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下的教育博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yinian2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转型和变革成为了高教热门关键词。[1]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是导致专业博士学位发生转变的一个动力。
  我国自1980 年建立新的学位制度以来,博士生教育发展迅速,并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但由于开展的时间较短,在博士生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还存在着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西方的博士生教育,可以溯源到中世纪法国的巴黎大学以及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现代意义上的博士生教育起始于德国的柏林大学等新型大学,并广泛地影响到欧、美、亚洲的众多国家。美国的博士生教育在借鉴和移植欧洲模式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创新,已愈益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广泛公认和仿效的成功范例。吉本斯等人认为:“我们正经历着科学、 社会和人文知识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传统的以理论独尊、试验性科学、学科内部驱动、以大学为核心的知识生产范式(即“模式1”),正在被新知识生产范式(即“模式2”)所取代。[2]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提出是导致专业博士学位的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发生根本转变的一个关键性动力因素,而专业博士学位也随着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因此研究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对博士生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
  1994年英国学者吉本斯等六人合著出版5知识的新生产:当代社会中科学与研究的动力6,论述了知识生产和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转型,提出了知识生产模式1(Mode 1)与知识生产模式2(Mode 2)的概念。模式1指柏林大学创立以来的知识生产模式,致力于纯粹的科学研究,问题的设置和解决在学术共同体内特定的学术背景中进行。吉本斯等人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种不同于传统知识生产模式1的模式2开始出现。知识生产模式2跨越了模式1存在的学科边界问题,研究问题的选定和解决途径不是被设定于单一学科框架内,而是跨学科或多学科的。学术网络和无形学院构成知识生产模式2的源起组织和制度基础,因而,它是非等级、异质性的组织,形式灵活产的场所呈现出社会弥散的特征,来自各领域的要素被整合于知识生产的全过程,其解决方案同时包含了理论与经验、认知与非认知的成分,具有极大的-异质性.特征。[3]模式2知识生产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现实利益,因此社会问责渗透到知识生产的整个进程之中,不仅反映在对研究结果的阐释和传播中,还体现在对研究项目优先次序的设置上。知识生产模式2区别于以往的知识生产模式1表现在以下几个特征:
  1.知识生产更多的置身于应用的语境中。者意味着研究问题的选择、研究的宗旨、研究成果的传播都收到应用情情境的制约。
  2.知识生产一跨学科或超学科的方式进行。跨学科是一个动态演进的知识建构的模式,问题产生于应用的情境中,并根据问题组成临时性研究团队。
  3.知识生产的社会弥散化。知识生产的场所和从业者呈现出“社会弥散”和“异质性”的特征。
  4.问责制与反思性。在模式2中,学术研究还必须考虑到研究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后果,考虑到知识需求者的要求,换言之,必须更加具备“反思性”。
  5.扩展的质量控制系统。对研究质量的关注已经不限于知识本身,同时要兼顾社会、经济或者政治的因素,质量成为综合的和多维度的概念。
  二、我国的教育博士的兴起与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改革
  我国的教育博士起步较晚, 历史短暂。当教育博士学位在英、美等教育发达国家蓬勃发展的时候, 二十世纪末我国的教育专家和学者开始意识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 社会对博士生的要求日趋多样化, 不仅需要基础理论研究人才,而且需要大量高级管理人才和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而且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对高等院校的高级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是设立教育博士学位成了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学者关注的课题。他们发表论文, 陈述己见, 探讨在我国设立教育博士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可行性, 积极呼吁借鉴国外经验, 设立我国的教育博士学位(EdD)。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率先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1999 年根据高等教育的实践性特点, 以及高等教育发展对高层次教育管理人员的需要, 华中科大举办了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学位课程“大学校长博士课程班”, 在高等教育管理方向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与评价标准进行了初步、积极探索, 开展了高等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华中科技大学的大学校长博士课程班的举办, 是对我国学位制度改革尤其是设置专业博士学位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其课程设置、培养方向和模式与北大的教育博士(EdD)基本相同。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课程学习和学位授予四个方面都体现了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新型要求。
  1. 培养目标
  模式2的特征体现知识生产更多的置身于应用的语境中。因此北大教育博士(EdD)培养目标明确, 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研究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及宽广的国际视野、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教育行政管理人员。
  2. 入学条件
  知识生产的社会弥散化这一特点体现在入学条件上,北大教育博士(EdD)项目招收具有硕士学位, 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院校任中层职务以上的行政管理人员、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董事长和院校长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基础的教育行政 管理人员。
  3. 课程学习
  由于知识生产模式2中知识以跨学科或超学科的方式进行,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育博士(EdD)的课程由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及个人课程组成, 共计 30学分。必修课包括英语、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专业必修课包括教育研究过程与方法、教育政策研究、组织理论与高等教育管理等; 限选课包括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中外高等教育史、教育制度分析、高校管理专题等课程。通常每门课程结束后, 学生须在规定时间内, 按照学术范式完成大约5000 字左右的论文作业。另外, 邀请国内外著名教育专家、学者举行讲座也是该项目的一大特点。同其他专业博士学位一样, 北大教育博士 (EdD) 以群组为单位开展教学。教学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的组成 部 分 。 修 读 方 式 采 用 在 职 学 习的方式, 学生也可利用全修的方式修完学分并取得博士学位。根据北大教育学院制定的培养计划, 学员首先进行两年的课程学习,以便系统、全面、深入掌握本专业及相关的理论知识, 接触最新的学科前沿研究成果, 了解最新的学科发展。但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指导和训导, 学生自身不同专业背景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课堂研讨提供条件, 学生在相互间的交流中受益、提高,从而增加学员学习兴趣。
  4. 学位授予
  知识生产模式2对问责制与反思性和扩展的质量控制系统有了新的要求,北大教育博士(EdD)项目实行双导师制, 由北大教育学院与相关单位的有博导资格的各一位导师共同指导博士论文。学位论文是整个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完各门功课并不意味着可以直接准备 论文答辩。北大教育博士(EdD)实行严格的资格考试和淘汰制。学生须在两年课程结束后, 参加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综合考试以取得博士论文写作、答辩的资格。
  三、启示
  新的知识生产模式的出现对我国当前的高校改革和创新有许多重要的启示。
  首先,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告诉我们,知识生产方式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大学不能固守传统的以基础先行和学科驱动的方式来进行生产知识,而应该强调对社会经济更多的回应和更多的服务。再次, 新的知识生产模式要求大学改变固有的办学理念,与各类企业、研发机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建立各种伙伴关系。因此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发展与改革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尽管西方有人认为,随
  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哲学博士将不再占据优势地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我国与美英澳等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专业博士学位的发展不能以哲学博士学位的削弱为代价。
  参考文献
  [1] Cloete,N.(2006).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Springer, 2006
其他文献
书声琅琅,被教学名家列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要义。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强调指出:"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它。"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能调
【摘要】通过对当代教育目的历史演变过程整理分析,浅谈教育目的内涵,以应然与实然的统一,自我实现与社会需求和谐统一又各有取舍,务实顾本又与时俱进三个方面作为对教育目的界定尺度和标准。  【关键词】教育目的历史演变内涵  一、教育目的概念界定  根据《辞海》的解释,目的“是人对某种对象的需要在观念上的反映。人在行动之前在观念上为自己设计要达到的目标。”由“目的”概念引申开去,“教育目的”即是指教育者预
梁启超认为清代学术思想的总特征是“以复古为解放”.解读梁启超这个主张,其谓“复古”只是一个形式,务以扫除的明代王学积弊,而其真正的目的是借复古来达到学术的思想自由.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大潮的到来,农村学前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作为一个农村幼教工作者,亲眼见到了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大家不仅关注儿童身体发展,知识、生活经验的积累,也越来越注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的形成,是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的升华.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
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使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文本阅读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从而获得思想启迪,审美享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极其关注学生个独的感
【摘 要】室外防水现在作的如火如荼,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可是不要忘记防水不仅仅是室外和管道,还有关系到实际使用的室内防水,室内防水的修缮和维护占防水工程的一大部分。   【关键词】室内防水;施工工艺;措施     1.施工前准备工作  施工管理准备如能中标,我们将立即抓紧时间,组建项目经理部,并组织指挥项目部做好如下施工管理准备工作:  1.1迅速按投标书施工组织机构图的要求,组织主要领导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经历独特的女作家.亲情的缺失使她走上了离家反叛的道路,但乡情、乡愁一直萦绕在她的笔端.在远离家乡的岁月中,萧红一方面以冷峻的笔调对故乡的生
每年都有一些新校长走上中小学校的领导岗位,这些新校长大多观念新、素质好、干劲足、热情高。他们的出现,给中小学教育带来了一些新气象。有的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积极推进课
怎样激活英语课堂是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读懂小学生的内心需求.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英语,肯定会对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产生极大兴趣.因此,教师如果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