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利勲:勤舟踏浪诚为帆

来源 :今日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un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眺望波谲云诡的商海,千帆竞渡、百舸爭流。但经过时间的流逝与竞爭的淘洗,真正登岸者卻稀若晨星。其中,有的折戟沉沙,有的被风暴所吞噬,有的知难而退,有的被潮流所淘汰……当人们羡慕登岸者的幸运时,何尝知道他们曾付出的艰辛,何尝知道他们曾用勤奋去打造商舟,用诚信织成云帆踏浪济沧海。
  ——採访手记
  
  吴利勲先生性格豪爽,始终笑对人生。这种性格的形成,源於社会阅历的沉淀。正所谓:閒看庭前花开花落而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捲云舒而澹泊名利。
  三十二年前,他创办吴淦记建筑有限公司,几十年来,他以勤奋和诚信著称业内,更积极推动和引进建筑机械化,使得吴淦记建筑有限公司躋身澳门四大建筑商之一。
  吴利勲先生视建筑为艺术,承建了一座座匠心独运的作品。閒暇时,还以独特的艺术品味和敏感的审美能力,涉足鼻煙壶、笔墨纸砚、屋契、字画等古玩珍品的收藏。其种类之繁、物品之多,让人目不暇接;其艺术含量之重、历史价值之高,令人无法估量。将建筑艺术与收藏艺术有机联繫,互相启迪,使之相得益彰,成为吴先生的一大兴趣。
  他乐於收藏的同时,也乐於捐赠,更在得与失之间蕴含着奉献者的人生光华。
  
  创业艰难百战多
  
  汕尾位於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处莲花山脈南麓,素以滨海鱼港、美丽风光而闻名於世。这里物华天宝,人傑地灵,中国近代农民运动的红旗手、被伟人毛泽东誉为“农民大王”的彭湃就诞生於此。1952年,吴利勲出生於这海滨的“鱼米之乡”,在家排行老二。由於双亲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纯朴的家风让他自幼就敦厚善良。虽然家道不算殷实,但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温馨、很踏实。
  然而三年自然災害的肆虐,加上“大跃进”的严重影响,饥饿像瘟疫一样传播,农民的日子如临风霜、如履薄冰,吴利勲一家和当时千百万家庭一样食不果腹。为了寻找生存的土壤,父亲驾一叶小舟载着全家渡海来到香港,那时的吴利勲是一个只有10岁的少年。在伯父的安排下,父亲在建筑工地上谋得管工的差事,得以维持全家的生活,並省吃俭用让他继续读书。
  苦难是最好的老师,激发着人的毅力和斗志。吴利勲深知父母让他读书的良苦用心,在香港威灵顿中学读完高中後,他以优異的成绩考入摩利臣工专学校研读建筑机械专业,紧跟父亲的步伐,他将事业的发展定向在建筑业。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让他圆满地完成了学业,此时父亲已经开办了一家建筑机械施工公司,为他施展专业本领提供了最佳的操作平台。一年後,澳门知名地产开发商赵善觉先生準备开发“祐汉新村”建筑项目,这是当时澳门大型建筑工程之一,其规划包括超过二十层的高楼。在以肩挑背扛的人力为主要施工主体的澳门建筑市场里,没有具备承建高层楼盘能力的以机械进行施工的建筑商。赵先生闻听香港的吴氏父子在建筑业内声名鹊起,便力邀他们赴澳建设“祐汉新村”。
  1974年,正值弱冠之年的吴利勲随父亲带施工队伍和机械奔赴澳门。同年,他以父亲的名字在这里注册了“吴淦记建筑有限公司”,将传统的孝道寄寓於事业之中,是回报慈父的真情流露。起初,他以建筑普通居民住宅为公司的主要业务,积累了一定的展业资本後,逐步购进先进的机械投入到施工现场,很快改变了澳门建筑业以人力为主的单一格局,填补了机械建筑这一空白,使高楼大厦如雨後春笋般地湧现出来,在澳门建筑业发展史书写下了辉煌的一笔,为澳门地产业的蓬勃乃至经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时至今日,吴利勲先生在建筑业的开创之举仍为业内人士所津津乐道並效仿沿用。他引进了澳门的第一台天秤式起重机,率先使用滑模式模板装嵌和沉箱式地基技术,並首创性地运用预製件装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等先进的施工技术。技术革新是增强竞爭力的捷径之一,机械建筑专业出身的吴利勲先生深谙此道,所以在行业竞爭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仍能稳居澳门四大建筑商中的一席之地。
  “吴淦记”创作的建筑作品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极高的观赏价值。吴利勲先生建设每一项工程,都凝聚了公司建筑师和工程师的智力,用心将每一座无生命的建筑打造成会说话的艺术品。譬如松山隧道、“丰淦山庄”、 “氹仔浮雕”等,都是他花费大量心血构建的建筑艺术品。特别是位於澳门氹仔大桥旁的浮雕,更是成为澳门的一个标誌性建筑,其古朴的界面、超卓的建筑手法,将澳门的沧桑变幻一一再现。现在,它不仅是莲花岛上标誌性的建筑雕塑,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将会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向世人讲述着当代建筑艺术的故事。
  淘尽黄沙始见金,天道酬勤自古然。虽然吴利勲先生一脸轻鬆地讲述创业故事,但其背後凝聚着艰辛的汗水。正如罗马城不是一天能建起来一样,“吴淦记”是靠吴氏父子两代人通过勤奋打拼一步步走出来的,是用诚信铸造的一块响噹噹的金字招牌。
  
  诚信铸就金招牌
  
  以“信用”二字为人生格言的吴利勲先生,一直将此作为经商之道。接手任何一项建筑工程时,他都力求按时完工、保证质量。即便是在澳门经济低迷、地产业不振的情况下,只要一个工程上马,他也顶住压力、挑战困难将工程尽善尽美地完成。
  1994年到2004年期间,受国家宏观调控和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影响,澳门的房地产业一蹶不振,此时很多建筑商都闻风而止,甚至将正在进行的工程停工,解僱工人更是屡见不鲜。而吴利勲先生卻没有这样做,非但没有大量解聘员工,还将正在进行的工程精益求精地打造完美。虽然利润低至极点,但他是一个诚信的人,“言必信,行必果”。不会为一时的蝇头小利而失去多年积累的良好口碑,财富有失亦有得,但口碑一旦失去,那将是财富无法挽救的。困难时刻见真诚,他用实际行动赋予了诚信的价值,虽然历经十载,但“吴淦记”坚强地走过来,没有被汹湧的浪潮所吞没,在“十年磨一剑”中品得“梅花香自苦寒来”,将这一金字招牌磨砺得闪闪发光,在经济回潮时吸引了更多合作者青睐的目光。
  诚信使“吴淦记”赢得金字招牌的同时,也让吴利勲先生成为业内德高望重的“金字招牌”,成为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一面旗帜。他曾被业内人士一致推选为澳门建筑机械工程商会会长,就建筑机械是否应当缴纳汽车入口税这一问题,同当时的澳葡政府据理力爭,浇熄了有关部门盘剥建筑机械商的嚣张气焰,有效解决了这一长期困扰建筑机械商的难题,增强了业内人士的凝聚力。为了更加扩大商会的影响,加强业内人士的交流与沟通,他提出购买永久性会址的建议,得到广泛的讚同和支持。为此,他带头捐资二十万以起表率作用,很快就筹集了三百多万元,在氹仔购置了一处会址,迄今面积仍居於全澳各行业性社团的首位。另外,他观察到建筑业的大多数人士属於自学的实践型人才,在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方面比较欠缺,开办技术培训班势在必行,与职业专修学校合作之後,培养了大批既具备实践能力又熟悉理论知识的建筑人才。
  当然,吴利勲先生这块“金字招牌”的光芒不局限於建筑业内,还波及同乡之间和其他社团组织。2005年,在担任澳门汕尾市海陆丰同乡会会长期间,他就同乡会成立四十年来的发展历史向特首何厚铧先生作了介绍,並表示将更广泛地团结乡亲共建澳门、回馈祖国和家乡。
  吴利勲先生现为澳门地产业商会名誉会长、澳门收藏家协会主席、澳门历史研究会会长、澳门书画艺术联谊会主席、澳门至德宗亲总会副会长、澳门气功太极拳学会荣誉会长、澳门中国画院名誉会长、澳门文化艺术学会荣誉会长、澳门恒世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诸多的社会公职是其交际面广、影响力深的重要佐证。鉴於他在澳门建筑地产界和其他各界的影响力,曾先後被选为澳门特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澳门特区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选举会议成员,足以表明政府对他的重视,也是对他为澳门作出重要贡献的一种褒奖。
  无论是“吴淦记”,还是吴利勲先生本人,能够成为金字招牌,具有良好的社会口碑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无不是诚信使然。
  
  情繫收藏乐捐赠
  
  吴利勲先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收藏家,他收藏的作品包括鼻煙壶、笔墨纸砚、房屋地契、字画、科举考生试卷、族谱等诸多门类,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在这里可以见到很多博物馆里所没有的藏品。仅鼻煙壶就达几千种,材质有金、银、铜、木、象牙、玉等等,做工精细、图画鲜活、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所收藏的毛笔各种式样,且以工艺性质的居多,在其实用功能之外又添加了美仑美奂的观赏性;字画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对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演变有着重要的作用;房契、地契、科举考生试卷、族谱等,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吴利勲先生的收藏並不是为了囤货居奇,以图今後能够卖出大价钱。他仅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及通过收藏与自己所从事的建筑业富含的艺术性有着脈络关係。他认为只要是见证一定历史的物品都值得去收藏,悠久的古代建筑被称为古蹟,同样已经被历史淘汰的“大哥大”或许在某一时间里也会被冠以古董之名。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於,一切具有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玩珍品,在他看来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是属於国家的财富,个人收藏的目的在於保护这些物品的完整,起到一个管理员的职责,最终传承给子子孙孙以保证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所以,他的收藏又是和捐赠同时进行的。
  2001年,吴利勲先生向广东省博物馆捐赠了珍藏的清代孔继勋的《殿试策》,民国《香山铁成张氏族谱》及清人手抄军机奏折,抗战时期委任状、聘书、关约及民国地图等26件文物、图书资料。其中《殿试策》对研究清代科举制度及孔氏家族渊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张氏族谱》介绍了广东张氏的起源,尤其对研究唐代名相张九龄的家世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军机奏折则为瞭解清代军事、政治提供了难得的实证依据;抗战时期委任状等文物资料为研究抗日战爭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同年,他捐赠给澳门大学国际图书馆一批珍贵的古籍文献和文物,其中包括中国古代圣旨、科举试卷以及古书字画等。另外,他还曾向澳门博物馆和江门博物馆等文博单位捐献过珍贵文物。
  瞭解他的人说:“吴利勲先生喜欢收藏二十多年,几乎是包罗万象,他的宗旨是收藏不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大众聚宝,为国家保护文物。”如果说他对文物的洞察和敏感是出於一种独特的艺术品味的话,那麽这种艺术品味的真正根源则在於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文化的追求。
  擅长收藏艺术品的吴利勲先生,也善於创造艺术品。1994年,他在家乡汕尾捐建了一座近17米高的妈祖石雕像,为全国首屈一指,也是继日本、台湾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妈祖石雕,被誉为中国现代石雕艺术精品中的精品。原中顾委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参观这座妈祖石雕时评价道:“通过美丽的传说和神话把人类开创性的活动用某个人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古代思维方式的结果,在有利於今日祖国团结发展事业的前提下是可以而且应该利用的。”这番话正道出吴利勲先生的心声,妈祖石雕不仅要成为一件能庄严祈福的艺术品,一件富有灵气的文物,还应当成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使者,见证两岸人民共同来顶礼膜拜,共祈国泰民安。
  
  直抒己见参政事
  
  从1993年起,吴利勲先生就是广东省政协委员,还身兼汕尾市政协常委一职。他认为积极参政议政,是履行职责,亦是兑现“权为民用”的承诺。2001年,针对港澳和内地往来的不便利、内地人只允许携带少量资金到港澳旅遊等问题,他在广东省政协会议上提出,如果能够实现互相往来的自由,互为依託、互为平台,将会促进粤港澳的经济发展,形成並肩迈进的良好态势。虽然这一提议当年未予以实施,但3年後港澳自由行的开通,说明他具有前瞻性的建议起到了一定作用。
  然而,在提出这一建议时,吴利勲先生卻没有去考虑各方面的利益问题,招致内地一些朋友的误解。但他毫不在意,向来敢想、敢说、敢为的人,从不会藏掖着一些涉及人民权益的问题而置之不顾。对於别人的非议,他笑说:“一代伟人邓小平为什麽三起三落,就是因为实事求是、敢说敢做、正直无私。我难道不能向他老人家学习吗?”
  另外,他对法制建设的完善也颇为关注,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封建社会的立法是为官,而社会主义应当是为民立法,保障百姓的权益,遏制官僚主义的产生。他还欣喜地说:“现在的国家领导人具有亲和力,很平民化,这是全国人民的福气,相信在英明的决策和正确的方针指引,中国和平崛起的步伐将会加快,繁荣富强指日可待。”
  
  结语
  
  吴利勲先生是农民的儿子,他骨子里透着拼搏的精神,性格里蕴含诚信的品质。即使面对困难的时期,他也是带着欢笑走过。经过艰难的考验,他终於赢得了事业的成功。用获得的财富去保护文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用真心去面对百姓问题,为粤港澳的自由往来建言献策,这是一种胆识与远见。
  吴利勲先生正站在一个更新更高的起点上,率领企业扬帆远航。他将以勤奋和诚信为动力遨遊於更广阔的人生海洋。
其他文献
室内设计是建筑的灵魂和再创造  她用心灵和性灵诠释其精髓  给人带去家的温馨  她用行动和真诚注解慈善之意  传递温暖并享受此中之乐  她用设计师的独特视觉、审美和心理感悟  丰富自我生活  铸就和谐人生    事业天空 用才智创造    中国古典建筑的气势恢弘与雕梁画栋,无不令我们赞叹古人的巧夺天工和智慧才能;然今天的室内设计,依然是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沉淀,同样的壮丽华贵与精巧空灵。邓凤贤女士正
期刊
2006年11月9日,竞选世界卫生组织总幹事的巅峰角逐落下了帷幕,一位来自中国香港的女性以绝对的优势获胜,当选为新一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幹事。这是中国人首次入主联合国高层机构,开启了华人主政国际组织的先河。  对於此次巅峰之战的主角——陈冯富珍女士来说,能够成功当选与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和香港特区政府的大力推荐密不可分。当然,她的人生经历亦为此次获胜增加了砝码。  从1978年成为香港卫生署医生,到19
期刊
“李嘉诚”这个名字,在华人圈中几乎家喻户晓,尤其对香港人来说,李嘉诚就意味着财富。早在1987年,国际权威财经杂誌《幸福》曾估计李嘉诚拥有25亿美元的家产,名列世界第26位,李嘉诚荣登了“世界华人首富”的宝座。近二十年间,儘管世界经济风云变幻,但李嘉诚仍稳居华人首富的宝座,並一直佔据着个人财富世界百强中的一席。在2006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李嘉诚以188亿美元的财富成为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华人。
期刊
无论在祖国内地,还是在香港、澳门,每当人们提到马万祺先生的名字,总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由衷的敬意。这是因为马万祺先生不仅是当代华人商界、政界的一位传奇人物,更是一位德厚流光、行高於世的炎黄骄子。  马万祺先生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全国人大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副主任委员,是在澳门和全国人民心目中都享有很高声望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  一片丹心献赤诚,满腔热血谱春秋。马万祺先生
期刊
他一生的传奇经历早已融入中国人民的解放历程;   他闪光的足跡伴随着新中国的求索、开创、振兴与腾飞的历史进程;   他是一位成功的银行家,但他的成就和影响力大大地超出了金融业的范围;  他长期致力於推动民族繁荣、国家强盛、香港稳定发展的大业,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汗水和智慧,谱写出一曲感天动地的爱国壮歌;  他以非凡的人格魅力和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在全球华人的心目中树起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他就是傑出爱
期刊
17岁时,他肩负行囊远离家乡,凭着一股少年的莽劲隻身闯澳门;26岁时,他毅然放棄高管职位,带着勤劳和智慧,在背後温柔目光的关切下投身商海。  十七年来,从第一家参茸店的蹒跚学步,到第二家分店的紧张开业,到第五家分店的即将面市,他一步步扩大自己的经营地盘,在澳门乃至港澳燕窝行业奠定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十七载创业,十七载欢歌;十七载风雨,十七载付出。在事业刚刚有了起色时,他就开始回馈社会,从此“一发
期刊
事业是生命的原动力,是前进的催化剂,是心灵的诉求,是梦想的羽翼……丧失事业心的人,将会在大浪淘沙中一败涂地;视事业高於一切的人,则会笑对坎坷艰辛而所向披靡。  採访林伟先生的时间是在深夜,然而这时才刚刚拉开他夜晚工作的序幕。据瞭解,每天他都会从深夜工作至东方破晓,中午又开始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一天的工作时间累计长达16到18个小时,这一工作习惯他已坚持了数十年。  在林伟先生的生活概念里,似乎已经没
期刊
弱冠掘金才智奇,平生乐善未知疲。  奉献一心廿载功,营商百业五行齐。  花开花落等闲看,云捲云舒随自意。  ——题赠施展望博士    四十多年前的一天,懵懂的他牽著母親的手,站在香江之畔的這片土地上,用好奇的目光審視著周圍的一切。那時,他的眼裏只有一道道風景;  三十多年前的一天,年少的他懷揣着中學畢業證,徘徊於社會這所大學的門口,用堅定的步伐走進匆匆的人群。那時,他的心裏唯有一份工作;  二十多
期刊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内篇·逍遥遊第一》  闯商海,而立之年担纲重任;踏政坛,廿载春秋见证历史;入传媒,笑谈时事指点政经。这曲折感人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是由一位至情至性的知名人物所演绎的,他就是香港太平绅士李鹏飞先生。  人称“飞哥”的他,举止间展现着儒雅之风,言语中蕴藏着博学之才。虽已
期刊
有一种人不在乎名利,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这个人是老师;  有一种情感至诚、至真、至纯,  那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感;  有一种付出叫心甘情愿,  那是一位老师对学生无怨无悔的关爱;  这位老师的名字叫林沛德。  她的一生,除了教育事业还是教育事业,  因为,教育事业,是她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最义不容辞的责任,  最无法放下的深情。      有一种情感至诚、至真、至纯    林沛德女士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