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吾热孜节:迎接春天的到来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b798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分这一天是哈萨克族的纳吾热孜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有辞旧迎新的意思。哈萨克族将这昼夜长短一样、阴阳平衡的日子看做是新一年的开端。各家都用粮食、奶疙瘩和牛羊肉等7种食材混合起来做成饭,他们叫做纳吾热孜节饭。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吃纳吾热孜节饭,唱纳吾热孜节的歌,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快乐,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吉祥幸福。
  喜迎春回大地
  哈萨克牧民逐水草而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季转场”生活,每一次转场都是一次大迁徙。毕坎家享受国家游牧民定居政策已经在温泉县哈日布呼镇哈日布呼河北岸定居多年,这里距离哈日布呼镇只有3公里,冬天他的家人在这里度过漫长的冬季,生活条件比从前在冬窝子提高了很多。砖混结构的房子里通上了自家的土暖气,房子很暖和。家人看病购买生活用品也很方便。
  毕坎的家族属于托乎巴克部落,是20世纪40年代从哈萨克斯坦迁徙而来。在游牧时代,纳吾热孜节是哈萨克牧民由冬牧场向春牧场转场,准备接羔育幼的季节。牧民定居以后,居住集中了,所以今年来的亲友更多。节日期间,毕坎一家和附近的牧民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拜访,感谢春回大地。节日过后他们赶着牲畜,从冬季牧场(冬窝子)前往春季草场放牧饲养,产羔育幼。
  欢乐的节日
  3月,我应邀前去作客。身着哈萨克节日盛装的毕坎一家人热情地站在院子门口迎接客人。男人们端着肩膀互相碰撞,豪迈而剽悍。女人们贴面、拥抱,亲切又热情。男女之间相互握手。儿媳妇一一给众人行礼,像从前的汉族女人道万福,屈膝微蹲。大家一边行礼,一边互致问候“萨拉姆”。进入客厅,厚厚的地毯上铺着餐布,上面满满地摆着各色吃食,有毕坎家自己做的包尔沙克、油炸馓子、馕、草莓酱、酸奶疙瘩,还有从街上买来的各色干果,酥油、奶皮子、塔尔米。丰盛的食品,充分体现了哈萨克民族的热情好客。
  人们倚墙而坐,在房间里围成了一个大圈。迎面的墙上是图案精美的挂毯,年长的男人们盘腿而坐,旁边墙上是两套哈萨克男人外套“屯”,条绒布上是手工刺绣,年老的女人一袭白巾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慈祥的笑脸。老人们的对面悬挂着“哈喀拉汗”——两把匕首交叉穿过盾牌,“哈喀拉汗”战时是勇士的武器,现在用哈萨克来装饰房间。“哈喀拉汗”左边是马鞭子,右边是一张狐狸皮,狐狸皮是家里的老人送给新婚夫妇的。
  家里的儿媳妇给在座的客人一一冲奶茶,先舀一勺牛奶,再舀一勺浓浓的茶水,接着放一点点咸盐,最后冲入滚烫的开水,一碗浓香的哈萨克奶茶就冲制好了。奶茶碗里只倒三分之一,客人喝完了再把空碗传递过来,就这样一碗一碗传来传去,人们喝着自己碗里的奶茶还不忘传递旁人的奶茶,据说每人要喝够41碗才够数。
  儿媳妇将第一碗奶茶敬给在座的长辈,长辈会将馓子或馕放进碗里递给儿媳妇,意寓祝福。婆婆和儿媳妇唱起纳吾热孜节引歌,在座的客人们开始唱起纳吾热孜节歌。骏马和歌声是哈萨克的两个翅膀,他们对唱歌从不推辞,张口就来。阿里木江独唱了一首《金色草原》,起伏的旋律仿佛像草原一样辽阔,他用流利的汉语给我们翻译歌词,他还说他第一遍没有发挥好,他要求唱第二遍。哈萨克人拿起冬不拉就能弹唱,两人以上唱歌会自然分成多声部,歌声里总透着草原的辽阔。
  孩子们的节日
  一个弹冬不拉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叫阿尔新,12岁,阿尔新的爷爷、奶奶、奶奶的奶奶都是阿肯。阿肯就是歌手。从小听惯了父亲弹琴、母亲唱歌,他4岁时就喜欢唱歌,家里还有一把他的小冬不拉。10岁时他师从居马古丽,3年来老师把本领全部都传授给了他。阿尔新说,有机会还要出去拜更好的老师学习歌唱,爸爸妈妈都很支持他。听阿尔新弹唱《孤独的人》时,小小年纪的他也随着曲子紧锁眉头,虽然听不懂歌词,我却听出了歌曲的忧郁、深沉。他的老师告诉他,歌唱要用心去唱,那样唱出来的歌是有感情的。
  “小总统”巴哈努尔今年7岁,她母亲说他跟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同一天生日,都是7月6日,所以大家都叫他“小总统”。刚开始巴哈努尔还真有“总统”的范儿,一副沉默是金的样子。不一会儿和我们混熟了,人前人后地跑,调皮十足。
  “小勇士”特里克,今年15岁,他吃肉的时候非常认真,很像是在从事一项严肃的工作。当哈萨克舞曲《黑骏马》响起,他跟今天最美丽的姑娘跳舞,舞姿一招一式很有派头,一副哈萨克勇士的模样。
  纳吾热孜饭
  客人们这边唱着歌,喝着奶茶,那边主人们已经开始做纳吾热孜饭了。毕坎的哥哥用阿斯套(木质盆)端来冬宰时候制成的熏肉,老奶奶一块一块冲洗干净放进一口大铁锅里,然后在锅沿上东西南北4个方向分别放4块肥肉,盖上锅盖慢慢炖煮, 哈萨克人用晒干、风干的牛粪做燃料,用来烧奶茶、烤面饼、煮肉。他们是天生的环保主义者。
  哈萨克牧民的很多日用品都是用木头做成的。长方形的木盆子叫阿斯套,外面雕刻着纹饰,涂成红色、黑色,用来盛放物品,也可以用来盛肉、和面,这会儿用来浸泡酸奶疙瘩。酸奶疙瘩放进阿斯套早早用开水泡软,泡酥,经过奶奶粗糙的手揉搓成奶渣。小一号的叫“什尼哈甫”,搬家时候用来放碗。“开牙开撒甫”是用来舂大麦、小麦的。
  2个小时后,大铁锅里的肉煮好了。老奶奶把肉捞出来放进2个阿斯套,锅里的肉汤用来煮面条,将煮好的肉铺在煮熟的面条上,一大盘“纳仁”就端上了桌。主人把煮熟的大麦仁、大米用肉汤拌匀,用木勺舀进大铁锅,再倒入融化的酸奶疙瘩、葡萄干,与先前的肉、水、咸盐熬煮,一大锅香喷喷、有营养的纳吾热孜饭就做好了。哈萨克民族视4和7为吉祥的数字。“7”被视为神圣的数字,哈萨克族人必须牢记自己7代祖先的名字,谚语说:“不知7代祖先的名字的人是孤儿。”有着7种食材的纳吾热孜饭就像是汉族人家年夜饭桌上鱼的寓意一样,象征年年富足有余。老奶奶用大小不一的阿斯套,盛满纳吾热孜节饭,端到客人面前,这家的媳妇看着你吃完一碗,又给你添一碗,你说饱了、饱了,她会说,再吃一碗,是替你父亲吃的。接着说再吃一碗是替你母亲吃的,你家里有几口人,就会让你替他们吃几碗,一直吃得你的肚子圆鼓鼓。
  随着天气渐渐转暖,春牧场的米尔其克草原上,积雪融化的春水汩汩地冒着亮晶晶的水泡,滋润着隔年的草根发出碧绿的嫩芽,新生小羊羔嫩嫩的小嘴溢出绿色的汁液。而年轻人早就按捺不住去参加叼羊、姑娘追、赛马活动去了。
其他文献
总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被人们称作“死亡之海”,然而一种神秘而古老的荒漠鸟类却顽强地生活在大沙漠边缘,它们只要离开塔克拉玛干沙漠,就会莫名其妙地死亡。于是,人们就把它们叫做塔里木神鸟。它们的命运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紧紧相连,那么,神鸟的真正面目究竟如何?  探寻塔里木神鸟  为了寻找塔里木神鸟,在沙漠里5月已经十分酷热,我们前往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始了艰难的探寻之旅。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沙
期刊
乌鲁木齐水磨沟区推出冰雪旅游大餐  2014年12月20日,在水磨沟区“水墨天山”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该区第五届徒步旅游节启动仪式暨职工徒步比赛举行。在此之后,冰雪游园、民俗社火、小年夜灯会等冰雪旅游项目将陆续启动。  今年农历小年夜和大年三十到水磨沟公园的市民,除去清泉寺进香还愿、游园赏雪,还可在公园看到雾气升腾的“小仙境”里灯火辉煌的景象,届时这里将举办灯会。在春节前后,水磨沟区各个街道也将推
期刊
三道岭人用他们默默的奉献铸就三道岭跨世纪的恢弘乐章,三道岭人用他们的坚守让“忠诚”二字显得具象,谨以此组照片和文字表达我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忠于职守接力奉献的三道岭人的仰望。  年轻的时候,我曾有机会去三道岭采访,那时交通极不方便,依稀记得坐了几乎一整天的火车抵达哈密,又换乘汽车颠簸,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一座热火朝天的煤矿,一群远离都市按部就班忙碌的人,一个略显简陋确又繁忙的小站,一列列满载煤炭的蒸汽
期刊
和田地毯与艾德莱斯绸、和田玉并称为“和田三宝”。一直以来在国内外闻名遐迩。现北京故宫博物院中仍收藏有和田手工地毯《石榴花》《卡其曼》等多幅。以至于有这样一句民间谚语:“昆仑山有多少玉石,和田的夜空有多少星辰;天上有多少云片,和田有多少花毯。”  古兰姆地毯的传说  刚到和田,迎面而来的朋友、和田市宣传部副部长魏永龙就急不可耐地告诉我关于和田地毯的故事,这使我在数次目睹和田地毯制作后一直想知道的。 
期刊
斯文·赫定发现楼兰古文明以后,斯坦因接着他的脚步到达了这里,史学界、考古学界因此掀起经久不息的楼兰热,这种种并不仅仅是因为楼兰古城是在沙漠当中发掘出来的,它更引人瞩目的是它那无法解释,甚至不合情理的高度发达的文明。  在斯坦因到达楼兰城以后,他曾经惊呼,这里的人似乎人人都是语言学博士,汉文、佉卢文、波斯文、梵文……,数十种文字的出土,使得他不可置信,而且每间房子下边都有文字,甚至是马厩当中也有不少
期刊
虽然在塔城呆了20年,早已闻说白杨河的胡杨林,但一直未曾亲眼目睹其尊容。春节过后不久,一日,好友老党打来电话,说要我陪他到白杨河去拍胡杨,大喜。转而一想,不对啊,大冬天的,能拍到什么好片?  “人家拍胡杨都是秋天,落叶盛大,胡杨壮美,你现在去拍什么啊?”我在电话中毫不客气。  老党一听,笑了:“咱拍就拍绝片,立马收拾东西走人!”  白杨河 我们来了  老党是塔城人,这么火急火燎的,估计可能有好景。
期刊
2013年5月,新疆地质工作者经过10年的艰辛努力,在伊犁新源县发现评价了一处特大型金矿——卡特巴阿苏金矿,可提交金资源量53吨,远景金资源量有望上百吨,潜在经济价值近200亿元。这是自1988年新疆地矿局第一区调大队在伊犁地区发现阿希特大型金矿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国人为之鼓舞。  卡特巴阿苏金矿是天山山脉“中亚金腰带”的一部分。“中亚金腰带”是一条世界级成矿带,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几个
期刊
轮台,汉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城邦之一,故址在今轮台县以东的野云沟附近。唐时置乌垒州于此。元代史籍称之为布吉尔,原音在维吾尔语中为“雕鹰”之意。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改置设县时,重新用轮台一词。  2000多年以来,轮台这个地名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多次演变。有人认为“轮台”是古塞人的语言,也有人认为是匈奴语,原音是“乌轮台”,或“乌垒台”;有的认为是突厥语“窝轮木台”。还有人认为“轮台”一词
期刊
吐哈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这个远离海洋、海拔最低、炎热干旱、总面积不过65万平方公里的内陆盆地,有着我国陆上最低的洼地——低于海平面155米的艾丁湖;世间独一无二,总长度5000多公里的坎儿井;我国最早的葡萄酒产地和目前最大的葡萄、哈密瓜生产基地;同时,更是我国少数民族融合集居最多的一个盆地,生活着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28个民族。  如此多的中国之最,令人怦然心动。20世纪末,在此崛
期刊
新疆的“三盘鸡”  新疆人吃的禽类主要有鸡、鹅、鸽子。鸡的做法在新疆最著名的有三盘鸡,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口味和做法。第一盘当属大盘鸡,这个充分融合多种饮食文化的做法,风靡全国,享誉疆内外,大盘鸡在新疆分为两个流派,沙湾派和柴窝铺派,其中滋味各有千秋。沙湾县凭借“一盘鸡”而一举成名,就像江苏盱眙,因为一只小龙虾而驰名天下。  大体上,大盘鸡的做法是融合了辣子鸡、红烧鸡的做法,加入了洋芋(土豆),最精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