成了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的白领,从参与化学反应的元素变成了催化剂。某些学生听课时对老师的讲解不以为然,认为自己什么都学会了,水平很高。经过几次这样的实践,我发现以前一些盲目自信的同学开始认真反思自身,努力学习。”③
三、课后拓展,教师跟踪见面
一般情况下,大学生上完课之后就不再复习所学知识,作业也是抄来抄去、复制粘贴、纯粹应付。鉴于这种情况,我每堂课下课后都给学生布置一些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作业,比如在《诗律》一节上完后,我让学生尝试用所学过的平仄、押韵、对仗知识仿写或创作一些格律诗,这样既可以巩固课上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写作技能,学生的成就感也会大大增强,可以说课后作业是对课堂的升华和延伸。作业的布置是一门艺术,只要作业适合大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所接受,则不仅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还可以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要积极互动,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在西方大多数大学中都有“课后见面”这一教学环节,即:“课后与学生见面是学校的基本要求,又是教师的自觉行动。”美国林肯内州大学的“课后见面”是这样的:每门课程进行中,教师每周安排至少两个单元,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和学生见面,了解情况,咨询和答疑。同时,明确教师要和自己所教的每一位至少见面一次。④我觉得这种方式非常适合中国高校教学。鉴于我所教班级学生人数较多的特点,我对这种“课后见面”进行了变通。以小组为单位,每次课后我都会拿出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和这些组员,从资料的整理、文献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及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的要求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虽然这种交流没有做到和学生单独见面,但是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保证和老师见面两三次(这不包括学生在群里和老师的交流),这种见面既能深化和拓展课堂教学,又能更好地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促进课前、课堂、课后的有机结合,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在这种见面中加深理解,并建立深厚的情谊,这对新世纪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行创新教育的有效手段。但毕竟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是像古代汉语这种理论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想方设法在课前课后对课堂上的教学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和深化,使课堂教学和课前课后的活动有机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师生通过课前、课堂和课后的积极互动,不但会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敢于探索创新的品质,还会相应提高教师的素质,实现师生互进共赢。
注释:
①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79:2.
②姚利民.打破教学改革坚冰,创新高校教学方法.中国高等教育,2010(08).
③林永波.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文教资料,2011.02下旬刊.
④吴绍春.从11门课程看美国大学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