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 新鲜有方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7793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苏州河连接黄浦江处的外白渡桥,整体移走和大修后“回家”时,都有众多市民自发赶来引颈凝望,在心底激荡起浓郁的人文历史情怀。这不仅因为这座百年老桥是弥足珍贵的历史建筑,而且由于此桥承载了上海的历史沧桑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拨动了市民们记忆深处的情感之弦,才有这样发自内心的感慨!
  外白渡桥最早是木桥,早在1856年,由英商韦尔斯等经营的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所建,叫韦尔斯桥,来往行人车马过桥都要收过桥费。1872年英美租界工部局另建一木桥,因位于外滩公园旁,故称公园桥;又因此处原外摆渡处,亦称外摆渡桥。因过桥不再收费,遂称为外白渡桥。1907年工部局又改建成钢桁架桥……日寇侵占上海时,中国人过桥被逼向鬼子鞠躬、被鬼子搜身,等等,外白渡桥的历史人文记忆实在是既丰富又生动的,是世界文明交汇点和海派文化发祥地的上海的一个闪光点,如今大修以后复位,可谓焕然一新,但没有面目全非,而是“修旧如旧”,恢复了百年前的原始面貌,成功地保鲜了历史人文记忆!
  上海和许多中国城市一样,经历了长期多次的兵荒马乱和动荡不安,许多历史人文景物的命运不言而喻;还有一些则被以“革命”或“建设需要”的名义,消失在口号声中和推土机前了。已经消失了的是否都要恢复重建?我以为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置,但需千万慎重,切记不要造假。幸存下来的人文历史景物,无疑更加珍贵。据“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保护建筑地图”所示,现有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和632处优秀历史建筑,如何在保护维修过程中,重视并切实保鲜城市记忆?是个严肃的课题。外白渡桥这次大修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宝贵经验,值得引起注意。
  保鲜城市记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保存和保护,而是要保鲜真实的历史人文记忆。我以为有两点特别需要强调:一是“修旧如旧”保持原貌不走样,使原有的历史人文内涵不流失,并重新鲜活亮丽起来。如外白渡桥这次大修所做到的,根据查阅上世纪初档案资料,按照最早曾经用过的木质人行道板,采用了具有较高耐磨性且不易变形的进口“龙脑香”木,既是崭新的,也是恢复了1907年的原貌;二是“修旧如旧”不等于守旧,如外白渡桥这次新安装了名为“城市之光”的照明灯,灯光可以变为蓝色、银白、紫色等多种色调,既能表现建筑古朴厚重的历史感,又富有工业文明的现代感,这将成为新的历史人文记忆。
  翻过一页台历,离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又近了一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这次世博会的主题。预计世界各地将有7000万人到上海来参加世博会,他们将看到的绝对不是一座“历史失根”、“文化失忆”的城市!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历史人文记忆鲜明亮丽的现代化大城市——上海!
  
  本栏责任编辑 殷之俊
其他文献
田中角荣来华前曾对独生女儿、后来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外相的真纪子说:“我这次一个人去,你留下看家。万一我被刺杀丢了性命的话,你千万不要惊慌,要镇定地办理后事。我此行的目的极为重大的,是为了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日本的普通国民能够自由来往。我为实现这样的时代而去!我为坚定自己的政见而去!”  中日两国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然而近一个世纪以来,两国关系成为中日之间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一个阶段。日本不仅对
期刊
编者按:本刊特邀请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李玉贞研究员推出解读俄罗斯档案中的中国国民党(1927年前)系列文章,拟以中国社会为大背景,以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国家利益为支点,展示那个时期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国际关系的各个层面,在更加广阔多彩的幕布上介绍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如国共两党还在1921年底就组成庞大的代表团携手登上国际舞台,谱写了国共合作的序曲;孙中山在上海的宅邸莫里哀路29号发生了哪些故事;192
期刊
蒋介石与邓演达自1922年开始交往以来,经历了由陌生到紧密合作,继而分道扬镳的过程,并以1931年蒋介石下令杀害邓演达而告终。在这十年的交往中,1927年初成为两者关系转变的重要分水岭。从现有史料看,1927年以前蒋介石与邓演达之间尽管因中山舰事件影响而出现分歧,但总体上仍可称融洽,两人保持着较密切的合作关系。然而,1927年1月至4月间,双方关系急转直下。短短几个月间,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蒋邓两人从
期刊
20世纪20年代初期,在莫斯科来华使者和共产国际刊物中,孙中山器重的陈炯明一度相当风光。这些带来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天火”的人,慷慨地把“革命”、“进步”的桂冠加在陈炯明的头上,陈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共产国际想以他为中心开展中国和东亚的共产主义运动。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张作霖败退出关,黎元洪复任总统职,陈炯明认为护法完成,法统恢复,故不支持孙中山北伐。广州“六·一六”事件发生后,孙陈矛
期刊
我的父亲武和轩,1902年生,曾用名肇煦,山西文水人。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政治学专业。回国后,曾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内政部、蒙藏委员会任职多年。上世纪30年代初,父亲在上海、北平、广州等地,参与反对蒋介石专制独裁和对日屈膝投降的活动,曾一度被开除国民党党籍。抗战后期,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和国民参政会驻会委员,与中共方面参政员多有往来,对中共的提案常签名联署,积极支持。抗战胜
期刊
“文革”前,稿费是不好随便拿的——虽然那时确有稿费制度,而且是官方定下的。谁要是发表点文章,有了点稿费,各种议论便会纷沓而至:  ——“不专心工作”。这是最轻的一种。逻辑是这样的:他要写文章,自然心思就不会放在工作上。你看,我们白天做工作,夜里想工作,就这样,还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生怕达不到领导的要求,哪里还会有心思去写文章!  ——“风头主义”。文章谁不会写!就他臭显摆。这种人就是要出风头,不愿做
期刊
中央文史研究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主办  大16开80页,逢单月出版定价:8.00元,全年6期48.00元  全国各地邮局征订邮发代号:4-557    欢迎您到当地邮局订阅2011年《世纪》。如订阅不便或错过邮订时间,本刊发行部随时为您办理补订和邮购(平邮免收邮费)。为答谢新老读者的厚爱,本刊特推出以下优惠活动:凡订阅2011年《世纪》的读者,可8折邮购本刊历年合订本(免收邮费):1996年、199
期刊
文史研究馆是建国初在毛主席倡议、周总理亲自关怀指导下筹建的,是一个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机构,聚才敬士之所。馆员大都是博学多才的文史耆宿。各馆首任馆长更是出类拔萃,名闻遐迩。本刊从2007年首期起,在“翰林风采”专栏中,特邀各地文史馆的同仁撰文介绍本省市首任馆长,让读者领略各馆“首任馆长”之风采,感悟一代名士之人生。    我们的爷爷邢赞亭原是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兼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第三
期刊
1949年7月24日,上海解放刚刚不过两个月,大街小巷依旧涌动着欢庆胜利的喜悦之情。然而一场空前的灾难却突然袭来。是日晚9时至翌日凌晨4时,4906号台风正面袭击申城,狂风大作,骤雨倾盆,全市因灾死亡1613人,208.3万亩农田受淹,63208间房屋倒塌,经济损失10亿元人民币(旧币)以上。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祸,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组织各方力量展开救援,军民合力,共同迎战上海解放后所遭遇的第一场
期刊
吴空先生曾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多年,先后任研究室主任、办公室主任,其间主编《清代帝后生活》画册,策划组织《故宫博物院》(英文版)和《紫禁城宫殿》、《国宝》、《清代宫廷生活》三部大型画册;后受聘于香港商务印书馆,以十余年时间参与编辑完成《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大型画册六十卷。离休前曾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世纪》杂志执行编委。应本刊邀请,吴先生撰写一组“故宫杂忆”系列文章,将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