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沛德:教育,是最大的幸福

来源 :今日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人不在乎名利,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这个人是老师;
  有一种情感至诚、至真、至纯,
  那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感;
  有一种付出叫心甘情愿,
  那是一位老师对学生无怨无悔的关爱;
  这位老师的名字叫林沛德。
  她的一生,除了教育事业还是教育事业,
  因为,教育事业,是她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最义不容辞的责任,
  最无法放下的深情。
  
  
  有一种情感至诚、至真、至纯
  
  林沛德女士原和弟弟妹妹生活在广州,在广州读书,1962年2月,她来到香港探望父母,并因此留在了香港。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内地,由于正与苏联交好,学生们所学的外语也大多是俄语,英语对她来说完全陌生,而正处于英国统治下的香港,英语却成为了一门必修的课程。
  不得已,她只能从最基础的ABC开始学起,后进入宝血女子中学,幸得表哥为她传授国际音标,加上自身的自强不息和奋发图强,在三年后的中文中学会考中,以六个“A”(英语也为“A”),三个“B”的优秀成绩成为全港的女状元,并进入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就读于化学系。大学毕业后的暑假,曾考虑在暑假后前往美国进修。后因一位师兄在裘锦秋中学教授物理,林沛德女士也走进了那里,成为裘锦秋中学代课老师。三个月后,代课结束,她原本可以自由离开,去获取另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然而,她却喜欢上了那里的学生。
  林沛德女士回忆说:“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新界中学学位严重缺乏,全港小学生进入中学都要通过升中试的考试,很多新界地区的学生考不上便不能上中学。”这样的一个制度阻碍了许多人的求学之路,香港知名人士邱德根先生为纪念他的夫人裘锦秋女士,在1966年开办了裘锦秋英文书院(现为裘锦秋中学)。裘锦秋中学的成立正好填补了这一遗憾。那时候,裘锦秋中学招收的学生大多是一些落榜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那些贫穷、遗憾落榜却有志念书的青年,这样的一份工作,让她觉得有意义。
  那些日子里,林沛德女士看到了学生们一听到裘锦秋中学收他们了,他们马上来到学校报名,报名的钱带得不够,又马上兴冲冲地跑回元朗拿,学生们是那样可爱,那样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她感动了,她是那样的不舍。
  于是,她自愿选择留了下来,当时,在那所学校里只有两个符合大学资格的教师,她便是其中一个。她教他们化学、数学,教他们做人的道理。这一留,便是三十七年。裘锦秋中学的学生们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有个住马湾的孩子每天需要划船过河,然后走到公路边,搭乘公交车上学,放学后,再原路回家,周而复始,那是怎样的艰辛,然而,孩子们却做到了锲而不舍。
  许多孩子因为贫穷,课堂外,他们需要担负起一些生活的重担,学习的时间并不充裕,因此,课堂上,孩子们异常用功,惜时如金。每当看到这些,林沛德女士便会在心里默默地说,一定要帮助他们,帮助他们改变命运,这是怎样一种至诚、至真、至纯的情愫萦绕在林沛德女士的心头。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她开始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她决定将自己人生中最珍贵、最灿烂、最重要的时间交给裘锦秋中学的学生。
  
  时光一逝三十七载 不计辛勤一砚寒
  
  教师,被称为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它的光辉之处在于它与名利无关,只与关爱有关。在香港,学校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类,私立学校教职工工资相对较低,裘锦秋中学属于后者,林沛德女士选择这份工作的同时,也意味着她选择了不计较薪金待遇,抛却名利。她一心一意地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只愿自己能无愧于“老师”这个称呼,无愧于学生们的渴望,亦无愧于自己。
  家住九龙的林沛德女士每天要花上三个多小时在往来于家与学校的途中,每天早上五点五十分便要起床,匆匆吃完早餐,赶在六点半之前出门,风雨无阻。时间一长,便成为了她工作中一个固定的生活模式。是那份对学生的爱和责任,让她坚持了下来。林沛德女士说:“六七十年代,因为客观原因,很多人上不了学,他们学习成绩不好,不是因为没有天资,而是因为贫穷或其它原因,导致小学时候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育。”
  教育工作是圣洁的,也是辛苦的,将一些起点相对较低的学生推向与其它起点较高的学生同样的高度,需要付出的是更多的心血和精力。
  1983年,建于1975年的裘锦秋中学元朗分校的原校长移民,1984年,已在裘锦秋(葵涌)中学工作15年的林沛德女士被调往裘锦秋中学元朗分校担任校长,她将重任担在了肩上。那时的元朗分校也如总部荃湾的校舍一样不标准,教室设立在一栋商业大厦里,“硬件差,没有操场,没有礼堂,开学礼需要借用别人的礼堂,操场也是租借他人的场地,学生上课分为上午班、下午班。”林沛德女士说。条件虽然艰苦,但可喜的是,“裘锦秋”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他们的优秀之处是对学生怀有循循善诱的爱心。他们的目的很清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时刻铭记着裘锦秋中学于1966年定下的校训:自强不息。有这样的师资力量,林沛德女士倍感欣慰。
  然而,相对逊色的硬件设施却让林沛德女士如鲠在喉一般难受,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好一点的校舍,她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向政府申请,其过程之艰难,可见一斑。十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效,如今位于天水围裘锦秋中学(元朗)的校舍,便是林沛德女士申请得来。
  除此之外,改变学校的形象,提升学生的质素,是她作为校长又一重要举措。那时,元朗分校自1975年成立至1994年,已经十九年,学校“校风不错,但学生质素薄弱”的形象在十九年时间的沉淀中,早已经深入人心,要改变,谈何容易?林沛德女士与她的同事们从一点点提升孩子们的自信心开始做起,一步步地改变着学生的形象,另外,她在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方面也花了大量的心血,在业余时间里,她经常鼓励教师参与社区活动,她常说:“教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老师要教好学生需要不断进修,与时俱进,不断拓宽生活圈子,与不同的群体交流,才能丰富教学经验,教学的过程才不会那么枯燥、乏味。”到2006年,退休时,裘锦秋中学(元朗)已经成为一所校风优良,学生成绩优异,深受地区人士欢迎的学校。于其中,她和教师们一起付出了多少?大家有目共睹。
  有人说,人生中,最大的幸运是上学时遇到了好老师。对于裘锦秋中学的学生们来说,他们是幸运的,他们的幸运之处便是遇到了好的老师,让知识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回忆起青少年时期,他们的心中除了感谢还是感谢,在裘锦秋中学40周年庆典时,前往参加母校四十岁生日的校友足有60桌,一位校友代表在庆典上动情地说:“裘锦秋中学万岁!我们本来都是一些烂泥扶不上墙的人,如果没有裘锦秋,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校友的这些话,让林沛德女士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作为一名教师,林沛德女士的收入可能买不起豪华的跑车,买不起高雅的别墅,然而,她的内心却是富足的,她的整个人生被一种叫做“幸福”的东西充斥着。在林沛德女士看来,人生最幸福的事是从教至今,四十年过去,当初的学生还与她保持着联系;最感动的是许多年后,曾经的学生再见到她时,还能将她记起,并亲切地尊称她一句校长;人生最美之时美不过站在讲台上传播知识,传播做人的道理;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学生们学有所成,成为栋梁,这让她感到骄傲,感到自豪。这是一种用金钱买不到,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满足感。
  
  责任在肩 信念在心 脚步不停歇
  
  林沛德女士年少时便喜欢苏联文学,究其缘由,还得从她的母亲说起,她的母亲马剑华女士对文学有着浓郁的兴趣,经常从图书馆借来不少好书,在母亲的影响下,林沛德女士也在书海里徜徉着,尤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印象深刻。如今,她还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出其中最精华的那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昭华已逝,回首过往的时候,他们才能够自豪地说:“我最珍贵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教育。”
  她常说:“一个人的成就,不在于你收获了多少,而在于你付出了多少。”无论是已经过去的三十七载教育者生涯,还是正在进行着的服务者旅程,她一直都在履行着“人要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承诺,她不是一个将承诺挂在嘴边的人,她是一个将承诺付诸于行动的人。2001年,林沛德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家长、校友捐资20万元在韶关兴建了“香港裘锦秋中学校友阳山小学”。以后每年学生们都会通过“便服日”的形式,筹款两万元购买教学用品送给山区的师生们,一直至今。
  2006年,林沛德校长从裘锦秋中学(元朗)校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然而,这却并不意味着她从此与教育事业告别,短暂的休息之后,她又马不停蹄地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着教育——这份她一生中挚爱的事业。如今,她以不减当年的热情,继续担任裘锦秋中学葵涌校区、元朗校区、屯门校区的校董,并积极参与其它公益性的志愿机构,服务社会,为推动中华文化,增进两地教育交流,以及提升青年一代的国民意识而煞费苦心,真诚努力。
  国民教育是林沛德女士一直以来关注的重心之一,退休之后的她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国民教育工作中,“加强国民教育”是林沛德女士对教育事业常提的建议。早在1992年,她便已经开始带领裘锦秋中学前往内地,如上海等地,与当地的学校进行交流,裘锦秋中学是较早一批与内地学校进行交流的学校。退休之后,她应邀加入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在担任总干事的两年多时间里,林沛德女士努力推广国民教育,宣传中华文化,促进两地文化交流。2009年12月,为庆祝国庆60周年,她和同仁一起在荃湾大会堂主办了一场题为“山河锦绣中华情”的音乐会,特意聘请北京著名指挥家严良堃大师为《黄河大合唱》的指挥,由香港拔萃男书院、香港拔萃女书院两所知名学校的合唱团一起演唱。音乐会非常成功,好评如潮。音乐会之后,筹委会还专门出版了一本歌集——《山河情》,希望通过“唱歌、听歌、学历史”等方式,加强香港学生对祖国的了解。
  她是香港中华文化发展联合会副主席,也是新市镇文化教育协会主席,参与其中,是为了在一个新的平台上,为推广中华文化和教育交流,继续努力。林沛德女士(2007—2009年)是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香港赛区)筹委会主席,2011年,她再次被邀请担任主席,这年大赛的主题是“向着太阳奔跑”,香港赛区有近10万学生参加了比赛。
  由于长期以来一直热心地区服务,积极推动德育及公民教育,林沛德女士获得了外界的不少肯定:回归之前的1995年5月30日,时任港督彭定康授予其“香港政府社区服务奖状”;回归之后,她亦一直致力加强香港和内地两岸的教育交流,提升青年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于2003年受特区政府委任,成为公民教育委员会委员,曾先后参与策划了一连四集的《国歌》电视特辑,令全港市民从此得以每天通过电视收听到国歌旋律,以至有力地推动了国民教育;2009年10月17日,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曾荫权授予其特区政府荣誉勋章(M.H.)……
  有人将生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有人将名利作为自己最大的追求,有人向往闲适、淡雅的生活,有人渴望一生精彩。然而,在林沛德女士的心中,教育事业才是她一生中最重要、最关注的事,教育事业是她人生中最精彩的篇章,亦承载着她一生的深情。
  
  林沛德女士主要职务与履历
  1995年5月30日,获颁香港政府社区服务奖状
  2009年10月17日,获颁香港特区政府荣誉勋章(M.H.)
  新市镇文化教育协会主席
  香港中华文化发展联合会副主席
  裘锦秋中学(葵涌、元朗、屯门)校董
  裘锦秋中学(元朗)校长(1984—2006年)
  公民教育委员会委员(2003—2009年)
  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总干事(2007—2009年)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香港赛区)筹委会主席(2007—2009年、2011—2012年)
  香港学界体育联会元朗区中学分会主席(2000—2002年)
  元朗区中学校长会副主席(1996—1998年)
  元朗区公民教育委员会主席(1994—1996年)
其他文献
心境平和、崇尚快乐,  甘愿脚踏实地地奉献;  创立社团、四处奔走,  一切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他所从事的事业关乎香港的未来,  他服务社会的方法值得借鉴和推崇,  他就是国际狮子总会中国港澳303区总监许世光狮兄,  他就是香港禁毒青年团创办人兼总监许世光总将,  香港青年吸毒率的减少,  是他工作最好的回报,  但他并不满足,  他仍将不辞劳苦,继续前行。      独辟蹊径 为禁毒事业
期刊
室内设计是建筑的灵魂和再创造  她用心灵和性灵诠释其精髓  给人带去家的温馨  她用行动和真诚注解慈善之意  传递温暖并享受此中之乐  她用设计师的独特视觉、审美和心理感悟  丰富自我生活  铸就和谐人生    事业天空 用才智创造    中国古典建筑的气势恢弘与雕梁画栋,无不令我们赞叹古人的巧夺天工和智慧才能;然今天的室内设计,依然是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沉淀,同样的壮丽华贵与精巧空灵。邓凤贤女士正
期刊
2006年11月9日,竞选世界卫生组织总幹事的巅峰角逐落下了帷幕,一位来自中国香港的女性以绝对的优势获胜,当选为新一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幹事。这是中国人首次入主联合国高层机构,开启了华人主政国际组织的先河。  对於此次巅峰之战的主角——陈冯富珍女士来说,能够成功当选与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和香港特区政府的大力推荐密不可分。当然,她的人生经历亦为此次获胜增加了砝码。  从1978年成为香港卫生署医生,到19
期刊
“李嘉诚”这个名字,在华人圈中几乎家喻户晓,尤其对香港人来说,李嘉诚就意味着财富。早在1987年,国际权威财经杂誌《幸福》曾估计李嘉诚拥有25亿美元的家产,名列世界第26位,李嘉诚荣登了“世界华人首富”的宝座。近二十年间,儘管世界经济风云变幻,但李嘉诚仍稳居华人首富的宝座,並一直佔据着个人财富世界百强中的一席。在2006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李嘉诚以188亿美元的财富成为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华人。
期刊
无论在祖国内地,还是在香港、澳门,每当人们提到马万祺先生的名字,总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由衷的敬意。这是因为马万祺先生不仅是当代华人商界、政界的一位传奇人物,更是一位德厚流光、行高於世的炎黄骄子。  马万祺先生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全国人大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副主任委员,是在澳门和全国人民心目中都享有很高声望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  一片丹心献赤诚,满腔热血谱春秋。马万祺先生
期刊
他一生的传奇经历早已融入中国人民的解放历程;   他闪光的足跡伴随着新中国的求索、开创、振兴与腾飞的历史进程;   他是一位成功的银行家,但他的成就和影响力大大地超出了金融业的范围;  他长期致力於推动民族繁荣、国家强盛、香港稳定发展的大业,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汗水和智慧,谱写出一曲感天动地的爱国壮歌;  他以非凡的人格魅力和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在全球华人的心目中树起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他就是傑出爱
期刊
17岁时,他肩负行囊远离家乡,凭着一股少年的莽劲隻身闯澳门;26岁时,他毅然放棄高管职位,带着勤劳和智慧,在背後温柔目光的关切下投身商海。  十七年来,从第一家参茸店的蹒跚学步,到第二家分店的紧张开业,到第五家分店的即将面市,他一步步扩大自己的经营地盘,在澳门乃至港澳燕窝行业奠定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十七载创业,十七载欢歌;十七载风雨,十七载付出。在事业刚刚有了起色时,他就开始回馈社会,从此“一发
期刊
事业是生命的原动力,是前进的催化剂,是心灵的诉求,是梦想的羽翼……丧失事业心的人,将会在大浪淘沙中一败涂地;视事业高於一切的人,则会笑对坎坷艰辛而所向披靡。  採访林伟先生的时间是在深夜,然而这时才刚刚拉开他夜晚工作的序幕。据瞭解,每天他都会从深夜工作至东方破晓,中午又开始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一天的工作时间累计长达16到18个小时,这一工作习惯他已坚持了数十年。  在林伟先生的生活概念里,似乎已经没
期刊
弱冠掘金才智奇,平生乐善未知疲。  奉献一心廿载功,营商百业五行齐。  花开花落等闲看,云捲云舒随自意。  ——题赠施展望博士    四十多年前的一天,懵懂的他牽著母親的手,站在香江之畔的這片土地上,用好奇的目光審視著周圍的一切。那時,他的眼裏只有一道道風景;  三十多年前的一天,年少的他懷揣着中學畢業證,徘徊於社會這所大學的門口,用堅定的步伐走進匆匆的人群。那時,他的心裏唯有一份工作;  二十多
期刊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内篇·逍遥遊第一》  闯商海,而立之年担纲重任;踏政坛,廿载春秋见证历史;入传媒,笑谈时事指点政经。这曲折感人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是由一位至情至性的知名人物所演绎的,他就是香港太平绅士李鹏飞先生。  人称“飞哥”的他,举止间展现着儒雅之风,言语中蕴藏着博学之才。虽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