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核心的生本教育理念,合作学习则是对生本教育理念的完美阐述,也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规律,有力地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合作交流的平台。实践证明,我国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制约着小学合作学习模式的进一步实施。本文针对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合作学习模式
一、合作学习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影响
新课程突出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由于我国目前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的灵活度比较大,与实际生活联系的非常密切,如果我们按照原有的师授课、生听课的灌输式教学很难驾驭教材,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它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在合作的课堂上。学生能够实现知识的交流与互动,能够学会展示与对抗、质疑与联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合作意识当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开展合作学习时,学生的收益是非常大的,这种提升不仅仅是掌握了知识,还包括学生能力的提升。
二、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
学习存在的基本问题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师生接受“合作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过程。日常教学时间有限,很多老师由于经验不足,对“合作学习”概念理解不够,暴露出很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1.形式主义严重。目前小学数学的合作课堂多出现在公开课上,即使在日常授课中时有出现,也被学生们生搬硬套来使用,实际效果不佳。
2.模式混乱。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容易把“合作学习”单一化,不加思索地进行合作,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达标的,却用“合作方式”搞的异常复杂。
3.合作时顾此失彼。老师和学生在合作学习时角色定位不准,教师监工现象严重,不主动参与合作,把很多问题都推到了小学生身上,合作价值很难显现;有的合作小组组合不合理。导致交流过程中信息传递不足,学生自我价值展现不够。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合作的时间不够,分工不明确、合作不到位等问题也都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研究,逐步解决。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一)合理分组明确分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本课堂的合作学习模式时,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景:有的学生能滔滔不绝,而有的学生却不发一语。合作学习本是为了促进班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结果却成为成绩优异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所有问题与中心几乎都是围绕着这些学生而开展的,后进生则成为他们忠实的观众与听众。这样的小学合作学习模式不利于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更别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了。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模式教学之前,教师应当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比较充分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做到公平、公正,让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能得到一般发展,并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与安排,让每一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知道自己对小组的贡献与地位,明白自己也是学习中的主人,而非旁觀者。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二)选定有效主题,使合作讨论有价值
合作學习需要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所以主题的选定往往决定着一次合作讨论的价值。若是教师口头讲解或是通过课件展示就能讲清楚的问题,却选择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解决,这无疑是对课堂时间的浪费。例如,在“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的练习题中,一道题目往往可以用多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但哪一种才是最简便的呢?如果每种方法都试一下显然浪费时间,效果也不强,因此教师不如让小组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但哪里需要结合、哪里需要分配、怎样分配最好,等,这些抽象的问题一言两语都很难解释清楚,加上每个学生对于“最简”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面对这个问题学生讨论的氛围比较热烈,而且讨论很长时间都没有一个结果。但是,合作学习的模式主要是通过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独立思考与交流讨论,形成思维的碰撞与交换,从而达到培养数学思维习惯的目的,所以讨论结果反而变得次要。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组讨论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讨论兴趣,最大程度上发挥讨论的价值。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使合作不断进步
一个好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来对其进行监督,才能使筹划实施者看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不断改进、提升、完善。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的合作学习作评价时,应落实以下几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找到自信,在原有基础之上谋求进步,充分发挥评价的指导作用。
1.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教师应采用“延时”的评价方法,即先以观望的姿态看待学生的合作学习,在综合了汇报员多次的学习汇报之后,教师再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对学生的表现做一个评定。而过早地下判断不仅是对自身工作的不负责,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而且只关注讨论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的评定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理智的。因此,教师应设立包括小组工作配合程度、任务完成贡献度在内的评价标准,不能只以小组学习的结果好坏、进步多少来评价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
2.关注错误,更重视进步。小学中年级的孩子对自己还不够自信,对于教师的评价看得很重,因此教师在给孩子评语时应尽量多地突出他们的进步与成长。对于错误和不足不是不关注,而是以一种较为温和、婉转的方式提出来,让学生接受并慢慢改正。同时,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与愉悦心情,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信心,为小组合作注入活力。而教师也要教导学生学会摆正心态,不要因为某一次不理想的学习评价而对真实的行为表现进行过分的否定,这不但会影响到今后合作学习的质量,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造成一定的干扰。
四、总结
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其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研究与自主解答,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使自己的学习成绩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景峰.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1]仵锋.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J].教育科研论坛,2010(0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合作学习模式
一、合作学习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影响
新课程突出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由于我国目前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的灵活度比较大,与实际生活联系的非常密切,如果我们按照原有的师授课、生听课的灌输式教学很难驾驭教材,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它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在合作的课堂上。学生能够实现知识的交流与互动,能够学会展示与对抗、质疑与联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合作意识当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开展合作学习时,学生的收益是非常大的,这种提升不仅仅是掌握了知识,还包括学生能力的提升。
二、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
学习存在的基本问题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师生接受“合作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过程。日常教学时间有限,很多老师由于经验不足,对“合作学习”概念理解不够,暴露出很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1.形式主义严重。目前小学数学的合作课堂多出现在公开课上,即使在日常授课中时有出现,也被学生们生搬硬套来使用,实际效果不佳。
2.模式混乱。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容易把“合作学习”单一化,不加思索地进行合作,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达标的,却用“合作方式”搞的异常复杂。
3.合作时顾此失彼。老师和学生在合作学习时角色定位不准,教师监工现象严重,不主动参与合作,把很多问题都推到了小学生身上,合作价值很难显现;有的合作小组组合不合理。导致交流过程中信息传递不足,学生自我价值展现不够。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合作的时间不够,分工不明确、合作不到位等问题也都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研究,逐步解决。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一)合理分组明确分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本课堂的合作学习模式时,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景:有的学生能滔滔不绝,而有的学生却不发一语。合作学习本是为了促进班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结果却成为成绩优异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所有问题与中心几乎都是围绕着这些学生而开展的,后进生则成为他们忠实的观众与听众。这样的小学合作学习模式不利于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更别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了。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模式教学之前,教师应当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比较充分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做到公平、公正,让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能得到一般发展,并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与安排,让每一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知道自己对小组的贡献与地位,明白自己也是学习中的主人,而非旁觀者。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二)选定有效主题,使合作讨论有价值
合作學习需要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所以主题的选定往往决定着一次合作讨论的价值。若是教师口头讲解或是通过课件展示就能讲清楚的问题,却选择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解决,这无疑是对课堂时间的浪费。例如,在“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的练习题中,一道题目往往可以用多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但哪一种才是最简便的呢?如果每种方法都试一下显然浪费时间,效果也不强,因此教师不如让小组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但哪里需要结合、哪里需要分配、怎样分配最好,等,这些抽象的问题一言两语都很难解释清楚,加上每个学生对于“最简”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面对这个问题学生讨论的氛围比较热烈,而且讨论很长时间都没有一个结果。但是,合作学习的模式主要是通过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独立思考与交流讨论,形成思维的碰撞与交换,从而达到培养数学思维习惯的目的,所以讨论结果反而变得次要。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组讨论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讨论兴趣,最大程度上发挥讨论的价值。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使合作不断进步
一个好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来对其进行监督,才能使筹划实施者看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不断改进、提升、完善。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的合作学习作评价时,应落实以下几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找到自信,在原有基础之上谋求进步,充分发挥评价的指导作用。
1.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教师应采用“延时”的评价方法,即先以观望的姿态看待学生的合作学习,在综合了汇报员多次的学习汇报之后,教师再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对学生的表现做一个评定。而过早地下判断不仅是对自身工作的不负责,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而且只关注讨论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的评定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理智的。因此,教师应设立包括小组工作配合程度、任务完成贡献度在内的评价标准,不能只以小组学习的结果好坏、进步多少来评价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
2.关注错误,更重视进步。小学中年级的孩子对自己还不够自信,对于教师的评价看得很重,因此教师在给孩子评语时应尽量多地突出他们的进步与成长。对于错误和不足不是不关注,而是以一种较为温和、婉转的方式提出来,让学生接受并慢慢改正。同时,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与愉悦心情,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信心,为小组合作注入活力。而教师也要教导学生学会摆正心态,不要因为某一次不理想的学习评价而对真实的行为表现进行过分的否定,这不但会影响到今后合作学习的质量,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造成一定的干扰。
四、总结
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其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研究与自主解答,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使自己的学习成绩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景峰.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1]仵锋.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J].教育科研论坛,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