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实用简约”的课堂教学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p2050z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的简约,就是要设定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以自然朴实的教学来追求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的实用,就在于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丰厚的词语积累、娴熟的语言运用和缜密的阅读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和精神生命的成长。本文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为例进行了教学设计相关内容的分析。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实用简约;《最后的常春藤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经典短篇小说,阅读小说过程中,学生的难度不大。苏教必修二教材今年进行了调整,板块二的题目是《陨落与升华》,教者思忖编者的意义何在呢?短篇小说在整理概括出主要情节和人物后,如何“水到渠成”推出本文的主题内涵?如何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短文深教,该小说的魅力或者说它艺术上的成就到底有哪些是学生可以掌握的?这些问题应该都是由文本原点向外衍生拓展而产生的。繁复的多媒体手段,精致玲珑的教学设计,在热闹的课堂之后什么也不会留下,还是要回到教学的本真。想方设法把教学的路径变成便捷直白。教学的简约实用,绝不是简单化,而是更加精致和高效,更具教学艺术。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情节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体会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2.学习和体悟“最后一片叶子”的象征手法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梳理主要人物和情节
  1.从文中可知,这片叶子实际上市一片“假”叶子,这片叶子关系几个人的命运?他们的命运如何?明确:琼珊是依靠叶子活了下来;贝尔曼是画叶子,得肺炎死了。
  2.依据这个问题,用一句话来概括小说的情节。明确:不得志的老画家贝尔曼用一片藤叶点燃了年轻画家琼珊的生存信念,而自己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3.我们可以看出,这片“假”叶子反映的体现的是“真”感情,你认为这片“假”叶子灌注了那些“真”感情?明确:贝尔曼——为了别人,不惜牺牲自我;苏艾——善良,体贴,真诚。
  4.这三人有什么共性?明确:尚不得志的画家,处于社会的底层——小人物。
  5.文中还有什么地方看出他们是小人物?明确:环境是1、2节“艺术区”,狭窄荒僻 少人问津;处境是14节 ,艰难破败和拥挤。
  6.由此,作品的主题是什么?明确:小人物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普通人之间的温情,都散发着人物的心灵美。
  7.根据上述分析,同学们人物小说的主人公是“琼珊”还是“贝尔曼”,为什么?明确:贝尔曼——体现小人物的真诚,可贵,无私地关怀,帮助别人,甚至付出了生命。
  二、“叶子”的象征手法和意义
  8.课文讲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了解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和主题。我们不妨推敲一下小说的细节,得了肺炎的琼珊因为什么活了下来?是叶子,是贝尔曼,还是医生?明确:因为我们在之前的分析中,这似乎是个现实主义的小说,有现实的环境,现实的生活细节,现实的人物,但是有一点细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得了肺炎的人的生命,主要是由生理和病理情况决定的,而这篇小说里,却是一种精神,一种对生命的信念来决定的。小说的第7节里“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买卖,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所以,我们在这里能感到作者要强调的是——人如果丧失了对生命的信念,就注定要死亡;反过来,只要坚持对生命的信念,就可以战胜死亡。
  9.小说叙述中运用了一种写法,把主观情感的重要性放在客观的生理规律之上,中外文学中都有这是写法。大家在文学作品中有没有类似的察觉?明确:精神超越死亡,在童话和神话里,或者在抒情诗里比较多见。昆曲《牡丹亭》中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情不知所以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最后两人人鬼相见,互诉衷肠。这样表现的不一定是现实的,但利于表现作者的情感。理性是遵循客观的,而感情却是归属主观的。主观越是超越客观,感情越是动人,越是有诗意。课文用了“信念决定生命”这个主题,使这篇小说充满了诗意。
  10.这片小说的叙述并不说教,不抽象,它把一个生命的信念集中到一个具体可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上。这个事物是什么?明确:小说出奇制胜地设计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爱情更为强烈,那就是叶子。窗外的叶子,一片片正在凋零的叶子。虽然叶子很平凡,但是,在这里,作家赋予它以生命,一种在凄风苦雨中顽强生存的意味。这就不完全是现实的描写,更多的是象征,诗意的象征。作者赋予这片叶予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叶子本身。女主人公琼珊不厌其烦地提起。
  三、体会到“欧·亨利式”结尾
  11.谁为她付出了生命?贝尔曼在文中提到了几次,他有怎样的特征?明确:贝尔曼,无疑是作品中的英雄。但是,作者好像故意把他写得毫无英雄的光彩。先是他的外表:他老了,年过六十,其貌不扬(红眼睛不住地流泪)。其次是,他四十年作画,一事无成,穷困潦倒。再次,说话粗鲁,说明他没有受过多少正规的教育。总结:这篇拥有诗意的小说,所歌颂的不仅是生命的信念,而且是为了他人生命的信念,做出了最大的牺牲。贝尔曼无疑是英雄,所谓英雄,也许就是平凡人做了不平凡的事。
  12.我们可以在此总结一下“最后的常春藤叶”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明确:(1)希望,鼓励人们充满期待,不断抗争。(2)人性,苏艾的友谊,贝尔曼的可贵。
  13.既然,这片藤叶有如此深刻的含义,为什么作者没有详细却写贝克曼如何画画的?明确: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课文的54节只用了几个细节,就把一个人的死亡的整个过程,表现出来了。一盏灯,说明是夜里,而且还亮着,微妙的暗示,隐现在字里行间。扶梯搬动过,说明是往窗户的高处画。衣服鞋子都湿了,是雨中工作的地结果。几枝画笔,东一枝,西一枝,说明零乱,是受冻以后,艰难支撑的遗迹。
  四、课文总结
  小说的悬念,思想的焦点都放到了最后一句。这正是欧亨利式的结尾:把谜底揭示,故事有了新的意义,对人物的评价发生倒转。贝尔曼从一个穷愁潦倒的人物,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英雄,出人意料又意义深邃,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促使其掩卷沉思。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歌曲渲染、营造情境; 配乐朗诵、催化体验; 拓展延伸、自主探究; 风采展示、交流成果。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把语文由原来的“以本为本”扩展为“大语文”“社会语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课堂;多媒体;再别康桥;愉悦;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
【摘要】在现阶段,传统中职语文教育中的“学科本位”模式依然存在培养人才缺乏特色等不足,影响到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思路符合新形式中职语文教学对职业能力的发展需要。鉴于此,文章分析学科本位与能力本位异同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中职语文教学,并建议中职语文教学实现从学科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从满足学生能力需要,迎合职业教育特点而课内外结合,多元化考评等方面提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语文教学策
【摘要】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浸润、提升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课。语文贵在平淡、简单、扎实、轻松,这样的语文才是本真语文。  【关键词】简单;扎实;清晰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还记得刚工作那年,正是“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盛行的时候。当时的语文课
【摘要】本文以苏州特色文化和艺术设计类《大学语文》教学为例,从苏州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语文教学传递了苏州的文化精神以期塑造学生的人生和专业态度两方面论述了地方特色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关键词】苏州特色文化;教学;艺术设计;内容;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是坐落于古城苏州的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语文教师。苏州的地方特色文
【摘要】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既是母语教育,又是陶冶情感、净化心灵的情感教育和美感教育。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形式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教学既要注重面向学生全体,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就要以典雅的东方文化的魅力和张力濡染孩子们一生的性情。注重个性,就是要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让有文学天宠的孩子能在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因此,打造文言文高效课堂,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行。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尝试 “诵读”教学,不仅学生爱学乐学,还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少教多学”的思想自古就有,《论语》中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论述,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曾提出教学
【摘要】阅读教学之重要性越来越受重视。叶圣陶先生提出语文教学的“自能”——培养学生的老师不讲,书能自读;老师不改,作文能写。“自能”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唱好三部曲——自我质疑,自主探究,自我检测,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教学走向高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我质疑;自主探究;自我检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先生的“自能”指的是在老
【摘要】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应始终贯彻于小学语文教师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在传统阅读模式中,学生都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厌学情绪明显,学习效率极低。如何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增加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该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摘要】阅读是帮助孩子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世界、训练思维、获得美的体验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阅读课外书的现实情况,根据最新语文大纲的要求,结合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选择性地推荐适合他们的课外书,并通过运动丰富多样指导方法,引导学生们好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想让学生变
【摘要】不少初中学生在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时会出现答非所问、答不准、答不全的现象,这都源于没有进行准确细致的审题。在审题时,如果能做到“审准题型”“审准限制词”“审准问题个数”这“三审”的话,那么答题的准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审题;审准题型 ;审准限制词;审准问题个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为人处世,我们经常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