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科学实验应该具备的几个条件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n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观察蜗牛”实验为例,分析了现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材料难以获得、材料浪费、分组不到位等。并在实验对象的获取、材料的节省与安全、实验过程的讨论形式、实验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加以讨论,从而说明中小学科学实验应该具备的几个条件。
  關键词 蜗牛 观察实验 实验教学
  生物是按照一定规律生长的,如随季节生长、地域生长、阳光生长等,很多时候教材建议使用的生物实验材料难以准备。如“观察蜗牛”实验之前,科学老师是让学生回去与家人一起去寻找蜗牛,上课时,再让学生把蜗牛装在瓶子中带到实验室。实验后,这些蜗牛遭人随手丢弃,引发笔者思考生物学实验应该具备什么条件才是适当的。
  1 实验对象应该具备易取性
  生物学实验所需的生物要有代表性与可取性。代表性指观察的对象要有多样性,如既有植物的也有动物的,并且这些生物能容易获得。而蜗牛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在特定的环境与时间才可能得到。目前最好的办法是在菜场上购一些活体。活体替代物得满足软体的、活的、体积小几个条件。若与蜗牛是近亲就更好,活体螺就是一种较好的替代材料。由于只需几位学生共同观察一只,所以没有必要购很多,对于当地易找到蜗牛的学生自己去寻找实验材料也是可行的,但是,教师要强调注意安全。学生抓来蜗牛后,要学会天天观察它的动作与饮食。教师可通过要求学生观察蜗牛,培养学生细心的学习品质。另外,从网上购买也是一种取得实验材料的方法。实验材料易取性是开展科学实验的前提。
  2 实验材料应该具备节省性与安全性
  针对蜗牛的反应,实验中选用的是白糖与醋两种材料,它们都是安全的材料。但是把一袋袋未拆封的白糖或醋拆开,用于做些小实验,多个班级采用这些原料时造成了浪费,是否可以选择其他的实验变量。如研究光亮对它的影响;或用小木头触碰它不同的部位,观察它的动作反应;在密封的烧杯中,观察它对氧气量的反应等。
  观察蜗牛时,学生给蜗牛饲喂的是家中一些剩菜叶,不会造成浪费。在选择材料时,教师要考虑节省原则,尽量废物利用。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实验材料的安全性,在教育学生重视实验安全时,也要注意不要使学生产生不当的畏惧感,泯灭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对人体有安全危险的实验,教师应尽量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如戴护目镜、穿工作服、戴防护手套等,尽量不选择腐蚀性强的化学药物。
  3 观察过程应该具备分组讨论
  在生物实验类型中,不论是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是观察型实验还是模拟性实验,也不论实验结果是理想或不理想,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辨析、讨论与交流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促进学生学会获取和处理信息,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验课上,教师给出的任务应尽量具体可操作。如让学生观察记录动物或植物的各种特征,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每一个大组要求完成一定的的观察任务,最后要求他们总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精神,同时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
  分组观察时,一般是2-4人一组最佳,各小组内部分工要明确,从而更好地培养团结协助的精神,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若有些观察需要在家中进行时,教师可提出观察要求或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观察蜗牛的活动和爬行速度;寻找蜗牛爱吃的食物以及进食方式;蜗牛如何排泄,排泄物的形态如何;是否需要呼吸;蜗牛如何交流。有些问题可能较难,但是可以挑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
  此外,学生还可以自己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时,学生可以将带小动物到学校实验中饲养并观察。除了蜗牛外,也可以饲养活的小虾、小螃蟹等。
  4 实验过程应该具备可持续性
  实验结束,在整理材料时,笔者发现有些网购的大蜗牛在观察实验后,基本上被学生丢弃了。这说明学生观察蜗牛就是为了交差,没有养成观察的兴趣,这对于科学精神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这些蜗牛带回家养起来,使学生形成细心、耐心的观察品质。很多观察在初中的科学课上是不可能完成的,只有在家中长期观察才能发现。此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蜗牛生活的空间,如它们的家可以安放在饮料瓶中,也可以在纸盒内;让学生进行对比,蜗牛等小动物更加喜欢那一个环境,观察这些小动物的外部特征、对各种物质的反应及喜好等。
  观察与总结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形成初期的科学精神的关键一步。所以,科学老师可以布置适当的任务让学生课外观察。
  5 结语
  科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培养未来科学家。那么,立志当科学家的学生必然要在实验中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锻炼基本的实验研究能力。中小学科学实验要培养学生科学观察与分析的能力,教师还要考虑实验的可操作性、安全性、可观察性、节省性。对于实验的材料与方式,教师未能局限于教科书的限定中,要进一步激发对于实验的创新,真正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l]谢婕,吴松斌,陈佳敏.中学生物实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原则[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10):108-112.
  [2]李虹.浅谈中学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l.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5,(5):40.
  [3]李佳,文月明,张飞雄.科学实验:科学概念形成的源泉和科学概念传递的桥梁——以美国中学生物实验为例[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7,(2):41-44.
其他文献
摘要:以“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综合运用”为例,展示模型构建在高三二轮复习中的运用。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沿着“模型构建——模型评价——模型运用”的思路组织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语言表达规范,着重解决学生在高考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模型构建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二轮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1高考试题命制特点与教学设计思路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
摘要 由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式的差异以及教学课时不足等因素限制了教材的充分使用,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生物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社会责任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点之一。教师可以尝试从教材中寻找作为新课导入素材、精选课后作业、选择社会性科学议题作为辩论赛辩题、研究性学习选题、渗透生涯教育等方式,充分利用教材中自主阅读栏目,发展学生社会责任素养。  关键词 教材 自主阅读 社会责任
摘要 以“堆肥变沃土”为例介绍了生物社团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以期为社团活动中培养关健能力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关键能力 社团活动 堆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期望使每一個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
我们知道,两个角的和等于180°时,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也可以说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两个角的和等于90°时,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也可以说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那么,除了这些性质,互补和互余又有哪些性质呢?  1. 将一个角的一边反向延长,这条反向延长线与这个角的另一边构成一个新的角,它和原来的角互为邻补角.要注意“补角”和“邻补角”的异同点.  2.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
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  A. 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  B. 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C. 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D.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  2. 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人教版数学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144页的第10题是这样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 相比STEM教学体系,STEAM教学可以更好激发学生创造力、发现问题和发散性思维,本文介绍了将艺术元素引入STEM教学体系的必要性以及给项目带来的变化,并以沪教版生命科学课程教学为例,介绍一些可以导入艺术因素的教学板块或者生物学科项目。  关键词 STEM 艺术 STEAM 生物学科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STEM指的是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有机整合的教学体系。
1问题的提出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是人教版生物必修2中的一个必做实验。实验用不同彩球模拟杂合子在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的独立性以及雌雄配子结合時的随机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孟德尔分离比产生的原因、条件,突破分离定律的本质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实验方案,笔者组织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在结果分析与反思中,有的学生质疑:  ①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内放入相等数量的彩球代表雌雄配子的种类及数量,是不是意味着
1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人教版“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中提到的实验材料、实验试剂以及实验方法明确具体,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是高一学生理解物质鉴定原理、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一个基础性实验。本实验试剂较多、选材丰富、实验步骤操作严谨,初学者对实验原理理解不透彻,会有很多疑问。因此,笔者让学生充分提出自己的质疑,教师收集问题后通过对话,与学生一起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类;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所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分析、验证、归纳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生成,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种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师精心设计、倾力实施教学内容,在某些环节由于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很好发挥而受阻,学生无法完全掌握知识,思考该现象的成因和相关解决措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