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karg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村文化的发展变化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景观呈阶段性发展。优美的乡村文化形态与意境、和谐的新农村文化模式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想形式。构建和谐、健康的乡村文化,保护和建设具有独特文化传统和人文景观的和谐乡村意境,是推动新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程。
  【关键词】乡村文化 形态 意境 新农村文化
  
  乡村文化的形态
  中国的乡村指的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林、牧、副、渔业为根本,包括政治、经济、农耕、建筑、民俗、宗族、饮食、居家等等诸要素在内的,由城、乡、村、队组成的社会,属于“社会学”范畴。中国的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乡村土地面积占950万平方公里之多,人口占了60%。文化是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意识形态构成现实文化生活的主体内容,中国乡村文化萌生于自然,中国乡民生活在自然村,与自然、水的依存关系密切,同自然界进行交流、交换是生存手段,自然环境成为乡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为乡村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历史的特征,人类文化的发展都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恩格斯曾指出:“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封建社会的古代中国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近代中国,乡村文化在总体上是为统治乡民而发展的。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农村文化具有了为广大农民服务的性质。《诗经》中的“国风”反映的是奴隶社会时代的农奴的生活和斗争情况,汉唐乐府诗反映的是封建社会时代农民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新中国农村文化则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致力于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乡村文化的发展变化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乡村文化景观则呈阶段性发展:没有先进生产工具的原始氏族公社社会实施“共耕制”或称“耦耕制”,以道德主义为支撑的“周礼”是维持社会秩序和纪律的制度文化。铁器的出现实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财富的生产和积累依然困难,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小农经济模式使部落家族文化产生并延续千年,在传统乡村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1978年以来随着农村改革激发了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有效的解决了乡民温饱问题,社会经济的逐步繁荣,深刻地改变着乡村的基本生活格局,落后的家族文化内部机制从根本上逐渐消解,代之以现代乡村文化。21世纪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市场机制逐渐活跃,社会联系加强,社会流动扩大,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新农村文化建设正在这一背景下展开,向着生态、和谐的理想文化模式逐步演变。
  乡村文化的意境
  姹紫嫣红、柳絮轻扬、燕子斜飞的乡村美景及乡民劳动场面和怡然自乐的情感生活,绿荫掩映下的小村、夕阳下袅袅升起的炊烟以及敦厚纯朴的民风,是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人们在单调乏味的城市生活中所向往的乡村意境。乡村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息息相关,同时具有优化环境、调节气候、提供景观的功能,因此保护和建设好具有独特文化传统和人文景观的和谐乡村意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自然村貌到农家摆设,从传统节日到红白喜事,从庙会祭祀到地方戏曲,从农家菜谱到传统艺术,从传说谚语到民间禁忌,无一不是展现乡村意境的因素,这些因素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地域差异而变化,展示着多彩多姿、魅力无穷的乡土风情。自然古朴的村貌和农家生活场景,展现着农家韵味的乡村意境。
  地方戏和说书近年来在乡村兴起,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盖房造屋的时候请戏班子来唱大戏,热闹非凡,成了农民集中的文化活动。庙会或大集上的土特产、民间手工艺、技艺生意红火,集市贸易和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已经是集现实世俗生活和神灵祭祀生活于一体的立体文化活动了。农村的传统节日很多,现代又加上了比如国庆节、儿童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等节日,各地区、各民族过节日期、内容也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给生活增添欢乐、开心、有趣的气氛。戏曲、说书、舞蹈、扭秧歌在节日里繁荣,有的特色节日还吸引了许多游客参与。绚丽多姿、丰富异常的民间传说和神话为我们展示了乡村文化的另一种浪漫的意境。很多谚语与生产生活相关、契合实际、实用性强,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
  新乡村文化建设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部署,并高度评价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明确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党之所以把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到如此高的战略地位,建设新乡村文化,继承甚至是重新发明优良的传统,构建和谐、健康的乡村文化,是推动新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程。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乃至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农村的经济基础和农业生产发展。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农民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立体多元农业产业运作,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科学营造生态,达到高度利用自然资源,增进土壤肥力,减少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达到合理的投入产出比例,使农业系统长期处于良性循环之中,达到持久稳定的经济产出。在这种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农民,才有可能树立起科学发展意识、集体互助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团结协作精神等等。
  随着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乡村文化中的宗法制逐步解体,以“礼治”维持乡村秩序的状态逐渐消亡,但多数乡民存在着法制观念淡薄、不知法、不守法的现象,乡村淳朴民风受到破坏,失去诚信、友谊和互助风貌。因此形成“村民自治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治理乡村文化的新局面,才能体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首先,推行农村文化建设法制化,制定村规民约、家庭道德守则等制度教育培养乡民互相帮助、礼尚往来、群体观念、大局意识等优秀传统道德。其次,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提高农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意识,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各项权利落到实处,增强农民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识。三是突出党员的表率作用,完善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导向示范机制。四是提高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普及法律知识,开展农村法制教育,加大执法力度,使法律制度成为乡民平安生活的保障。
  第二,原生态的传统民间文化,是任何文化不能替代的民族文化的根基,也是建设新农村文化的根基。传统的民间文化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因此积极挖掘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传统精华,保护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政府要给予政策及大量的财力支持,借助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实现民族文化生态化、多元化发展。一是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有意识地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进行现代化创新改造,继承传统民俗文化中科学有益的养料创造更具魅力的文化。二是注重培养高素质的继承人,在高等院校开设民间艺术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三是表彰传承民族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民间艺人充分吸收群众创作的艺术养分,集中了集体的艺术才能,他们有超群的技艺,有良好的传承素质,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在传承活动中起骨干、桥梁作用,对民间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四是结合生态农业的建立,保护好比较完整并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村落和特定地区,建立“民俗村”,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
  第三,因地制宜地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完善,彻底解决文化教育阵地匮乏现象。各乡村基层党组织要完善网络、广播站、文化馆、图书室、电影院、演出团体等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由包括乡(镇)、村党委系统的干部,政府系统的文化、教育、广播、民政、司法等部门的干部,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中专门从事农村文化建设的高素质人员组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在这一基础上积极发展农村群众文艺、开展形式多样文化活动,提高农村的文化生活水平及质量。另外还须充分利用民间文艺团体的力量发展农村基层文化活动,使人们从中获得教益。这有利于农民在集体参与中振奋精神,实现生存尊严,提高群体凝聚力,为经济发展和民主推进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乡村旅游作为近年出现的新的生活方式,是以乡村特有的文化景观、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一种生态旅游形式,包括自然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民俗旅游等多种形式。其实质上都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景观、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等为资源的一种生态旅游形式。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激励农民加强对乡村文化、历史遗产、生态环境、乡风民俗的保护;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及人之间和谐共处。(作者单位:德州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民生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社会问题。就其解决路径而言,不能仅仅就民生来谈民生,而必须将其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大社会的背景下,以“统筹、主导、规制、自律”八字为指针来进行统筹考虑,综合协调。  【关键词】民生问题 制度创新 政府主导    《左传》中有“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民生厚而德正”的记载,这里的民生都是指百姓的生活,说明当时人们关注的重点还只是百姓的
【摘要】增加环保意识是旅游产业政策创新的驱动力,新的绿色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通过政策创新行为为旅游业获得竞争优势。并非所有的政策工具都能够为旅游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政府要引导旅游投资与环境监管运行,强调面向人民群众开发旅游产品,实现业态创新与结构优化。  【关键词】旅游 环境 政策创新 驱动力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不断引起人们关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导向与要
【摘要】任何人都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对文化的把握离不开对价值及价值观的深刻理解。文化由人创造,反过来又塑造人,这种辩证关系循环往复,是社会进步的深刻动力。中华民族文化的出路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改造。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化 价值观 改造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性周期性麻痹的诊断尚定宣(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芜湖市241000)1990年7月~1994年12月我院收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性周期性麻痹(以下简称甲亢性周麻)8例,现扼要分析如下,并着重讨
福建省不同地区老年冠心病调查结果发现,安溪县、古田县及武平县男性干部患病率分别为5.6%、4.2%、2.6%,建西林场男工人患病率为4.5%,福安县教师患病率为6.2%。对顺昌县、福安县及安溪县三地区冠心病
本文对1987年7月~1994年6月收治的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110例,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30例的清创方法进行总结。体会到以硬脑膜下血肿并脑挫裂伤手术时充分减压是极为重要的。彻底清创、伤道局部应用
切口内应用氨苄青霉素预防腹膜炎手术切口感染临床观察陈发昌,穆四清(江苏省金湖县人民医院金湖县211600)弥漫性腹膜炎手术切口感染率高,患者痛苦大,住院时间长,经济负担重,是普外科十分关
【摘要】陈师曾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物。他出生于名门世家,从小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教育,因此练就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后来他远渡东瀛,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在日本的留学经历对他绘画理论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在另一方面,接受西方文明的洗礼并没有改变他 “中国式文人”的身份。  【关键词】留学经历 陈师曾 绘画理论 影响    20世纪初,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此背景下,
二尖瓣环运动与左室舒张功能有密切关系,二尖瓣环的运动与二尖瓣血流之间具有相似的模式。应用组织多普勒提取二尖瓣环频移信号评价左室功能方面的报道甚多,但只适用于安装此软
87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治疗体会程二文(河南省荥阳市北邙卫生院荣阳市450102)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之一,常居急腹症首位,特别是农村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和个体差异、经济条件等情况,一旦收住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