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声:我带头讲真话!你们也要跟着讲啊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un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雄伟端坐在办公桌前摆弄着笔记本电脑,他衬衣领挺括,干练的气质像是位政府官员。
  其实,张雄伟是名焊工。6个月前,他拿到了一张崭新的上海市身份证。1987年从家乡江苏启东来到上海务工,22年之后终于正式成为“上海人”。
  在拿到上海身份证之前,他已经是上海市人大代表。“农民可以参政议政,工人可以参政议政,为什么合起来成了‘农民工’就不可以了呢?”张雄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张雄伟在人大的工作场面与在焊接工地上一样“火花四溅”。2009年10月,人大代表走访政府部门,上门督办提案,他与市卫生局、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的局长直接“交火”。
  最近几天,当张雄伟坐在上海市两会的会场里,他与主席台上的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之间,不仅只有同为与会代表这点联系。可以说,上海新市民、人大代表张雄伟,是俞正声主政上海时代的产物。
  张雄伟最看重的上海人身份,有赖于俞正声在2009年两会期间的“提案”:“上海人连工人农民都不愿意做了,外地人愿意来做工人,为什么不能把他们变成上海的市民啊?”
  作为2009年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的40名农民工之一,张雄伟直接获得上海户籍。
  身为“草根代表”,张雄伟的敢言与俞正声倡导的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有关。
  “你们胆子大一点,人人做起,我带头讲真话!你们也要跟着讲啊,别怕没饭吃。”上海市人大代表许丽萍还记得俞正声对她讲的这句话。 在就任上海市委书记两年零三个月后,俞正声与上海,渐入佳境。
  
  问题来问题去
  
  俞正声在上任感言中即鼓励在民主气氛中发表意见,随后,上海各系统、各研究机构都接到通知说,市委公开纳谏,“言论无禁区,只要有建设性即可”。
  这股清新之风被人民网称为“俞式风格”。什么是“俞式风格”呢?人民网的解读是真抓实干的行动和脚踏实地的作风。
  轻车简从的调研视察成为一种工作方式。“他经常不按既定线路走。”上海市委组织部一位公务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有一次,他去某区考察中学,接待方将某所学校进行了认真布置,俞正声看了该所学校后突然提出还想再看看附近类似的学校,令接待方措手不及。
  宋庆龄故居的一名工作人员给本刊记者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俞正声只带一名秘书参观宋氏故居被认出来,他们赶紧接待,得知他当天上午还去过宋庆龄陵园。故居领导赶紧打电话给宋陵,问了一圈居然无人发现,调出监控录像之后果然找到。
  俞正声批评过不少干部,“被批评过的局级大员很多,占多数。”浦东干部学院的一名教授告诉本刊记者。
  “我在国务院在建设部工作的时候,朱总理开会经常批评,我也被批评过多次。被批评是对你的信任。对错误的事情要批评,我们开市里大会,我不敢说每次,多数都要批评一些现象,这种批评呢,主要是讲的事。”俞正声说。
  接待过俞正声的各级官员对其专业水准印象颇深。俞正声在上海电气集团建设的临港基地调研时,提了很多专业性问题,集团负责人感觉他“是清华大学电站设备专业毕业的”。其实俞正声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弹道式导弹自动控制专业,可见他在调研前所作的准备,
  问题来问题去是“俞式”调研方式。他在调研中总是很直接:“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如果没人发问,他就说“那我来问”。
  俞式调研的另一特点是要求汇报者“报忧不报喜”,“下去调研不为肯定成绩,只为寻找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评论《为“提问式调研”称好》,为俞式风格的推广定下了基调。上海各市委办局、各区县会风立即转弯:不带秘书、不带稿子,先说问题,再说解决办法。
  在某次人大会上,某单位将一摞讲稿铺在桌面上扒拉平整刚准备开念,俞正声摆摆手:“你不用念了,稿子拿上来到时候我会自己看的,你就说说接下来具体工作打算怎么做?”
  俞正声喜欢大白话式的用语。谈房价,他说:“房价不能高,不能再涨了,刚工作5年,一个月也就三四千块钱,我们现在的经济适用房标准是7年,7年之后收入能有多少?买不起啊!”
  谈就业,他说:“老人们一般对自己穿衣服都不讲究,穿一件旧衣服就算了,房子也不需要太大,就是希望孩子生活得好一点。如果孩子的就业问题不能解决好,对老人们的打击是很大的。”
  这两段关切民生之本的话是俞正声2009年上海两会期间讲的,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
  
  “我今天带个头”
  
  俞正声“懂新闻”,这是沪上新闻媒体的共识。
  近年来,上海新闻界经受着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敏感话题的考验,2009年尤其凶猛。炒房区长、闵行倒楼、“钓鱼执法”,接二连三。
  俞正声在年末做了统一回答。11月中,中共九届上海市委九次全会结束后,俞正声接受了当地电视台专访。看过这次专访的人会发现,对于“钓鱼执法”、闵行倒楼、上海房价、反腐形势等舆论热点,俞正声几乎不等记者发问就主动谈起。
  他说;“‘钓鱼事件’是一种制度性措施的错误,说明我们,我和我们的同志们,我周围的同志们法治意识淡薄。”
  对于闵行倒楼,俞正声当时的批示是“快报事实”、“慎报原因”、‘依法处置’。“这很符合新闻学的原则。”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一位教授这样评价。
  这次专访结尾,俞正声还与媒体约定“下次见”。“要扩大领导通过媒体直接跟群众交流的能力,这是我们的一个方针。方针的实施要请我们的市长们更主动一点,我今天是带个头。媒体也可以主动跟韩市长提,跟有关的副市长约。”
  一个事实是,上海市的政府部门被媒体公认很难“突破”。另一个事实是,在不到4个内,俞正声先后两次接受了电视专访。前一次是凤凰卫视。
  在接受本地媒体专访之后5天,原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杨振武就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这是要为上海新闻界营造一种新氛围,要让声音更清晰地传达。”上述那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这样分析。
  俞正声还是中国第一代网民。
  在东方网与20万网民网聊时,一名网友与俞正声对话:“我是一名公务员,现在在经济与信息委员会工作。虽然我的网龄比较长,1988年上网,但我还没有网名。”俞正声答:“咱俩一样,我也没有网名,我是1989年开始上网的。”
  中国是从1994年开始建设互联网的,但上世纪80年代末,一些单位已有上网条件,可以收发电子邮件。从简历看,1989年时,俞正声正在山东任职。
  他将网络定义为“集中民智的有效渠道”。
  
  “有一件严肃处理一件”
  
  刚刚过去的2009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办腐败案件,处分县处级以 上千部3743人,移送司法机关的县处级以上干部764人。
  近两年来,上海市纪委立案查处的局级干部17人,处级干部100多人。
  “俞式反腐”特点是快,“有一件严肃处理一件”。上海市普陀区原区长蔡志强于2009年10月15日被“双规”,12月13日即被移交司法机关,24日上海市检察院公布其被逮捕。
  在蔡志强之前,普陀区政府办公室主任殷坤能、副区长张克明、长征镇原书记王妙兴等官员先后落马,都与房地产开发有关。
  2009年,上海市纪委对全市3100多名局级干部购买商品房的情况进行了专项申报登记,着手纠正一些干部“明显低于市场价购房’’等不规范的购房行为。
  舆论似乎有意将上海塑造为继重庆后的“第二个全面反腐实验区”,长江头,长江尾,东西呼应。
  事实上,上海反腐这两年来从未间断。俞正声履新之际,正是陈良宇社保案收官之时。俞正声刚上任即在上海市纪委九届二次全会上代表市委常委会提出“十不”承诺,核心词是“不搞封官许愿,不谋私利”。
  在上海市委不久前召开的九届八次全会上,俞正声再敲反腐警钟。“干部对个人利益孜孜以求损害党的形象。特别是上海这几年正在推进建设一系列重大项目和工程,投资的力度相当大,面铺得很开。在这样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尤其要把好关、用好权,干干净净做事。”
  上海市委的这次全会,在一定意义上成了上海反腐的总动员大会。
  一个背景是,这次会议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到上海视察工作,表明中央对上海反腐工作的高度重视。
  会后,俞正声约见上海市新闻媒体,他说:“目前的反腐败形势依然很严峻,有些案件是恶劣,也是惊人的,……也有的人,在查处过程中曾经企图外逃,因为纪委事先早有估计,及时地防止了他的外逃。”
  从11月下旬至今,市委书记俞正声、市长韩正、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云耕分别带领15个检查组,对上海全市的党风廉政和基层党建进行专项检查。
  
  上海官员下车就说“来学习”
  
  对上海市10万名公务员来说,2008年经历了一场“倒春寒”。俞正声在冬天里的“一把火”将他们的“私粮”烧没了。
  当年1月17日,1000份名为《上海市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的实施方案》的文件正式下发,涵盖市、区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等。
  另一份名为《上海市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宣传提纲》的文件也同步下发,“要求引导大家正确看待个人利益得失。”“各单位被要求严格按照提纲解释说明,不得随意发挥。”
  从3月起,政府公务员们接到的工资条是做过减法的。大幅降薪的传闻不仅在公务员队伍内,而且在社会上激起热议。
  “其实,不像外界传闻一味减薪,一些‘清水衙门’甚至还有30%的加薪,是想抹平公务员系统内因行业和地区差而造成的收入差距。”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一名公务员向《瞭望东方周刊》回忆说。
  “而且,这个文件早在2007年9月已成文,本为贯彻2006年中纪委《关于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问题的通知》精神,只是在人事变更期未予实施。”
  但坊间传闻是,这次“动刀”源于俞正声到任后惊讶于上海公务员队伍的收入不公平。
  “目前收入应是正常水平。”浦东新区工商局一名普通公务员告诉本刊记者。她正是在“砍薪”那年考上了公务员,此前在普华永道任职。相比之前“忙得没空花钱”的白领生活,她更安心于公务员岗位,“至少不用在审计时去农场数羊了。”
  作为上海市“一号公务员”,俞正声更着重丰富下属的脑袋,而非钱袋。他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建设学习型队伍,并热衷于推荐书目。王树增的《解放战争》和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都被他重点推介。
  前者重在反腐,后者是为怎么渡过经济危机服务。
  “大部制”改革是俞正声整顿吏治的另一大动作。有评价称,上海的改革不是全国最早,却是最新最快的。对上海延续了二十几年的大口工作党委体制撤、建、分,启动党委和政府两个轮子同时改革,这是2003年以来上海最重大的一次行政人事调整。
  
  上海官员的形象在悄然改变。以往赴外地考察,他们都是以经验宣讲者的姿态口若悬河,现在下车先称“来学习”。
  
  对外,上海官员的形象也在悄然改变。以往赴外地考察,他们都是以经验宣讲者的姿态出现,而现在下车先称“来学习”。
  大批外地干部也被交流进上海。长宁区的一名处长告诉本刊记者:“上海的干部本身也是来自五湖四海,不会存在所谓排外现象,上海干部的特点是务实,只要对上海有利,他们就拥护。”
  副市长屠光绍就是外来干部。“我调来的时候,我还不知道上海缺管金融的副市长,所以我们跟中央建议,选派一个瞳金融的副市长来。”俞正声说。这就是曾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的屠光绍。
  “陈良宇案后,官员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动了。”沪上一位时评人说,当时,这样的干部状态对于决策者挑战巨大。
  “办事规范是上海干部的一大优点,但有时也会显得过于教条和呆板,要敢于冲破不合理的条条框框,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想对策、出实招。”俞正声在许多场合下这样督促缺乏闯劲的干部。
  直至将“消极”定性为“腐败”。“要加大治懒治庸力度,让广大干部明白不尽责就是失职,即使无错也是‘过’,是一种消极腐败。”
  “俞正声的特点是讲话很明确,他会主动跟大家讲,我最近在考虑哪些问题,这样,作为下属就不用去揣测领导到底在想什么,底下的人也更好办。”上述长宁区的那名处长说。
  
  走进高楼后面的棚户区
  
  “俞正声还直接为《解放日报》写稿,让老百姓知道他在想什么。”该报的一位编辑说。
  上海市民由此知道,他任内最希望解决好的两大课题,一个是上海的经济转型,第二个是历史遗留的利益调节问题—建国以来,200万支边人员返回上海之后,面临着养老水平差距矛盾,危棚俭屋改造涉及的搬迁补偿矛盾等等。
  这类交流想法的稿件多了,关于市领导活动的报道就少了,版面让位于民生新闻,而俞式群众观也为媒体津津乐道。
  2010年1月9日,俞正声在中共上海九届市委十次全会结束时做了题为《群众观点须臾不能忘记》的讲话,“好事者”统计出其引用了7处毛泽东的原话。
  俞正声到黄浦区小东门街道调研,看到路边有晒太阳的老人,叫司机停车,到老人住的棚户区看看。一进屋内就说“暗无天日”,再问屋里为何挂满塑料袋,老人答称屋漏接雨,俞正声又说“水深火热”。他在会上提及此事:“高楼大厦后面隔壁就是棚户区,我走过很多城市,都没看见这个现象。”完成400万平方米二级以下旧里改造被提上了日程。
  上海地铁6、8号线站台高低差及缝隙过大等原因,在试运营的十几天内就导致乘客受伤事件十余起,俞正声又在两会上做了自我批评:“当时就不该剪彩,弄好了再剪彩。”
  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俞正声曾说:“你做一个地方的领导,老想自己历史上留点什么,别人怎么评价自己,就会妨碍你做出正确的决策,你该触及的矛盾你不敢触及了,应该长远做的事情,非要挪到当前来。我不希望做这样的领导。要对历史负责,对上海人民和全国人民负责,因为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啊。”
其他文献
“一份报纸希望在全球畅销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把中国放在头版”。    10月9日上午9时,国家主席胡锦涛步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紧随其后的是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美联社社长柯里、路透社总编辑史进德、BBC全球新闻总裁山姆布鲁克等世界媒体巨头。  这是一场特别的会议——世界媒体峰会,世界各地的通讯社、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形态的170多家传媒机构齐齐相聚。  峰会由新华通讯社、新闻集团、美联社、
在上访人群集中的北京南站地区。近日惊现了一份盖着红戳,署名为“《中国司法维权内参》编辑部”的“内参”。访民们称,只要交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编辑部”就会派记者对访民的诉求展开调查,然后向地方甚至国家分管部委发“内参”,被反映问题的单位也会因此“哀求着要给你解决问题”。  “哀求着要给你解决问题”的承诺对访民们来说是“挡不住的诱惑”,因为平日里他们吃了太多闭门羹,体会了太多冷漠。他们的“人彀”便也在
1933年,我在清华大学文学系读书,选修了音韵学家罗常培先生的《中国音韵沿革》课程。哪知道这门课成了我毕生学术追求的起点,也有了机缘幸入赵师(赵元任,下同一编注)门墙。  1935年暑期,得知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组的李方桂先生要招收一名助理研究员,在南京、北平、上海、武汉设立四个考场。我知道自己的语音知识还不够系统,但兴趣使然,决定一试。  巧的是,除考基本语音知识外,主考官还用钢琴弹
读完中江兆民的《续一年有半》,一天未下楼。想起闻一多在西南联大读书足不出户,被人呼为“何妨一下楼斋主人”,不禁会心。昨天读完《一年有半》的二三章。中江仍宣扬他的“认真”理论:“大政治家,都有兢兢业业的心情,抱着小心翼翼的态度,因为他们内心感情是真挚的。”也仍然实践着他视死如归的精神,为了著书而买日为活:“如果一天写五页,那么,能够再活二十天或一个月,也就足够了。”这种文化英雄的情怀震撼着我辈读书人
一个个曾经的热血青年在历史的大潮中随波沉浮,渐渐苍老而无力以对,读及此,我们又怎能不为之悲悯,悲悯如你我这般的个人在诡谲历史面前的无力    在传统的分类体系中,《蓝衣社》是一部很难归类的作品,但无论作为文学也罢、历史也罢,它都是一本严肃的作品。  严肃的历史类写作,与阅读快感往往难以相容,但《蓝衣社》可以归人例外。正如醒目的封面、书签上提示给我们的那些字眼:三青团、军统局、蓝衣社、中国法西斯运动
一方面,托克维尔热情讴歌革命,称许其废除了延续千年之久的欧洲封建制度和旧社会习俗,是一场真正的社会革命。另一方面,托克维尔质疑了革命惯用的激进手段及其对法国社会造成的严重破坏  似乎就在一夜之间,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的名字忽然在中国的公共舆论场内得到了广泛传播。  这可能很大程度上与他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有关。  这是本什么样的书?阅读这本写于一个半世纪前的书有什么价值?  “擅长思想胜于行
在他看来,2010年将会是“非洲年”,非洲将会成为全球发展的增长点。  在2009年的最后一天,马拉维总统穆塔里卡的2010年工作范围扩大了几十倍:当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第14届非盟首脑会议上,穆塔里卡被选为新一届非盟轮值主席。  宣布这条消息的,是其前任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和卡扎菲相比,穆塔里卡在国际社会的“名气”可能还无法匹敌,但这位来自马拉维的经济学家能脱颖而出,自有其过人之
5月26日下午,国内八家银行系基金公司的高管齐聚北京,参加央行召集的银行系基金试点经验与教训总结座谈。  自2005年4月6日首批三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工银瑞信、建信、交银施罗德经国务院批准试点以来,银行系基金公司就肩负着管理层和投资者厚重的期望,同时,也承受着来自业界的种种担心和疑虑。  2007年至2008年,第二批银行系基金公司——浦银安盛、农银汇理、民生加银先后成立,同时,招商银行、中国银
一个只有《纽约时报》或者只有《华尔街日报》的美国是可疑的、甚至危险的,因为要顶上一个“诸葛亮”,一个“臭皮匠”远远不够。    中国的一句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得上一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怎么能顶得上“一个诸葛亮”?美国政治学家Page和Shapiro花了一整本书(《理性的公众》)从政治学上阐述了这个道理:在他们看来,虽然美国选民作为个体往往很无知——比如甚至不知道参议员的任期、不知道联邦大法官
一名白人老妇径直向曼德拉走来,她说直到比赛前她都是极右翼组织的成员,而现在她已经宣布退出了。    南非黑人大主教图图曾这样表达1995年6月24日橄榄球世界杯决赛的永恒价值:“你知道吗?一件好事发生后,真正的妙处在于,它还会再现。”  虽然有些怀疑,但南非人都期待着这一幕在2010年重现。  在许多人看来,1994年5月在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举行的总统就职仪式只是形式上的典礼。在精神上,曼德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