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亲”特色 把准发展方向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a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25日下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召开“《世纪》杂志出版100期座谈会”。本刊将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刊登如下:
  
  保持特色积极探索
  
  龚心瀚(中宣部原副部长):本次座谈会气氛很好,开得很成功。《世纪》办得是成功的,文章内容厚重、史料翔实、读者层次高,我相信《世纪》第二个100期会取得更大进步。我建议《世纪》以后要扩大报道面,不仅要有政治、军事的内容,更要扩大到教育、文化、经济等内容,今后也要加强口述历史,组织力量征集文史资料。要坚持厚重的特色、上海地方的特色、统战的特色。
  朱华(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务长、教授):我是《世纪》老作者,《世纪》也是我长期阅读、为数不多的刊物之一。《世纪》的特点不仅有亲历者的回忆,更有学者的研究。《世纪》文章质量较高,希望以后要保持自己的办刊特色,在选题上更多的考虑多样性,可以在挖掘历史的深度上更进一步。
  徐建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世纪》杂志的特色有两点:1、可信。《世纪》基本上没有史实方面的错误,为我们留下了“信史”。2、可读。体现了文史的特点,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文风都很敦厚、平和。建议:1、坚持“三亲”风格,今后可以更注重解放以后历史事实的挖掘与整理。2、保持朴实的文风,“文史笔记”类的文章要进一步加强。
  任防飞(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宣传处副处长):《世纪》杂志除了“三亲”以外,还有“三有”的品质,即“有层次、有品味、有创意”。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保持自己的特色,我们可以作一些有益的探索,如《世纪》杂志和《文汇报》联合举行的征文活动,就是在传统媒体和主流媒体进行对接方面,进行了一次良好的尝试。
  完颜昭元(上海书店出版社资深编辑):《世纪》杂志有如下四个特点:一、取向严肃不猎奇。二、文风平实不取宠。三、存史资政不规避。四、四平八稳不违纪。这四个特色很好,要坚持下去,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有“口述与回忆”、“翰林风采”、“世纪论坛”三个栏目,尤其对最近几期开的“世纪论坛”这个栏目非常关注,尤其喜欢。
  陈麟辉(上海市文明办调研处处长):自创刊以来,我一直是《世纪》杂志的忠实读者,我认为《世纪》的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挖掘了一大批史料,对民国史的研究有所拓展;二、传播了思想,有很多精彩文章,形成了自己的言论;三、培养了一大批人。
  秦维宪(《探索与争鸣》副主编):我是《世纪》的忠实读者和作者,《世纪》文章的转载率很高,不仅在上海还是在全国甚至在海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建议《世纪》作一些有益的探索,可以开创文史类杂志的先例,把我们这一代人的亲身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写下来,为年轻一代留下一些“信史”。
  邓伟志(民进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大学教授):《世纪》杂志办得很好,我很爱读。文史馆有许多名人,《世纪》要加强对这批人丰富经历的发掘和整理工作。《世纪》杂志的内容侧重于政治类,但军事类、经济类似乎少了一点,今后要加强这方面内容的组稿工作。要继续坚持和加强“三亲”特色。
  陈绛(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纪》杂志办得确实很好,可读性强,通俗而不庸俗,特别是“首任馆长”这个栏目的文章很好,一定要坚持办下去。上海有关经济方面的历史事件很多,如抗战前后的工厂内迁,建国后的公私合营等等,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稿件的组织工作。
  
  拓展题材主动出击
  
  熊月之(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常常缺乏一些细节性的材料。《世纪》为我们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提供了一些难得的细节材料,是对我们历史研究的有益补充。希望《世纪》加强对反映建国后历史稿件的组织,胆子可以大一点,学术研究不应该有禁区。
  姜义华(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历史学会会长):《世纪》要加强组织重大历史事件的稿件,提高刊物的质量。《世纪》文章的标题非常生动,可见编辑是花了不少精力的。我认为,《世纪》文章还是以精英人物为主,可以组织重点人物的专集,并尽量挖掘得深一些,使刊物更厚重一点。
  邢建榕(上海市档案馆编研部主任、研究馆员):我是一名《世纪》杂志的读者,也是一名老作者,总的来说,《世纪》的特点如下:1、原创性很强,编辑部可以组织力量对某些事件或人物从档案的角度再去挖掘一下。2、《世纪》的内容侧重于历史人物,建议可以从事件的角度去挖掘、整理档案材料。题材可以再拓展一些,经济史的内容可以更多一些。
  沈渭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纪》几乎每一期都有几篇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精彩文章,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已经有了一批可以“留”下来的好文章,建议《世纪》杂志社把这些精彩文章汇编成书。不成熟的建议有三点:1、《世纪》杂志可以利用文史馆的优势,加强文论、书论、画论等方面的策划。2、《世纪》杂志上优秀作品较多,可以扩大其受众面与传播面。3、希望多做一些访谈方面的文章。
  徐福生(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原馆长、《世纪》杂志社原社长兼主编):中央文史馆的历任领导非常支持《世纪》杂志。上海市人大、政协都订阅《世纪》杂志,其他省市的文史馆也扩大了征订。编辑部应该每年抽出一些时间加强通联工作,花一些精力去组稿,这一块工作必须加强。希望《世纪》杂志每一期都有几篇产生很大社会影响的文章。
  严建平(《新民晚报》副总编辑):《世纪》杂志的文章是《新民晚报》书摘栏目的首选,读者对《世纪》杂志有很高的评价,无论在全国还是在上海,文史类杂志都很多,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突出自己的特点,世纪可以作一些探索。“文史笔记”短小精悍,内涵丰富,《世纪》杂志要加强此类文章的组稿。
  廖大伟(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我想说两点:1、《世纪》杂志的风格重视“三亲”,方向正确,今后要坚持并加强,但“三亲”类文章要靠历史档案文献来建构、检验。2、《世纪》杂志上海方面的内容要有所取舍与侧重,今后要更多着力于社会、生活、文化等方面。
  过传忠(民革上海市委原副主委):我想讲四点:一、《世纪》杂志的特点是“三亲”,可以把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放在一起分析,选一个视角作为新的切入点,今后材料的组合角度可以多一些,范围可以广一些。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的亲历者早已去世,《世纪》杂志可以组织力量去采访后人,写一些比较有分量的文章。三、过去发生的事就是历史,《世纪》杂志的时间点可以适当朝后延伸。四、《世纪》杂志的思想可以更解放一点。
  谢燕华(原《青年一代》副主编):我曾在《世纪》杂志社工作一段时间,编辑部工作人员少,但个个都很精干,而且工作认真负责。我提两点看法:一、编辑部可以在组稿范围上再拓展一些,除了上海以外,可以去北京、南京、西安等地组稿。二、“三亲”类题材可以再细化一些,可以依靠大学历史研究者的力量,进行一些采访。
  金光耀(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纪》杂志近年出现一个可喜变化,就是反映建国后历史的文章越来越多,分量也越来越重。在建国60周年,精心策划的“共和国的曙光”系列文章,社会反响很好,今后要加强此类选题的策划。
  徐忠良(世界书局常务副总编):我对《世纪》出版百期表示祝贺,提四个建议,供杂志社参考。一、希望《世纪》多关注上海近代史的内容。二、口述历史非常重要,杂志在这方面可以多花精力;三、充分关注年轻人的思想状况和阅读习惯。四、把《世纪》的优秀文章汇编成书。
  姚以恩(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我是《世纪》杂志的特约编审,承担着《世纪》杂志稿件的审读工作,《世纪》杂志强调“三亲”,我非常赞成,要继续坚持并加强。今后要加强建国后题材的组稿,要加强对一些世纪老人口述历史的“抢救”整理。建议编纂建国后题材的文史笔记丛书。
  
  办好《世纪》服务现实
  
  沈祖炜(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世纪》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我们开座谈会的意图是总结以往,开拓未来,在专家学者建言献策的基础上,更好地把准《世纪》杂志的发展方向。每位专家都发了言,都有很好的见解,有对我们的鼓励,也提出《世纪》今后怎么办,如何发展的问题,我们听了受益良多。这里我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作一个简要的回应。
  一、《世纪》杂志今后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三亲”题材的挖掘,凸显特色。我们要强调《世纪》是文史馆办的,与其他文史杂志错位竞争,不赶时髦,甘坐冷板凳,更显存在的价值。既然是文史馆的杂志,发表的文章要有深度,言论方面也是必要的,要增强思想性。
  二、《世纪》杂志要成为重要的文化阵地,它不仅是文史馆的杂志,而且是各位专家、学者参与的杂志,要把它办成广大读者欢迎的杂志,成为大家的刊物。欢迎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写稿,并提供组稿线索。专家参与了,分量就比较重。也要加强与报刊媒体的互动,要靠各媒体扩大影响,希望获得更多的报道与转载。
  三、《世纪》杂志要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努力策划,积极工作,提高水平。加强“口述历史”的工作,抢救史料,同时也要拓展题材面,时间跨度要长一点,要有为现实服务的意识,增加建国后的题材。同时不仅要有政治、军事内容,更要有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内容。文章要有新意,要有深度。
  四、《世纪》杂志的读者群面向中高层次,所以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精英人物,这一点不能削弱,要积极去做。春节前我们到北京中央馆,意在更好地接受中央馆的指导,希望中央馆支持我们在北京的组稿工作。组稿要以上海为基地,面向全国,重点突破在北京。
  五、触及敏感问题,我们要平和一点,要有大局意识,要有宣传纪律意识,要谨慎,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学术眼界和学术思想,我们要注意表达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今后我们要更加努力工作,争取把《世纪》杂志办好,不辜负大家的厚爱。(肖阿伍整理)
  责任编辑秦明章
其他文献
20世纪20年代初期,在莫斯科来华使者和共产国际刊物中,孙中山器重的陈炯明一度相当风光。这些带来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天火”的人,慷慨地把“革命”、“进步”的桂冠加在陈炯明的头上,陈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共产国际想以他为中心开展中国和东亚的共产主义运动。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张作霖败退出关,黎元洪复任总统职,陈炯明认为护法完成,法统恢复,故不支持孙中山北伐。广州“六·一六”事件发生后,孙陈矛
期刊
我的父亲武和轩,1902年生,曾用名肇煦,山西文水人。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政治学专业。回国后,曾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内政部、蒙藏委员会任职多年。上世纪30年代初,父亲在上海、北平、广州等地,参与反对蒋介石专制独裁和对日屈膝投降的活动,曾一度被开除国民党党籍。抗战后期,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和国民参政会驻会委员,与中共方面参政员多有往来,对中共的提案常签名联署,积极支持。抗战胜
期刊
“文革”前,稿费是不好随便拿的——虽然那时确有稿费制度,而且是官方定下的。谁要是发表点文章,有了点稿费,各种议论便会纷沓而至:  ——“不专心工作”。这是最轻的一种。逻辑是这样的:他要写文章,自然心思就不会放在工作上。你看,我们白天做工作,夜里想工作,就这样,还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生怕达不到领导的要求,哪里还会有心思去写文章!  ——“风头主义”。文章谁不会写!就他臭显摆。这种人就是要出风头,不愿做
期刊
中央文史研究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主办  大16开80页,逢单月出版定价:8.00元,全年6期48.00元  全国各地邮局征订邮发代号:4-557    欢迎您到当地邮局订阅2011年《世纪》。如订阅不便或错过邮订时间,本刊发行部随时为您办理补订和邮购(平邮免收邮费)。为答谢新老读者的厚爱,本刊特推出以下优惠活动:凡订阅2011年《世纪》的读者,可8折邮购本刊历年合订本(免收邮费):1996年、199
期刊
文史研究馆是建国初在毛主席倡议、周总理亲自关怀指导下筹建的,是一个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机构,聚才敬士之所。馆员大都是博学多才的文史耆宿。各馆首任馆长更是出类拔萃,名闻遐迩。本刊从2007年首期起,在“翰林风采”专栏中,特邀各地文史馆的同仁撰文介绍本省市首任馆长,让读者领略各馆“首任馆长”之风采,感悟一代名士之人生。    我们的爷爷邢赞亭原是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兼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第三
期刊
1949年7月24日,上海解放刚刚不过两个月,大街小巷依旧涌动着欢庆胜利的喜悦之情。然而一场空前的灾难却突然袭来。是日晚9时至翌日凌晨4时,4906号台风正面袭击申城,狂风大作,骤雨倾盆,全市因灾死亡1613人,208.3万亩农田受淹,63208间房屋倒塌,经济损失10亿元人民币(旧币)以上。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祸,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组织各方力量展开救援,军民合力,共同迎战上海解放后所遭遇的第一场
期刊
吴空先生曾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多年,先后任研究室主任、办公室主任,其间主编《清代帝后生活》画册,策划组织《故宫博物院》(英文版)和《紫禁城宫殿》、《国宝》、《清代宫廷生活》三部大型画册;后受聘于香港商务印书馆,以十余年时间参与编辑完成《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大型画册六十卷。离休前曾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世纪》杂志执行编委。应本刊邀请,吴先生撰写一组“故宫杂忆”系列文章,将陆
期刊
上海苏州河连接黄浦江处的外白渡桥,整体移走和大修后“回家”时,都有众多市民自发赶来引颈凝望,在心底激荡起浓郁的人文历史情怀。这不仅因为这座百年老桥是弥足珍贵的历史建筑,而且由于此桥承载了上海的历史沧桑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拨动了市民们记忆深处的情感之弦,才有这样发自内心的感慨!  外白渡桥最早是木桥,早在1856年,由英商韦尔斯等经营的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所建,叫韦尔斯桥,来往行人车马过桥都要收过桥费。
期刊
本刊讯 (记者沈飞德)今年1月27日,是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中央文史研究馆原馆长、本刊倡办者萧乾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位享誉世界的进步记者及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缅怀他在报道反法西斯战争和推进中国现当代进步文化事业中的卓越贡献,由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上海鲁迅纪念馆承办,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翻译家协会协办
期刊
1969年,我在湖南省隆回县司门前区供销社担任营业员,利用挑货串乡的机会,虚心地向一些老郎中(即土医生)学习医药知识。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就学会了四十多种草药土方,熟悉了一百多种医治常见病的草药。几年来,我利用草药土方为老百姓诊病达一万六千多人次,还利用业余时间为病人寻草药二千二百多服,深得群众信任,我的先进事迹还被《湖南日报》刊登。因此,邵阳市财贸战线把我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标兵,选为国庆20周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