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国庆20周年观礼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changjing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9年,我在湖南省隆回县司门前区供销社担任营业员,利用挑货串乡的机会,虚心地向一些老郎中(即土医生)学习医药知识。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就学会了四十多种草药土方,熟悉了一百多种医治常见病的草药。几年来,我利用草药土方为老百姓诊病达一万六千多人次,还利用业余时间为病人寻草药二千二百多服,深得群众信任,我的先进事迹还被《湖南日报》刊登。因此,邵阳市财贸战线把我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标兵,选为国庆20周年的观礼代表。
  9月25日上午,县“革委会”负责人马金贵找我谈话,随后,我坐车到邵阳专署报到。第二天下午就赶到长沙集合,住在“五一”招待所。27日早上8点10分,我们一行登上了去北京的火车。一下火车,等候在火车站的会议专用车把我们送到了北京友谊宾馆住下来,一连住了两个晚上。组织会议的同志又从我们湖南300名代表中选出30名,我是其中之一,不久把我们接到了中南海住宿。
  9月30日下午,我收到了参加人民大会堂国庆宴会的通知。下午7点,我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服务员提示,每10人围一桌,桌上摆满了苹果、哈密瓜、海虾做的糕点、桔子汁饮料、茅台酒、中华烟等。大多数代表只看一看,只有我和少数几个代表吃了一点哈密瓜。7点10分左右,周恩来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来到了宴会厅,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周总理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那铿锵有力的声音,至今仍在耳边回响。最后,周总理举杯,全场起立,我激动地站起来和周总理一道为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干杯!宴会进行了近两个小时。9点左右,我们回到了中南海住地。
  让我意外惊喜的是,周总理在宴会结束后,又来到了我们的住地,当时,我们湖南30位代表正集中在一起学习、谈心。周总理握着我的手亲切地说:“你们辛苦了,到北京来之不易,今晚的国宴满意吗?”我激动地回答了总理的问候,并表示回去后一定要努力工作,以感激总理的关心,感谢党的教育培养。……大约半小时后,周总理离开了我们的住房,大家依依不舍地目送总理离去。
  10月1日9点半,我们湖南30位代表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天安门城楼观礼台西一台。庆祝筹备小组规定:观礼人员不准带任何物件,包括钢笔和笔记本,只准带一本毛主席语录,并规定:毛主席不伸出手来握手,不准先伸手与毛主席握手。我们坐在排凳上,天安门广场就在眼皮底下,放眼一看,人山人海,彩旗飘飘,金色的太阳将广场涂抹得一片辉煌,仪仗队、方阵队伍整齐划一,色彩分明,就像一张巨大的彩色照片摆在我眼前。此时此刻,我激动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我的目光一刻也未离开广场。这时,周总理来了,其他中央领导依次登上天安门城楼,都从我身边走过去。几分钟后,毛主席来了,我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毛主席一步一步走过来,我心里砰砰直跳。毛主席满面笑容,步履稳健。毛主席啊,我终于见到了您,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久久说不出话来。此时,广场上一片欢呼声:“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
  游行活动开始,礼炮声、鼓乐声、欢呼声惊天动地,响彻云霄,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威武雄壮的三军仪仗队,整齐有序的群众方队依次缓缓地通过天安门城楼。广场中、长安街两边万人攒动,人们举起“红宝书”高呼“祖国万岁!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欢呼声此起彼伏。约一个半小时,毛主席、周总理及中央领导首先离开天安门城楼,然后,观礼台上的人员陆续离开。我坐在那里,久久不愿离去。
  四十年过去了,我的心神尚留在天安门城楼,那三军仪仗队和群众方队似乎在眼前走着、走着……
  责任编辑肖阿伍
其他文献
蒋介石与邓演达自1922年开始交往以来,经历了由陌生到紧密合作,继而分道扬镳的过程,并以1931年蒋介石下令杀害邓演达而告终。在这十年的交往中,1927年初成为两者关系转变的重要分水岭。从现有史料看,1927年以前蒋介石与邓演达之间尽管因中山舰事件影响而出现分歧,但总体上仍可称融洽,两人保持着较密切的合作关系。然而,1927年1月至4月间,双方关系急转直下。短短几个月间,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蒋邓两人从
期刊
20世纪20年代初期,在莫斯科来华使者和共产国际刊物中,孙中山器重的陈炯明一度相当风光。这些带来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天火”的人,慷慨地把“革命”、“进步”的桂冠加在陈炯明的头上,陈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共产国际想以他为中心开展中国和东亚的共产主义运动。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张作霖败退出关,黎元洪复任总统职,陈炯明认为护法完成,法统恢复,故不支持孙中山北伐。广州“六·一六”事件发生后,孙陈矛
期刊
我的父亲武和轩,1902年生,曾用名肇煦,山西文水人。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政治学专业。回国后,曾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内政部、蒙藏委员会任职多年。上世纪30年代初,父亲在上海、北平、广州等地,参与反对蒋介石专制独裁和对日屈膝投降的活动,曾一度被开除国民党党籍。抗战后期,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和国民参政会驻会委员,与中共方面参政员多有往来,对中共的提案常签名联署,积极支持。抗战胜
期刊
“文革”前,稿费是不好随便拿的——虽然那时确有稿费制度,而且是官方定下的。谁要是发表点文章,有了点稿费,各种议论便会纷沓而至:  ——“不专心工作”。这是最轻的一种。逻辑是这样的:他要写文章,自然心思就不会放在工作上。你看,我们白天做工作,夜里想工作,就这样,还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生怕达不到领导的要求,哪里还会有心思去写文章!  ——“风头主义”。文章谁不会写!就他臭显摆。这种人就是要出风头,不愿做
期刊
中央文史研究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主办  大16开80页,逢单月出版定价:8.00元,全年6期48.00元  全国各地邮局征订邮发代号:4-557    欢迎您到当地邮局订阅2011年《世纪》。如订阅不便或错过邮订时间,本刊发行部随时为您办理补订和邮购(平邮免收邮费)。为答谢新老读者的厚爱,本刊特推出以下优惠活动:凡订阅2011年《世纪》的读者,可8折邮购本刊历年合订本(免收邮费):1996年、199
期刊
文史研究馆是建国初在毛主席倡议、周总理亲自关怀指导下筹建的,是一个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机构,聚才敬士之所。馆员大都是博学多才的文史耆宿。各馆首任馆长更是出类拔萃,名闻遐迩。本刊从2007年首期起,在“翰林风采”专栏中,特邀各地文史馆的同仁撰文介绍本省市首任馆长,让读者领略各馆“首任馆长”之风采,感悟一代名士之人生。    我们的爷爷邢赞亭原是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兼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第三
期刊
1949年7月24日,上海解放刚刚不过两个月,大街小巷依旧涌动着欢庆胜利的喜悦之情。然而一场空前的灾难却突然袭来。是日晚9时至翌日凌晨4时,4906号台风正面袭击申城,狂风大作,骤雨倾盆,全市因灾死亡1613人,208.3万亩农田受淹,63208间房屋倒塌,经济损失10亿元人民币(旧币)以上。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祸,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组织各方力量展开救援,军民合力,共同迎战上海解放后所遭遇的第一场
期刊
吴空先生曾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多年,先后任研究室主任、办公室主任,其间主编《清代帝后生活》画册,策划组织《故宫博物院》(英文版)和《紫禁城宫殿》、《国宝》、《清代宫廷生活》三部大型画册;后受聘于香港商务印书馆,以十余年时间参与编辑完成《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大型画册六十卷。离休前曾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世纪》杂志执行编委。应本刊邀请,吴先生撰写一组“故宫杂忆”系列文章,将陆
期刊
上海苏州河连接黄浦江处的外白渡桥,整体移走和大修后“回家”时,都有众多市民自发赶来引颈凝望,在心底激荡起浓郁的人文历史情怀。这不仅因为这座百年老桥是弥足珍贵的历史建筑,而且由于此桥承载了上海的历史沧桑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拨动了市民们记忆深处的情感之弦,才有这样发自内心的感慨!  外白渡桥最早是木桥,早在1856年,由英商韦尔斯等经营的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所建,叫韦尔斯桥,来往行人车马过桥都要收过桥费。
期刊
本刊讯 (记者沈飞德)今年1月27日,是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中央文史研究馆原馆长、本刊倡办者萧乾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位享誉世界的进步记者及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缅怀他在报道反法西斯战争和推进中国现当代进步文化事业中的卓越贡献,由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上海鲁迅纪念馆承办,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翻译家协会协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