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神鸟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被人们称作“死亡之海”,然而一种神秘而古老的荒漠鸟类却顽强地生活在大沙漠边缘,它们只要离开塔克拉玛干沙漠,就会莫名其妙地死亡。于是,人们就把它们叫做塔里木神鸟。它们的命运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紧紧相连,那么,神鸟的真正面目究竟如何?
  探寻塔里木神鸟
  为了寻找塔里木神鸟,在沙漠里5月已经十分酷热,我们前往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始了艰难的探寻之旅。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沙漠周围所有的生命,在高达70℃的沙层表面,沙漠植物将自己缩成一团,避免被强光灼伤。耐高温的沙蜥躲进了地下洞穴,寂静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让人发怵。难以想象那些传说中的塔里木神鸟是如何忍受这火炉般的沙漠。
  我们邀请新疆著名鸟类学者张耀东教授作为拍摄指导,有着丰富野外拍鸟经验的张教授多次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周边寻找传说中的神鸟。根据资料,他建议拍摄时机选择在下午鸟类觅食的时间。
  大约在下午5点,远处的红柳树丛间传来“嘀、嘀、嘀、嘀”的鸣叫声,大家循着声音寻找,发现在红柳丛中一只鸟若隐若现,那是一只褐色的鸟,黑色的喙较长,向下弯曲,像个弯弯的铁钩。尾部为白色,头顶是黑色。我们悄声移步上前,希望能靠得更近,而这一切似乎都被它看在眼里,飞起后又落在了距离我们更远的树梢上,依旧发出鸣叫声。据鸟类专家推测,这种鸣叫声应该是它在向自己的同伴报警,看着这只鸟的外形,张教授基本确定它就是被南疆地区人们叫做“塔里木神鸟”的白尾地鸦。
  白尾地鸦是仅仅分布在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特有物种,它们常常飘忽在大沙漠周围,大有神出鬼没之势,因此被南疆地区的人们叫做神鸟,直到1874年它们才被正式定名。受生存环境的影响,白尾地鸦的物种数量非常少,而且活动范围狭窄,因此被国际组织定义为狭域分布的物种。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白尾地鸦的种群数量仅有4000到6700只之间,被划分为濒危物种。
  21世纪初,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鸟盟、中国科技部和新疆自然保育基金等相关机构和组织开始密切关注白尾地鸦的生存现状与保护管理,人类通过它们独特的生理特性来了解和掌握沙漠气候区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化的进程,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共处。
  沙漠物种的栖息环境和觅食条件紧密相连,白尾地鸦通常生活的区域是沙漠边缘靠近绿洲的地带,红柳、胡杨等荒漠植被可以给白尾地鸦提供所需食物以及一个安家筑巢的场所。尤其到了繁殖季节,它们为了找到足够的食物养育雏鸟,偶尔出现在沙漠边缘有人类活动的区域,这个季节也是人类观察白尾地鸦的最佳时机。
  目前,人类在地球上仅发现有4种地鸦,其中有2种是分布于中国新疆的特有物种,它们就是仅仅生活在塔里木盆地的白尾地鸦和准噶尔盆地的黑尾地鸦。
  白尾地鸦:古老的荒漠物种,新疆唯一的特有鸟类
  白尾地鸦只会出现在松软的沙质地面上,它非常善于在沙地上奔跑,为了避免被天敌发现,它们的羽毛十分接近周围环境的颜色;白尾地鸦有着较长并且向下弯曲的嘴峰,具有挖掘和埋食的功能,凭借这张锋利的嘴,白尾地鸦能够在沙漠中比较容易地找到食物。
  它们还有一种其他鸟类没有的生理特点,在它们的鼻孔外附有稠密而短簇的羽毛,这些羽毛是做什么用的呢?沙尘暴是荒漠地区常见的自然现象,一旦刮起沙尘暴,天空一片灰暗,弥漫在空气中的粉尘和细沙,对生活在那里的鸟类和动物的身体都会带来不利影响,而白尾地鸦鼻孔外的羽毛可以抵挡有害物质吸入体内,这是白尾地鸦为了适应荒漠干旱及多沙尘暴的环境进化而来的。
  白尾地鸦最具有荒漠特征的习性,是它完全不同于其他鸟类的繁殖期。经过相关专家的多年研究发现,白尾地鸦的繁殖期最早在三月份就开始了,这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因为绝大多数鸟类的繁殖期都会选择在5月之后,那么白尾地鸦为什么会在寒冬尚未褪去前就急忙进入繁殖期呢?
  每年3~4月,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域气温开始回升,但还不算炎热。进入5月,气温开始快速升高,地表气温可达到70℃,蒸发强烈,高温难耐。如果白尾地鸦不在高温到来之前育雏,那么初生的雏鸟很可能因为沙漠区域高温天气和干旱缺水而夭折,因此它们只有提前进入繁殖期。严酷的生存环境,极为有限的食物,迫使白尾地鸦一年最多繁殖一窝,每窝只有三四个蛋,孵化期大约为30天,每当高温天气来临,白尾地鸦的幼鸟已经可以跟随雌鸟去觅食和乘凉了。
  更为神奇的是白尾地鸦作为一个古老的荒漠物种,拥有发达的大脑和极高的智商。新疆著名鸟类专家马鸣教授在野外研究白尾地鸦时惊奇地发现,白尾地鸦居然懂得储藏食物。它们会在食物丰盛期将多余的食物储藏在沙地中,待到冬日来临食物不足的时候,就动用储备食物来充饥,度过寒冬。研究者感到震惊的是,白尾地鸦是怎么记住埋藏食物的地点呢?它们所处的大漠中极少有标志性的地理坐标,颜色单一,然而不管白尾地鸦将食物埋藏在哪里,它们都好似有某种特殊的定位装置可以准确地将食物找出来,目前还没有专家能够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这在鸟类中亦属罕见的特性。
  古老的物种和诸多神奇的特性,让白尾地鸦被称为塔里木神鸟,在种种神秘色彩的笼罩下,它毫无意外地受到了全球鸟类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然而由于沙漠地区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无法展开大面积的寻找和跟踪,它们至今还是一个陌生的物种。近100年来,所有关于白尾地鸦的知识积累没有超出1874年~1933年之间的国内外探险家们的研究水准,国内外可查阅的文献更是屈指可数。
  虽然白尾地鸦赖以生存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人烟稀少,种群遭人类破坏的力度相对较小。但是近50年来,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的垦荒活动频繁,对沙漠植被、河流、湖泊、地下水位、地表结构、气候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直接威胁到白尾地鸦的生存安全,它们的种群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1994年,白尾地鸦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种”,2001年被编入“亚洲鸟类红皮书”。作为中国的特有物种,新疆唯一的特有鸟类,相关专家建议普及民众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开展白尾地鸦的科学研究,更好地保护生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珍稀物种。目前,塔里木盆地已经被列入“亚洲重点鸟区”,爱鸟人士呼吁应该建立相应的自然保护区,通过国际合作,共同保护白尾地鸦种群及其生活环境。
其他文献
从有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16世纪后半期一个民族跨越亚洲草原向东迁移那样轰动于世,那样令人激动的了。  2014年7月,在美丽的巴音布鲁克草原,一场以“东归”为主题、再现当年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怀抱感人故事的实景演出拉开帷幕。  东归盛景感人至深  公元1771年,从中国迁徙到伏尔加河下游生活了近200年的蒙古土尔扈特部,由于不堪忍受沙俄的种族灭绝政策,在其首领渥巴锡汗的率领下,
期刊
7月19日晚一场以“东归”为主题的大型实景演出剧《东归·印象》在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的土尔扈特民俗文化村公演。  《东归·印象》共分《回家》和《土尔扈特故乡》两个部分,生动展现了东归历史,还原蒙古族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率部回归祖国沿途历经千难万阻的过程,以及定居后土尔扈特部后裔们目前生产生活的现状。  《东归·印象》情景剧不仅是一部弘扬新疆各族人民爱国爱疆、团结奋进的生动教材,也生动诠释了蒙古族土尔扈
期刊
在海拔近3000米的天山山间盆地,山体自然舒展,高山草甸极目远方。Windows桌面那张开机图片(柔美的绿色大草原)就出自巴音布鲁克。这片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泉水”的丰饶之地堪称中国最美六大沼泽湿地之一。  这一次我将跟随牧人走进巴音布鲁克,走进土尔扈特人的家园,走进有血有肉的巴音布鲁克。  对于和静县的巴音布鲁克,我心里一直有个谜一样的问题:当年站在步道上眺望远方,蜿蜒的河水闪着金光流向远方到底是
期刊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的“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被列入2012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该遗址群位于温泉县查干乌苏山口南麓山前台地草原。方圆7公里范围内,数十座形制相近、规模不等的石栅墓葬点缀在茵茵绿草间;查干乌苏山口处形制巨大的石堆建筑更展示了一个约4000年前居住在这里的先人留下的“石头迷宫”。  千百年来,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查干乌苏山口南麓山前台地草原上,一座座巨大的石堆耸立着
期刊
楼兰王是汉人?  楼兰王是汉人的说法源于北魏时期一位盗墓贼留下的“后遗症”:公元512年,北魏境内发现一块石刻,是一个叫鄯乾的楼兰人的墓志铭,上面刻着最后的楼兰王的世系:“君讳乾,司州河南洛阳洛滨里人也,侍中镇西将军鄯善王宠之孙,平西将军清平凉三州刺史、鄯善王临泽怀侯视之长子,考以真君六年归国。自祖以上,世君西夏”。真君六年为公元445年。比龙为“侍中镇西将军鄯善王宠”,“视”为真达。  很显然,
期刊
巴仑台黄庙位于和静县巴仑台镇老巴仑台沟内,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喇嘛寺院。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宗教法名“夏尔布达尔杰楞”,意为“黄教圣地”,为1887年满汗王的父亲布彦蒙库在位时的建筑,是新疆喇嘛教四大庙宇之一。  2013年,经过国务院核定并公布1943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疆共有55处上榜,其中就有巴仑台黄庙古建筑群。  金秋时节,我们一行人驱车前往新疆最大的黄教圣地——新疆巴音郭楞蒙
期刊
小吃,往往是最能体现一个地域的风情,生活情感,甚至历史的印记。新疆的传统小吃中愈来愈少见的当属面肺子和米肠子。  面肺子与米肠子  面肺子和米肠子是维吾尔族最传统古老的美食,维吾尔语叫“欧普盖”与“叶斯普”,指用牛羊的肺脏和大肠做出的珍馐。根据其用料和烹制特点,前者汉译为“灌面肺”,后者意为“灌米肠”。把羊肺和羊肠买回家之后,首先是用清水灌洗。直到粉红色的肺叶血净发白,油肠壁冲洗得一干二净。其次是
期刊
博物馆的起因  2014年6月23日,新疆户外运动与旅行博物馆正式开馆了,这是国内第一个以“户外运动与特种旅游”为主题的博物馆。开馆当天,我们邀请了为博物馆提供展品的近百位户外旅行界的嘉宾,共同见证这一时刻。这一天,也是新疆民间登山家杨春风牺牲一周年的纪念日,我们用这种方式,共同缅怀那些离我们而去的探险英雄!我们也期望通过博物馆中的展品,承载我们“户外人”对户外文化、精神以及理念的寄托,让更多“山
期刊
美国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曾说过:“当我没有戴上丝巾的时候,我从没有明确地感受到我是一个女人,美丽的女人。”当刻板的老板叫手下的白领女职员穿上黑色的工装时,如果脖颈上系一条色彩斑斓的丝巾,再严肃的的面孔也会变得温润起来,风吹过,一天的好心情便随那翩翩起舞的丝巾开始。  丝巾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何时,考证起来比较困难。古文献资料表明,至少在2300多年前的秦代出现在中原地区,我国古代称之为披帛,也叫
期刊
新疆民俗专家楼望皓曾在《新疆美食》一书中这样描述新疆的饮食文化:新疆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其中沙漠和戈壁占新疆总面积的40%以上。这里干旱少雨,温差大,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在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蔬菜的品种少,数量少的现象,所以新疆形成了以牛,羊肉以及面食为主的饮食文化。  馕  新疆人的主食最经典的是新疆三剑客,馕、拌面、汤饭。馕是用吐努尔(馕坑)烤制而成,品种很多,根据加料不同,有油馕、肉馕、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